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民国学界对于历史统计学的认同与质疑
石莹丽,历史学博士,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山东,聊城,252000。
[关键词]历史统计学;梁启超;傅斯年;科学化史学
[摘 要]历史统计学,是用统计的方法对某些历史现象进行归纳、统计与量化分析,其呈现结果多以图谱和表格。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第一次从理论高度提出历史统计学的是近代史学家梁启超。1922年,梁启超在东南大学史地学会做了题为《历史统计学》的演讲,引起学界关注,认同与反对之声持续不断。之所以产生两种态度,一方面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的现代化之路中呈现的历时性与同时性并存的现状有关;另一方面,探求历史变动的共相、大势与执着于细枝末节的考证两种视野,也是重要原因。此外,民国学界对于巴克尔著作的反响也影响到了时人对于历史统计学的态度。统计方法于历史研究有其局限性,是一个好仆人,坏主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光绪会典》纂修新探
舒习龙,历史学博士,韩山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广东,潮州,521041。
[摘 要]《光绪会典》纂修囊括光绪时期通晓典制的俊彦,修撰成卷帧繁富、包举数朝之大典。《光绪会典》章程、体例经过精心设计,有效地保证了会典的编纂。纂修《光绪会典》的人员选拔有多种方式,其选人标准在于馆部联贯和精通地理、善绘舆图,体现了“用人宜变通”原则,由此网罗了一批俊彦、硕儒从事会典编纂。光绪会典馆也无法避免清代史馆的弊端,出现了滥保以及围绕是否设图上提调、争夺提调、总纂权、会典编纂中的奖叙等问题,会典馆内部产生激烈的冲突和争议。会典馆提调在综管人事、财务、馆务等方面起到管理核心的作用。会典成书后设立专门机构校对处,任命高规格的校勘班底从事会典全书的通校,确是清代会典纂修的创举。
[关键词]私人文献;光绪会典;章程体例;人员选拔;提调职责
·专题研究·
曹操陈留起兵史迹考辨
宋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100089。
[摘 要]史学界通常认为曹操于中平六年九月离京后直奔陈留聚众起兵,未曾回到家乡谯县,其原因是他有“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的战略意图,且需依赖盟主袁绍和陈留太守张邈的支持。但考证史籍可知,当时张邈尚未来到陈留,曹操出逃后曾返乡募兵,并遭到地方官吏缉捕。当年岁末张邈赴任陈留,曹操才携带家财和部众前往投奔,此时袁绍并未给他实际支援,而张邈是反卓战争的组织发起者,其辖区酸枣聚集的州郡联军是关东诸侯阵营中最强大的军事集团,这也是曹操起兵陈留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曹操;张邈;袁绍;董卓;陈留;谯
魏晋清官探源:贵势垄断“秘著”新论
张旭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张斯嘉,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01。
[摘 要]魏晋贵势垄断“秘著”是清官形成时期的一个典型例证,通过对秘书、著作官员的性质、职掌、地位、选任等情况的全面考察,可以看出贵势垄断“秘著”并非仅缘于“职闲廪重”,而是基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深层次的原因。“秘著”之所以被贵势垄断而演变为“清官”,因其集中体现了与君主关系的“近密性”、文化士族的“文翰性”、职务待遇的“舒适性”与仕途发展的“优越性”等显著特征。上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清官所具有的共性特征,有助于深化对魏晋清官的形成及其规律性的认识。
[关键词]魏晋;清官;秘书丞;秘书郎;著作郎;佐著作郎
万历援朝战争初期明经略宋应昌之东征及其对东征历史的书写
孙卫国,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天津,300350。
[摘 要]宋应昌是抗倭战争前期之明朝经略,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最高统帅,提督李如松亦受他节制。但他资历浅、经验少。平壤战事期间,他一直在辽东凤凰城筹集粮草,居中调度。他是南兵领袖,李如松是北兵领袖。平壤战后,李如松处事不公,引发明南北兵争斗,而这背后实际上是宋应昌与李如松之争斗。兵部尚书石星与宋应昌、沈惟敬构成明军封贡和谈的主要力量。战事初期,封贡和谈对于军事行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碧蹄馆之役失利后,主战的李如松也改变态度,明、日封贡和谈正式开始,宋、李撤归,但受到多方弹劾,一年后方叙东征之功。宋应昌回乡闲住,直至去世。家居期间,他将东征之相关文书编辑成册,但只突出自己在战场上的作为。故此书中的资料,须与其他相关资料参照、比勘,方能得出正确结论。
[关键词]明代;万历年间;宋应昌;李如松;抗倭战争;平壤之役;《经略复国要编》
“船坚炮利”:一个明代已有的欧洲印象
庞乃明,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天津,300350。
[摘 要]所谓“船坚炮利”,殆指战船坚固,火炮威猛,常用来形容一国海军之强盛。一般认为,当英国殖民者在1840年用炮舰强行打开中国大门后,“船坚炮利”就成为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军事文明的最一般象征。但这一表述并不是清代中国的自主发明。有证据表明,早在16世纪初葡萄牙人刚刚到达中国东南沿海的时候,明朝上下已对其舰船规模和炮火威力给予了特别关注。待到荷兰殖民者东来后,因其炮舰优势更甚于葡萄牙人,明末中国终于形成“舟坚铳大”“坚舟猛铳”等类同于“船坚炮利”的欧洲军事印象。比对晚明与鸦片战争前后“船坚炮利”的相关表述,不难发现,二者不仅惊人相似,而且一脉相承,晚明才是“船坚炮利”之欧洲印象的源头所在。
