`

2015年第7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1-13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专题研究·

秦汉时期的祝官

董涛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重庆,400044。

[关键词]祝词;太祝令;祭祀;迎送神;秘祝

[摘 要]秦汉时期的祝官属于奉常官系统,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处于中下层,是具有一定神秘色彩的宗教性官员。《二年律令·史律》提供了祝官培养和选拔的宝贵材料,是知在秦汉时期,祝官通常由太祝令、丞以及员吏、冗祝、祝五更、祝学童等人员构成。从文献记载来看,秦汉时期祝官的职事以祭祀鬼神为主,在祭祀礼仪中具体负责迎送鬼神、念诵祝词、献祭等,另外还包括为国君本人祭祀以求福免灾,或者帮助国君抵御来自臣下和民间的祝诅等。

汉代甲渠候官的日常管理

张文瀚

历史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河南,新乡,453007。

[关键词]汉代;甲渠候官;日常管理;文书掌控;行塞;召会

[摘 要]研究甲渠候官的日常管理,可以为深入认识汉代边郡候官的形态和功能,进而研究汉帝国的日常统治提供视角。甲渠候官主要通过文书掌控、行塞和召会等三种手段进行日常管理。文书掌控以日迹簿、作簿、邮书课三类文书逐日、逐月记录部隧的工作事项,以确保候官及其上级机构能严密掌控各部隧吏卒的工作状态。甲渠候官戍吏还通过行塞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亲临防区巡行视察,以掌握部隧的实际工作状态。另外,甲渠候官以书檄、官记等文书形式传召部隧吏卒在限定时间到候官署汇报工作,或到候官署接受临时性事务安排,是为召会。三种手段互相配合,对维持甲渠候官的正常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徽宗初年“覆奏”“同奏”之争看北宋的宰辅奏事

王化雨

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四川,成都,610068。

[关键词]北宋;徽宗;宰辅;奏事;皇权

[摘 要]宋徽宗即位之初,向太后垂帘听政。知枢密院事曾布与左仆射章惇,就两府覆奏公事的方式产生了分歧。曾布为了能与向太后密谈,力主分班覆奏,章惇则力主合班覆奏,以求削弱曾布的优势。两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政争中利用了分班奏事、合班奏事、留身奏事、进熟状等多种进奏渠道。最终,在复杂因素的影响下,曾布压倒章惇,获得了胜利。透过这次政争,我们可以对北宋君主与宰辅之间沟通渠道的运行实态,形成立体细致的了解。此外,此事亦提示我们,个人层面的君主、宰辅关系,与体制层面的皇权、相权关系,既有关联,亦有参差。君相之间既有矛盾,更有互补。相比备受关注的君相之争,两者如何在政治运作中形成“组合”,更值得重视。

相名、相业与君相政治思维:明人相论解析

李佳

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讲师。吉林,长春,130012。

[关键词]相;相业;君相;相论;明代

[摘 要]明初废除相制以后,相臣、相国、相公等前代非正式的宰相称谓广泛存在于明人语境之中,明人关于相的文化体认依然清晰。明人以理想之相所应具备的相业、相体与相度等尺度品评本朝阁臣,功业与为相之道并重,徐阶与张居正等人因之所获评价不同。总体来看,明人在有相之历史记忆与无相之现实环境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君相政治思维,之所以存在相之价值如何、阁臣是相与否等种种争论,表明明人在废相之后的无所适从。然而相臣可议,相制却是不可触碰的政治禁忌,明人在政治思维与实践层面皆未能突破“阁臣类相”的桎梏,未能发明出彻底解决行政中枢权责游移的调适之道,阁臣终究难于自处,这是晚明政治困局的重要致因之一。

