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笔谈(一)
【编者按】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学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也到了一个可以而且应该有所反思并期望开辟新时代的时间节点。2015年9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所,在北京举办新时期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邀请20世纪80年代参与史学理论研究的学者与会,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和切身体会,回顾和反思这几十年史学理论研究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学术见解。现选择与会学者的部分发言稿组成两组笔谈,在本刊陆续刊出,以飨读者。总结过去,开辟未来,是当下学界同人的共同愿望,每位学者都会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所以,本刊希望广大史学理论工作者就此话题发表意见,以使本选题的讨论能够持续不断地深入下去。
“新时期”史学理论之我见
赵轶峰
历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教授。吉林,长春,130024
“文革”结束之后,历史学界对“文革”时期极度教条主义和过度意识形态化思维方式与话语氛围进行清理,恢复了对“文革”前若干重大理论性热点问题的学术讨论。但是,这些探讨在重新达到“文革”前所达到的深度临界点之后难以继续推进,不久趋于沉静。相对于其他领域的快速变革,史学界感受到理论贫乏的危机和研究范式突破的诉求。围绕“史学危机”问题的讨论,中国史学理论形成一个探索的热潮。探讨的范围,不仅涉及对“史学危机”本身的理解,并且包括对20世纪中期以来提出的影响深远的一些理论性命题的重新梳理,对历史学方法论的尝试性重构,对史学认识论的初步探讨,以及对一些西方史学理论的介绍与诠释。这场史学理论热潮在中国历史学发展史上的意义,在当时的史学评论中已经体现出来。香港学者许冠三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版的《新史学九十年》,已经将这场探讨置于中国新史学近百年推演的总历程中加以介绍和评析。
新时期史学理论进展的两点思考
陈其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5
理论的问题很不好谈,我所阅读的有关论著为数不多,平时获得学术信息的范围也很有限,要做恰当、深刻的概括甚难,只能略谈两点感受。第一个问题,关于新时期史学理论发展的趋势,谈一点认识。新时期史学理论的进展大约经历了35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大体各占一半时间。前一阶段,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思想解放,打破禁区,勇于探索,加上西方史学理论大量涌入,探讨、争鸣的“热点”很多,一再形成研究的热潮。后一阶段,从形式上看,“热度”有所下降,但实际上是探讨更加深入。由前一阶段的高潮迭起,到后一阶段比较平稳地向前推进,我认为有其必然性。因为前一阶段理论“热点”接连出现,学者们讨论、争论十分热烈的局面,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由于“四人帮”长期的干扰、破坏,教条主义横行,许多理论问题被搞乱、被颠倒,需要重新颠倒过来,正本清源,因此有一系列重要问题被提出来,在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共鸣。加上结束了以往长时间与外界隔绝的局面,国门大开,大量西方新学理纷至沓来,使人们感到十分新鲜,争相各谈感受、各抒己见。
试说历史学的实践性
彭卫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中国历史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础是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在思想解放运动的鼓舞下,迸发出的充满活力的持续性进步。可以不夸张地说,如果不曾摈除对唯物史观的教条化的理解,如果没有树立起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自信,如果离开了对重大理论问题和历史问题的思考,如果不能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实际作为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就不可能打破持续已久的学术研究的困局,就不会有中国历史学繁花似锦的局面。
今天,在梳理和总结近四十年理论走向的轨迹时,我们应该做好重新出发的准备。那些长期以来存在的难点和疑点问题,那些在以往的讨论中有待进一步澄清的方面,那些新发生或新发现的学术现象,那些在具体研究中令我们所感受到的困扰,都需要我们付出应有的精神努力。
伟大的历史进程呼唤伟大的中国历史理论
张分田
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天津,300071
