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交通史”笔谈
【编者按】近代以来,铁路、轮船、电信邮政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兴起,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转型乃至对外交流的开展,都具有重大的推动意义,无疑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往,对此方面的研究较少,近年来,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的研究异军突起,方兴未艾。随着研究视野的拓展及方法论的变革,在坚持强调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掠夺、主权侵略的前提下,强调现代技术与经贸发展为近代中国社会根本动力的基本理念,注重对现代交通体系引入中国后引发的以工业化、城市化、管理体制现代化及社会变动为特征的社会变迁研究,具有细化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术价值,也具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专栏约稿四篇,既有思考开展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研究意义的宏观之论,也有以国际航运为切入点讨论清末中日往来的细致考察,还有交通与邮政关系的分析,也有交通体系变革与近代江南交通格局变革关系的研究。作者分别来自中国、英国和日本,在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的专业方向上,体现了不同的兴趣点和学术风格。此组笔谈之组织,得江沛教授助力尤多,在此笔谈刊发之际,谨表谢忱。我们期望通过本期笔谈,进一步推动学界对交通社会史的关注,以推动交通社会史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入,并加强对近代以来社会变迁与转型的多角度理解。
关于开展中国近代交通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江沛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天津,300355。
人类生活空间的大小,决定着其能否跨越地理空间及自然条件约束进行生活、生产、文化等诸种交流。此种空间与条件约束着人类获得各种生活资源的能力,影响着其视野的拓展、知识的丰富性甚至想象力的丰富程度,这也是约束人类相识相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所在。而拓展空间的关键所在,一是借助于交通工具“压缩”空间距离展开交流,二是借助于通讯手段进行信息交流。古代人类生活的空间,受制于旧式交通工具的简陋及传统交通体系的落后,而无法达成真正的自在生活状态。庄子曾有《逍遥游》,称自北冥南迁的大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交通、邮政与近代中国社会变动
蔡维屏(Weipin Tsai),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哈洛威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广西按察史胡燏棻(1840~1906)在《创办邮政以删驿递》奏折中提出:“查泰西各国,莫不由国家设立邮政局,往来函牍,公私一体,权其分量之轻重,定给寄费之多寡,由邮部刊刻信票印花出售。凡寄信者预先购买,用时取粘信角,投入信箱,有人按时收取……其第一办法为先借招商局为发轫之始,每船各派专司文报一人,通商十九口岸,均设分局,管理公私信件则纠合民间各信局而为之,内地各码头,各城市,各市镇,令信局一家承包。其第二办法,则借电报局为推广之路,凡有电报分局地方,亦派一人在局专司文报,代为递送;至未设电报各处,亦照前法令信局一家承包。其第三办法则俟火车畅行,再借铁路公司为往来之总汇,凡干路,支路火车停卸之处,各派一人在局,专司其事,至将来欲遍行内地各镇埠,仅可广设分局,派人经理,若此则若网在纲,无远弗届。”
新式交通与近代江南交通格局的变动
丁贤勇
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浙江,杭州,311121。
近代以降,西力东侵,新式交通进入中国,机械力克服了自然力时代的局限,使原先的经济与交通地理空间结构发生巨变。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这种变动是如何发生的?其呈现出的形态如何及其对城乡空间结构的影响又是什么?在此以江南地区为中心就海陆交通格局、水陆交通工具及对城乡空间结构的影响等方面作些探讨。海陆交通格局变化:出现海洋导向的交通格局,近代以来,沿海(远洋)运输兴起。传统交通运输是以内河水上交通运输为主的。利用天然的或人工的河道,实现货物与人员往来,并在大江大河边形成人类大大小小的聚落;陆上运输因为仅限于人力与畜力,运输成本高,故陆上运输处于次要地位。同时,在水上运输中,沿海运输地区的运输因大风大浪、制度安排(如清代闭关政策)等,也只是起补充作用。传统南北运输主要通道是依靠大运河实现的,如1793年秋的马戛尔尼、1859年春的容闳都走过大运河,溯钱塘江到达常山、玉山,再南下两广或西至华中地区。及至近代,随着海上贸易与海外运输的发展,勾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钱塘江水上运输,开始衰落。传统内河运输体系让位于沿海、外(远)洋运输。
清末中日间航运与东亚交流
松浦章,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暨文学部教授。
译者孔颖,浙江工商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讲师,浙江,杭州,310018。
