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方法】
彭   卫     如何理解历史研究的本土情怀 5
李治安    会通中外与中国话语 7
李振宏    国际视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路径选择 9
薛政超    中国古代史主线与体系的新视角 11
何平李    明    宇     晚近世界史研究范式的转型 14
【回顾与前瞻】
孙竞昊    赵    卓     江南史研究的“新”与“旧” 17
王振忠    徽州文书与明清以来的中国史研究 19
姜义华    以文明的尺度回溯改革开放四十年 21
曹 鸿    美国同性恋史研究的发展与思考 23
【图像史学】
秦 蓁    人工智能时代的图像、文献与历史 26
孙英刚 反思图像文献在中古史研究中的使用 28
韩丛耀 建立中国图像史学的理论体系 30
【思想与文化】
孙庆伟    启、益之争与禅让的实质 31
田广林    翟    超  五帝三王时代的早期 “中国”认同 32
李忠林    从殷周之际的天命观说文王受命  34
黄兴涛 清朝时期“中国”作为国家名称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 36
桑 兵    梁启超与共和观念的初兴 39
罗志田    文化的眼光:梁漱溟认识取向的特色 41
【社会与经济】
李一鸣    汉代的民间借贷习俗与官方秩序 43
李 园    明初财政运作的货币 45
李晓龙    明代中后期广东盐场的地方治理与赋役制度变迁 47
吴佩林    王楚强  从文书制度看清代州县书吏对衙门的控制 49
程泽时    清代清水江流域放木组织的市场化变迁 50
贾 琳    晚清科举的制度危机与考试改革的应对失措 52
【乡村与城市】
张伟然    夏 军 东晋南朝时人对南方山林的地理认知 54
包伟民    唐宋城市制度演变与地方志书的“书写” 55
冯贤亮    清代 “淞南”乡镇的生活世界与秩序 57
【人物与事件】
朱 浒  同治晚期直隶赈务与盛宣怀走向洋务之路 59
高翔宇     梁启超归国与民初政争 62
程斯宇  共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整风审干运动 64
郭海燕   “巨文岛事件”与英国东北亚政策 66
徐志民   “二战”时期日本在东南亚招募的“南方特别留学生” 67
【艺术史】
刘卫鹏      东晋南朝画像砖的承继与流变 69
关    心      近代中国学校音乐会的兴起与影响 71
窦良羽      张 敏   延安时期木刻版画的民间审美转向 72
【民族与边疆】
姚大力    “华夏边缘”是怎样被蛮夷化的 74
范世昌    唐后期政治博弈对族群认同的影响 76
【考古与文博】
刘 辉   长江中游史前城址的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 78
王树芝   木材考古学 80
刘春迎   汴河对古代开封城方向的影响 81
杜金鹏     新世纪中国考古新常态 83
【历史人类学】
文少卿      韩   昇    李     辉 基因家谱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84
赵世瑜   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三个概念 86
小 田   对“历史人类学”及其问题的检讨 89
方李莉   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之路 91
【网络视点】
 光明日报理论部学术月刊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7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93
梅雪芹     史学家的学术研究与现实关怀 98
黄正林  护法运动与陕西靖国军始末 100
潘   崇  清末五大臣出洋与近代中外交流 105
许纪霖  抢红包的春节,找得到“我们”吗?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