清末民初日本在奉天省的警察设置及其影响

王香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讲师。天津,300071。

[关键词]清末民初;奉天省;日本;警察

[摘 要]明治维新后,日本确立征服中国和称霸世界的基本国策,侵略资源丰富的东北是征服中国的第一步。为实现此目标,日本以武力为后盾,积极在长春以南(主要是奉天省)进行行政构建,即设置日本警察,行使警察权。日本在奉天省设置的警察,由租借地扩展至铁路附属地,并伴随领事馆势力所及遍布全省,有的警察设置为依约继承俄国特权,有的则纯属非法。日本警察在奉天所属实行行政权,帮助日本移民侵夺土地,不断打压中国警权,九一八事变前基本实现奉天省绝大多数地区“无硝烟”的实际统治状态,使日本能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占领奉天省,进而占领东北,将其变成对华战争的生命供给线。可见,清末民初设置于中国的日本警察是侵华战争中的隐形黑手。

民国时期的海洋灾害应对

蔡勤禹

历史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所教授。山东,青岛,266100。

[关键词]民国时期;海洋灾害;风暴潮;应对

[摘 要]民国时期,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灾害每年给沿海地区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为了应对海洋灾害,民国时期在海洋气象技术上建立的上海徐家汇和青岛两个著名观象台以及众多沿海气象观测所,进行飓风和巨潮的预测和预警,并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将灾害信息传递给航行船只和沿海地区,减轻了灾害损失。为了防灾,民国时期在海堤修建中依照现代工程力学进行设计,在工程建设中采用新材料,使堤坝抵御风暴潮能力增强。

1783年《巴黎条约》与美国早期国家观念的初步形成

雷芳

历史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湖南,湘潭,411201。

[关键词]《巴黎条约》;国家构建;国家观念

[摘 要]1783年美英《巴黎条约》是美国外交史上一场最辉煌的胜利,标志着英国最终承认了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独立,为美国独立建设新生国家开辟了道路。但是,它在美国国内历经波折才得以批准和付诸执行。《巴黎条约》在美国得以批准和执行的过程,是一个思想观念激烈碰撞交锋的过程。国家主义者抓住这一机会,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思想宣传,加深了人民对全国性政府的认识。通过国家法律相对州法律地位至上性的确立,北美人民逐渐接受从“州”的公民到“国家”公民身份的转变。从这个视角来看,《巴黎条约》有助于北美人民国家观念的初步形成。

试论日本“战后体制”的构造(1945~1952)

朱海燕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教授。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日本;战后体制;日美安保体制;美国“主权”体制;冷战体制

[摘 要]日本“战后体制”包括内外两层,内层是以战后日本宪法为依据构建起来的和平体制与民主体制;外层是以《旧金山对日和约》为核心构筑的亚太地区国际体制。一方面,为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美国对日本进行了民主化改造,将日本“战后体制”纳入战后美国的“主权”体制之中;另一方面,为阻遏共产主义发展,美国鼓励日本重整军备,使日本“战后体制”成为其冷战体制的重要构件。日本出于维护“国体”、恢复国内经济、遏制共产主义蔓延、回归国际社会、逃避战争责任等考虑,或主动或被动地配合了“战后体制”的构建。日本“战后体制”保障了战后初期日本的和平发展道路,但其冷战功能则造成了亚洲的分裂,并阻碍着日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成为当今亚洲新秩序的结构性障碍。

20世纪50年代上海金融业同业组织衰亡探析

张徐乐

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研究院副教授。上海,200433。

[关键词]20世纪50年代;金融业同业组织;金融业公会;银行公会;钱业公会

[摘 要]上海的金融业同业组织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三业公会并存到金融业同业公会筹备会、金融业同业公会三个阶段,仅三年半的时间,不仅曾经享誉经济金融界的银行公会和钱业公会消亡了,金融业同业公会也最后走向终结。不可否认,金融业同业组织的消亡是由于私营金融业行业整体的消失使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但实际上在私营金融业改造之初,金融业同业组织以往服务于同业的职能已大部分丧失,促使其快速走向衰落,金融业同业组织的早衰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私营金融业的改造产生影响。