19世纪前半叶,英国轮船来航广州,在中国引发了水上交通工具的变革。香港中文月刊《遐迩贯珍》第1期(1853年8月)序言中称:“火船遇风水俱逆,每一时可行八十余里,中国一无所有。”文中所称“火船”即蒸汽船,这是中国交通革命的前兆。其后,欧美轮船悄然开始出没于中国大陆沿海及长江流域。1872年,中国首家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宣告成立。17—19世纪日中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往来长崎的中国商船所开展的贸易活动。江户时代的日本人,把这些中国商船称作“唐船”,即中国海洋航行的传统帆船。1853年美国佩里舰队航行至浦贺,这是现代轮船在日本的首次亮相,同时标志着日本锁国时代的结束。翌年日本港口即出现了大量欧美船只。随着19世纪后半叶欧美列强入侵亚洲,来往于中国和日本的帆船逐渐为轮船所替代。
·专题研究·
清华简《系年》成书背景及相关问题考察
黄儒宣
(台)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台湾,台北,11468。
[摘 要]清华简《系年》记载周初到战国前期的历史大事,对于楚国时事掌握较为清晰,叙事却不站在楚国的立场;通篇以楚文字抄写,但个别文字具有三晋特征,文本形成应与三晋地区有关。《系年》叙述 各国早期历史阶段,取材特别偏重秦国与卫国。借此可以分析作者的思想倾向,同时结合战国前期的局势,探讨成书背景及相关问题。《系年》篇的作者可能与吴期有关。
[关键词]吴起;吴期;铎椒;《左氏微》;《铎氏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的出版,揭开了战国史书+的新页。《系年》共138支简,简背原有排序编号,竹简保存较好,仅有个别残损之处,全篇计23个段落,释文依之划为23章。由于各章基本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最末一支竹简至今仍然保存了一小段编绳,可知《系年》是一篇经过系统编纂,首尾完整的史书。整理工作经由清华大学团队努力,取得很好的成绩,学界也非常关注这批材料,短时间之内累积众多研究成果。本文在前贤研究基础上,结合战国早期的局势,探讨《系年》的成书背景,希望对先秦学术史的研究有所助益。
里耶秦简所见秦迁陵县粮食收支初探
赵岩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据里耶秦简,秦洞庭郡迁陵县的粮食来源主要包括本县田租、公田产出、外县输入三部分。迁陵县对个体人员的粮食支出分为供给、出贷两类,供给的对象包括官吏、戍卒、刑徒及刑徒的婴儿、冗作等,出贷的对象则主要是戍卒。与迁陵县的田租收入相比,仅官吏及刑徒的口粮年支出量就颇为巨大。仓、司空、田官、尉官、启陵乡及贰春乡是迁陵县支付上述人员粮食的机构,这些支出机构与支付对象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受支付对象的所属机构及工作地域制约。某些特定岗位的官吏负责粮食支出行动,多数情况下见有禀人协助进行粮食支出,至少有一部分禀人是由刑徒包括女性刑徒隶妾来担任的。
[关键词]里耶秦简;迁陵县;粮食
秦国重农战,这使得粮食的收支成为秦政府的重要工作,不仅关涉到秦的经济运行,还影响了秦的一系列统治政策的实行。20世纪70年代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使我们对秦国粮食的收支情况及运行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不过,因睡虎地秦墓竹简所载相关材料多为一般性的法律制度规定,这使得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是框架式的,涉及细节的地方往往语焉不详。2002年出土的里耶秦简中。另外,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该所张春龙等在论文中公布了一些未见于上述著作的释文材料,这里不一一详述。一些细节问题渐趋清晰,但也有部分结论还可进一步商榷或补充。下面,我们就围绕里耶秦简所见秦迁陵县的粮食收支问题做一些初步的讨论。
清前期江南地方政府商业管理初探
黄敬斌
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上海,200433。
[摘 要]商业与市场管理,在明清地方行政中的地位并不突出,以往地方行政史与基层社会管理的研究对此也不甚重视。从清代前期江南省、府、县三级官员的若干政令文告集中,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对于田土、房屋产权交易俗例的规范,货币与度量衡、牙行的管理,市场秩序的维持,以及某些市场活动的管制,均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然而,由于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手段,这些告示文榜中力图实现的管理目标,实际上很少能够达成。但从中折射出来的地方政府关于商业政策的一般理念以及官商关系的复杂性,对于相关学术问题的讨论来说,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清前期;商业管理;基层行政;江南
清代四川专商引岸制度下的盐课归丁
黄凯凯
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275。
[摘 要]盐课归丁是指将原本征于专商的引课摊入地丁征收,使其成为一项田赋附加税,这是传统政府赋税征收方式的重要转变。四川于雍正年间确立专商引岸制度,但自乾隆中后期至光绪年间,为解决缉私、完课等问题,不断有州县在未报户部备案的情况下推行盐课归丁改革。因此,清代四川的盐课归丁一直是在专商引岸制度的外壳下运行并不断推广的。其造成的结果是:不仅归丁州县的食盐督销考成名存实亡,而且一些归丁州县还通过提高盐课摊征比率的方式取得不受户部控制的盐课余银,甚至与未归丁州县、盐道、商人通同作弊,改代废引,形成复杂的互利关系,深刻地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行政运作和财政状况。梳理川省盐课归丁的过程,对于理解传统时期盐政、赋税乃至地方行政等制度的实际运作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清代;四川;盐课;专商引岸制;盐课归丁
晚清中央专项铁路经费探析
朱从兵,历史学博士,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岳鹏星,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苏州,215021.