我认为,创建在系统阐释中国历史进程方面更具说服力的新型中国历史理论,是中国学术界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学术回顾应当主要看成绩,学术展望应当主要看问题。看成绩,可以学习他人之长,增强学术自信,避免虚无主义和妄自菲薄;看问题,才能认清努力方向,拓展研究思路,避免夜郎自大和固步自封。这里想讲一点个人的感觉、判断和展望,主要分析中国学术目前存在的若干重大问题。1.创造新型中国历史理论的必要性及其主要理据我的几本代表作获得同行的肯定,也都获得好的奖项。然而,这几本书的最大缺憾是“重大理论缺位”。在我看来,重大理论缺位的问题普遍存在。这里所说的理论缺位,是指迄今尚未形成一种适用于研究中国历史现象的、相当系统的、经过检验的、比较成熟的中国历史理论,从而导致我们的问题意识、研究视野、价值预设、解读方式、逻辑基础和分析体系都受到负面影响,甚至达到集体性的对许多重要历史现象或视而不见,或见而不知,或知而不当的程度。
理论的思考呼唤创新
王和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北京,100875
从20世纪初期至中叶,就世界的范围而言,史学理论这一年轻的学科经历了由“思辨的历史哲学”向“分析的历史哲学”的演变转换,其后更发展至后现代的“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5K(〗(包括标志其近年来发展的“叙事的转向”。此问题可参看彭刚:《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思辨的历史哲学”是对历史本身的思考,而“分析的历史哲学”则是关于历史认识中的主客体关系的思考。前者属于历史本体论,后者属于史学认识论——或者按照新的划分:前者属于“历史理论”,后者属于“史学理论”。由“分析的历史哲学”取代“思辨的历史哲学”,亦即从对于历史本身的思考,发展到对于历史认识中主客体关系的思考,曾经是20世纪史学理论转向与发展的主流——包括后现代的“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和“叙事的转向”,究其实,仍然是探讨人们认识历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
书写真实的历史
陈铁健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6
历史研究,包括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研究,似可归结为六个字:讲故事说道理;亦可精减到四个字:求实明理。讲故事,求实,就要千方百计挖掘史料,“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找到的材料,须反复考订甄选,去伪存真,求其实在,然后写成有细节有情状有过程,真切准确的故事。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绝不掺入外加附会成分。说道理,明理,就是持之有故,言之有理,依据确凿证据,说清源流因果、经验教训,逻辑严密,客观公允,使人读后有所启迪。不与时政挂钩,莫与时调混淆,尤戒涂抹流行色彩。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论抗战时期的民族本位文化史学
胡逢祥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上海,200241
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现代史学建设走上了一条以“西化”为主导的道路,无论在价值判断和研究视野,还是在史学理论、方法和专业术语的使用方面,莫不以取法西学为准。抗战时期影响巨大的民族本位文化史学却提出了另一种史学建设进路,其主旨包括:一、中国现代史学建设当以民族文化为本位,形成本土特色,而不应简单以移植西学代替自己的创造;二、应继承发扬中国史学关注和参与现实的经世传统;三、强调治史当具通识,既要重视史料考证,也不能放弃史义探究。其史学理论与实践,尽管因时代和认识上的局限,存在着不完善乃至粗糙处,但对当时唯“西化”是从的学术建构路线显然具有一定的纠偏作用,特别是其中有关传统文化与现代史学关系的考量和处置方式,无论得失,对于今日倡导融通中外的文化创新,都具有可贵的启示或借鉴意义。
[关键词]抗战时期;民族本位文化;现代史学建设
政治转型期历史学家的因应与境遇
——读金毓黻、顾颉刚、夏鼐日记
李细珠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6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相当长时间的政治转型期内,政治压倒一切,学术的空间非常狭小,学者的处境颇为尴尬。对于从旧时代过来的学者来说,要适应这样一个新时代,就必须自觉地完成自我的转型,以便在学术与政治之间找到合宜的生存空间。金毓黻、顾颉刚、夏鼐在解放后的艰难转型与人生境遇,与大多数中国学者或知识分子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尽相同的地方。通过具体剖析金毓黻、顾颉刚、夏鼐三位著名历史学家这段充满苦涩与波折的生命史,有助于深化认识新中国学术建设尤其是历史学艰难起步的坎坷历程。
[关键词]政治转型期;历史学家;金毓黻;顾颉刚;夏鼐
·专题研究·
仲山父模式:西周户政制度初探
王少林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陕西,西安,710119
[摘 要]《周礼》中的户籍制度并非西周实录,《国语·周语上》“仲山父谏料民”章所记的“仲山父模式”才是考察早期户政的最重要的材料。它由“人”“物”“审之以事”三个控制系统构成:人的控制系统以“民姓”家族为单元,以征召民众执役为目的,以除去老弱、奸人为补充;物的控制系统以“牧”“工”生产为基础,以“场”的贮藏为中间,以“廪”的出纳为结束;审之以事则以事的监督为核心。三种系统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西周户政制度的全部。仲山父模式具有团体性、具体性、间接性、伦理性、强制性等特征,反映了氏族部落社会向成熟国家社会过渡阶段的早期国家的普遍情景。
[关键词]周礼;户政;料民;仲山父模式;审之以事
简帛古书书名格式研究