[关键词]晚明;船坚炮利;印象;欧洲
“宋案”中之袁世凯——何曾主谋刺宋
尚小明,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100871。〖=〗
[摘 要]百年宋案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错将“宋案”等同于“刺宋案”。实际上,宋案是由收抚共进会、解散“欢迎国会团”、构陷“孙黄宋”、低价购买公债、刺杀宋教仁等多个环节次第演进而成的复杂案件。袁世凯主导了前三个环节,但与后两个环节无关。不仅原始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当时政情也表明袁世凯无刺宋必要。赵秉钧卷入了前三个环节,但同样与后两个环节无关。洪述祖和赵秉钧关系并不融洽,但和袁世凯有特殊关系,他与所有环节都有重要关系,刺杀宋教仁更是其擅自唆使应夔丞所为。案发后,袁世凯之所以故纵洪述祖至青岛德国租界,又阻止赵秉钧出庭自证清白,并非因为他是刺宋主谋,而是因为他要防止宋案其他案情在法庭公开,从而给本已受到冲击的正式大总统竞选造成更大影响。
[关键词]宋案;袁世凯;赵秉钧;洪述祖;应夔丞;国民党
从提秀斯崇拜透视古典时代雅典的王权观念
李立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9。
[摘 要]在古典时代,提秀斯在雅典广受崇拜。提秀斯的古典形象与原始形象存在较大区别,是古典作家改造的结果。古典作家的现实考量,不仅在于学界常强调的宣传、美化、合法化雅典民主政治,更在于将提秀斯所象征的王权作为解决民主政治困境的一种路径,反映出雅典王权观念的改变。雅典王权观念的改变是雅典国际、国内环境综合影响的产物。
[关键词]提秀斯崇拜;王权观念;雅典民主政治;古希腊悲剧
冷战语境下的新“华夷之辨”
——美国对华宣传与两岸政权形象的塑造
翟韬,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北京,100089。
[摘 要]1950年代,为配合冷战战略,美国宣传部门制定了以“华夷之辨”为核心的对华宣传政策。通过各种宣传媒介,美国把台湾国民党政权塑造为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代表,同时大肆宣传新中国是文化“异端”,指责其破坏中国文化。其目的是以此来动员东南亚华侨华人对国民党政权的认同和效忠,使华侨〖JP2〗产生对于新中国的厌恶感和疏离感。这种宣传也是为了在世界舆论中为国民党政权赢得支持、诋毁新中国。美国宣传的实质是把民族身份认同问题整合进冷战意识形态,把意识形态之争建构为文化身份的差异。
[关键词]美国;对华宣传;东南亚华人;华夷之辨;形象
·经济社会史·落地不生根:上海皖南小三线人口迁移研究
陈熙,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上海,200433;
徐有威,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200444。
[摘 要]小三线建设是以一线城市的工厂内迁方式展开的,工人和家属随厂内迁成为了小三线建设的重要部分。上海皖南小三线建设中七万余职工和家属经历了从城市被动员到山区,再从山区回调到城市的流转过程,形成这一时期特殊的人口迁移流。其中人口迁移与小三线建设工厂的转折兴衰密切相连,移民成为了观察小三线发展演变的一个切入口。研究认为,单纯依靠行政动员而牺牲经济利益的做法,使得小三线移民无法持久,尽管上海小三线职工和家属在皖南落地20余载,但却始终未能在当地生根。
[关键词]上海后方基地;皖南;小三线建设;移民
·史学评论·
文本解读、史料批评与价值重构
——评《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
郭常英,河南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教授。河南,开封,475001。
[摘 要]近代中国的慈善事业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对中国近代慈善事业进行了专题式的全方位研究,以宏大的历史观照,重现了历史全貌。这部著作既“通”又“专”,采用多维立体的研究方法,将近代慈善事业置于时代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并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整理爬梳、挖掘提炼,提出深刻独到的分析和见解。在价值多元、矛盾丛生的当代社会,慈善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的问世,对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关键词]慈善事业;文本解读;史料批评;价值重构
中国近代乡村史治史的新门径
——从李金铮《传统与变迁》所见
把增强,历史学博士,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河北,石家庄,050051。
[摘 要]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经济、中共革命与乡村社会,是李金铮教授较为关注的两大阵地。多年来,他勤奋耕耘,取得了较多可喜的新成果。尤其是新近出版的《传统与变迁》一书,更是以其独特的学术敏感性,在反思中建构了一条清晰可见的中国近代乡村史治史新门径。这个治史新门径(亦可称为方法论),主要呈现为四种视角:一是整体史视野,即由“碎片研究”到“整体研究”;二是总体史目标,即区域的整体研究;三是考证与还原的求真路径,即“问题意识+多方论据+考证功夫”;四是新革命史理念,即有效改进传统革命史研究的重要方法性指导。
[关键词]中国近代乡村史;治史新门径;《传统与变迁》;李金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