[摘 要]1888~1889年,清政府内部针对津通铁路的论争,促发了修筑芦汉铁路的提议,并确立了“定计兴办”铁路的国家政策,进而使中央专项铁路经费得以出台。1890年,该经费被用于筹办炼钢制轨等事宜。自1891年始,专项经费转而用于关东铁路的建设。直到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议定自1895年起将该经费用于军需,不再用于铁路建设。从专项经费的财政运作与税源分析,专项铁路经费每年划分为120万两的部款与80万两的外省解款。其中,地丁、盐课等传统的税项与厘金、洋税等新增税收并存,特别是厘金占据了重要角色。同时,外省解款中也隐现中央与外省之间针对税源掌控的较力。在晚清铁路建设的筹资阶段,中央专项铁路经费作为清政府“权自我操”的投资性支出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晚清;中央专项铁路经费;财政运作;税源
有财斯有兵——1928~1930年蒋阎关系再解读
马思宇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1。
[摘 要]有兵斯有财,有财斯有兵,垄断军队与地方财政,是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政治的通行逻辑。1928年北伐胜利之后,国民政府逐步施行多项统一政策,实际挑战了这一逻辑。1928年至1930年期间,阎锡山与蒋介石在华北税收权力分配、编遣政策制定及执行、编遣公债的发行与使用等一系列事件上,保持了一种既斗争又合作的微妙互动关系。中原大战之前,财权与兵权的政治博弈,是蒋阎关系破裂的重要因素,反映出现代国家中央政权建设的固有矛盾。
[关键词]蒋阎关系;财政;裁军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朱熹“八书”与《资治通鉴纲目凡例》真伪新考
顾少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摘 要]朱熹“八书”和《资治通鉴纲目凡例》的真伪问题是学界的一段公案。“八书”反映了庆元四年左右,赵师渊相助朱熹“整顿”《纲目》一事。这符合朱熹晚年将《纲目》纳入“整顿”新旧诸书的计划。更为重要的是,“八书”所显示的赵氏修订《纲目》的具体工作、朱熹对《纲目》条例的认知及行文措辞等细节,无一有违史实,足见“八书”出自朱熹之手,旁人断然无法伪造。“八书”为真是论定《凡例》真实的重要基础。通过“八书”可以确认《凡例》来源可信、可靠。同时,以朱熹其他文本中的相关表述审视《凡例》的主旨和细节,亦无违戾处。因此现存《凡例》系朱熹手定。至此“八书”和《凡例》的真伪悬疑得以化解,二者可被确定为真。
[关键词]朱熹;赵师渊;“八书”;《资治通鉴纲目凡例》
世界近现代史视阈下的移民概念与含义
梁茂信
历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教授。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移民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含义并未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充分体现。有鉴于此,笔者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在世界近现代史视阈下,强调语境对解读移民概念的重要性。日常住址、迁移距离、居住时间和生活方式的质变等要素的解释不能脱离历史语境而一概而论。同时,移民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它与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之间有着无法割裂的逻辑关联,是世界近现代史上市场经济流动性中固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移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它不单纯局限于个体移民自身的区位转移,而且在纵向上还是一种代际行为,在横向上还涉及到移民家庭、社区、民族群体及其文化的迁移与离散过程。
[关键词]世界近现代史;移民;历史语境;社会过程;区位转移;代际关系
·学术综述·
新时期以来儒家学说与汉初政治关系研究述评
李莉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博士研究生,河南大学图书馆馆员。河南,开封,475001。
[摘 要] 新时期以来,汉初墓葬的陆续发掘与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入讨论,揭开了汉初儒学与儒生研究的新篇章,“汉初统治思想为黄老学”说开始受到质疑。围绕汉初儒学及儒生的研究大致有三个方面:汉初儒学发展研究,儒生生存状况研究,以陆贾、叔孙通、贾谊为代表的主要思想家研究。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尚需关注,如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内在统一性的把握、人物研究缺少深度、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等。
[关键词]汉初;儒学;儒生;陆贾;叔孙通;贾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