黄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 要] 简帛古书书名存在“单篇流传之书的书名”“统摄众篇之书的书名”与“无书名”三种情况。其题写各有特点:单篇流传之书若抄于简册,受编绳数量、载体材质、收卷方式等因素影响,将书名题于简册前端、简背的上半段是其标准形式;若此类典籍被书于缣帛,则受载体材质、抄书程式等因素限制,书名大多题于正文篇末。统摄众篇之书,受装帧方式的制约,书名一般不题于正文载体之上,口耳相传或题于书帙、目录、牙签等处是其可能存在的方式。由于时代久远,此类信息或缺或残,书名亦随之亡佚,给今人造成“古书多无大题”的错觉。另外,简帛古书发展初期,很多典籍存在无书名的现象,书名自然在载体上得不到体现,这是受抄写时代因素制约的结果。
[关键词]简帛古书;书名;题写特征;格式
金朝中叶科举经义、词赋之争与泽潞经学源流
赵宇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1
[摘 要]元儒郝经记载,金代河东南路在北宋程颢牧晋之后一直保有理学遗脉,并促进该路在金朝取得诸路第一的科举成就。此说后人大多信从。考察金朝诸路进士中第人数发现,以泽、潞两州为代表的河东南路在视为科举主流的词赋科上表现平平,但在非主流的经义科上确实一枝独秀。然而,这一特殊科举优势的形成并非缘于程颢牧晋事件,而主要是由金朝中叶泽州儒士李晏推动“明昌经义复科”的科举体制变革造成的。金朝经义科考以大义,主试义理而非注疏,这大体构成了以经义之学比附理学的一种内在思想因由,同时也显现了元代科举理学化的北方学术渊源。
[关键词]金代;理学;泽潞;李晏;经义科
作为《新青年》赞助者的群益书社
邹振环
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200433
[摘 要]清末民初,群益书社是活跃在上海的一家重要的民营出版机构,该社因印行《新青年》而在文化界享有盛誉。群益书社出版了许多重要出版物,特别是英语读本,陈独秀曾是该社教科书的作者。群益书社在创办《青年杂志》和采用新式标点过程中起到了推手作用;在《青年杂志》改名与再版重印方面贡献卓著;《新青年》及群益书社出版物的社会影响较广。作为《新青年》的赞助者,群益书社从一个以出版教科书、推动启蒙教育、提供现代常识为主的书局,转变为破旧立新、启迪民智、承担起引领学界重要责任的出版社。
[关键词]群益书社;《青年杂志》;《新青年》;英语教科书;赞助者
纽约州1821年宪法大会及其意义
杨钊
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1
[摘 要] 在新型政党鹿尾党的推动与运作之下,纽约州于1821年召开宪法大会,对1777年颁布的州宪法进行修改。与会代表们围绕选举权与政府模式问题在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他们在这些议题上的分歧,既明显受到了政党利益的影响,又超越了严格的政党界限。大会最后通过的新宪法对纽约州的政府模式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扩大了白人成年男性的选举权,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该州的民主化进程。此外,新宪法不仅确实保证了鹿尾党的政党利益,而且从整体上提高了政党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了纽约州政党政治的发展与成熟。
[关键词]纽约州;1821年宪法大会;政党政治
论卡特政府的对韩政策
冯东兴
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河南,开封,475004
[摘 要]在美韩同盟关系的历史进程中,卡特政府的对韩政策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卡特政府积极推行人权外交,首次把推动韩国的政治民主建设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并首次明确提出从朝鲜半岛完全撤出美国地面部队。然而,由于美国政府内部的分歧及韩国方面的抵制,卡特政府的这两项对韩政策最终黯然收场。卡特政府的对韩政策结局,说明即使是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卡特政府,也难以摆脱美韩安全关系为核心的同盟关系束缚;而美国对韩国的政治民主建设目标的实现,则也需要假以时日。
[关键词]吉米·卡特;朴正熙;美韩同盟;驻韩美军;人权问题
·经济社会史·
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俄国煤炭工业的发展
张广翔,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
邓沛勇,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 在工业革命影响下俄国煤炭工业茁壮成长,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一定程度上左右俄国工业化进程。虽然19世纪末俄国煤炭工业发展速度无法与石油工业相较,除开采规模不如石油工业外俄国煤炭并未完全掌控本国市场,但因政府引进外资、大幅度提高关税、统一运输税率、大规模修建铁路和煤炭开采技术提高等措施煤炭工业仍飞速发展。俄国长期从国外进口煤炭,但因煤炭资源丰富和交通设施逐步完善,除波罗的海地区外本国煤炭逐渐垄断国内市场,与此同时煤炭工业生产集中程度逐渐加强,大公司逐步垄断煤炭工业。俄国工业和运输业发展都与煤炭工业密不可分,该部门不但为南俄冶金业繁荣奠定基础,还是南俄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推力。20世纪初世界经济危机和国内局势所致俄国石油工业停滞不前,在能源结构中煤炭已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词]俄国;煤炭工业;顿涅茨克;南俄冶金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