通变与坚守:魏宏运先生的治学之道

程斯宇,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江沛,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天津,300071。

[关键词]魏宏运;中国现代史;抗日根据地史;社会调查;国际交流

[摘 要]魏宏运先生是中国现代史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他投身于中国现代史教学与研究的开创性工作,并在孙中山及武汉国民政府研究方面取得较多成果。“文革”结束后,他勇于突破束缚,转换思路,构建系统的中国现代史学科与知识体系,借鉴新理论开展抗日根据地社会经济研究,组织社会调查,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在抗日根据地史研究和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魏先生治学既有通变,又能坚守。他勤奋苦学数十载如一日,注重史料建设,坚持外语学习,追求学术报国,展现了一代史家的智慧与情怀。

视阈广阔,体系初成

——《资本主义起源新论》读后

刘景华

历史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天津,300387。

[关键词]欧洲;资本主义起源;主体权利;个体权利

[摘 要]侯建新教授的近作《资本主义起源新论》,是其30多年研究成果的整理和深化,建立了他对欧洲资本主义起源问题的认识和阐述框架。他按三个层面来展开论述,视野开阔。在第一个层面上探讨欧洲资本主义生产的起源,认为个体农民和农业是欧洲资本主义起源的关键。第二个层面探讨欧洲资本主义生产诞生和发展的条件,提出了三大机制说,即社会财产和财富的积累机制、产品和要素市场的流通机制、生产性活动的法律保障机制。第三个层面探讨资本主义关系得到全面培育的社会环境,即构成欧洲文明来源的三元素:日耳曼因素、罗马法和基督教。三个层面联结为一个有机体,一条红线贯穿其中,那就是个体以及个体权利是欧洲资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原动力。

整体史取向的区域经济史研究

——评《米谷贸易与货币体制:20世纪初年湖南的经济衰颓》

杜丽红

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06。

[关键词]整体史取向;区域经济史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

[摘 要]黄永豪著《米谷贸易与货币体制:20世纪初年湖南的经济衰颓》是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一部创新之作。从世界经济来看,自19世纪70年代起国际白银价格下跌,促进各国贸易增长,中国虽然贸易增长但经济却日渐衰败,黄著以湖南为例重构了此种状况形成的历史过程。该书尝试通过对区域经济史的整体研究,回答世界经济史学术脉络下的问题。循此研究视角,黄著对禁止米谷出口、近代湖南航运发展、地方财政以及货币体制等问题做了新的阐释,从不同角度推进了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黄著虽有可改进之处,但其对区域经济史进行整体研究的尝试,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能方向。

第12届亚洲新人文联网会议暨“海上丝绸之路: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日根,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朱勤滨,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福建,厦门,361005。

 2015年3月21~23日,第12届亚洲新人文联网会议暨“海上丝绸之路: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和嘉庚学院联合主办。亚洲新人文联网会议是一个旨在促进跨学科、跨地域学术研究的平台。本次大会围绕当下人文学科的热门议题“海上丝绸之路”,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和以色列的学者,提交了27篇论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与商贸海上丝绸之路,其第一层意思就是“路”,它是世界各地互相连通的纽带,亦是相互交流的前提,航路的远近直接反映了各个时代联系的空间。因此,学者们非常重视对历史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路线的探究,既有对航路的详细考证,亦有关于线路变迁与影响的论述。商贸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所发挥的一项重要功能,丝路带上的经贸关系与商人活动则是本次会议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什么是世界史:跨越国界的思考”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大庆

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2。

2014年11月21~2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什么是世界史:跨越国界的思考”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五十几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心议题是探讨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学者们的发言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谈“世界史”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要素、尺度等“本体论”的问题,也就是对“什么是世界史”做出直接的回答;另一类是探讨如何研究“世界史”,涉及研究基础、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世界史”编纂等问题,可以看作“世界史”研究方法问题。现对与会学者们的发言内容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