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财政危机下的省际协饷冲突——左宗棠奏参林寿图案新探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4年第2期 发布日期: 2024-06-18 浏览次数:

作者高志军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咸丰军兴以后,户部调拨协饷实行定额摊派。光绪三年,山西布政使林寿图捏报山西应协西征协饷数额,负责督办新疆军务的左宗棠将其奏参,理由正当,合乎理法,林寿图最终被革职,他们二人之间的私人矛盾对此次参案的影响并不大。左宗棠奏参林寿图主要目的是促使各省关积极筹解西征协饷。在财政危机的背景下,户部向山西摊派的协饷数额超出了山西所能承受的限度,是此案的根源所在。协饷意在以有余补不足,但超限度的协饷摊派变有余为不足,破坏了酌盈济虚的原则,造成承协省份省内用度与省际协拨之间的紧张关系。这种带有破坏性的协饷调拨体系或许仍可病态运行,但无法有效平衡承协省份与受协省份的财政需求,必然导致财政体系的混乱,引发各方之间的冲突。

一、京协饷重压下的山西财政

清前中期,京协饷分派主要依靠春秋拨和冬估制度。太平天国战争爆发之后,用兵前线地区军费开支巨大,各省督抚及领兵大员纷纷奏请截留应解京协各饷,在需饷紧急之时,甚至还会截留过境协饷,地方上的这些做法导致户部银库时形支绌,协饷秩序也较为混乱。咸丰三年(1853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清廷发布上谕,规定户部“岁拨京饷,著准其自本年为始,归入冬拨案内,与各直省协拨兵饷一律酌拨”。之后,户部在向各省分配京协各饷时由“拨”变“摊”。这种摊派京协各饷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盲目性。随着战争的持续,清政府不得不量出制入,令地方自筹饷需,各省在增设厘金、普行捐纳等措施下,财政收入有较大提高。新增收入由各省直接控制,然新增收入及支出为报销成案所无,复以战争影响,财政奏销逐渐废弛,户部由此更无法完全、准确掌握地方的财政规模。这进一步导致户部向各省摊派的京协饷数额经常不能与直省收入相匹配,很容易造成地方负担不合理、不均衡的状况。

咸丰军兴以来,大半个中国陷于战火之中,中央和外省以山西为富国,不断要求山西向外拨出京协各饷。山西为完善之区,拨解也较为积极。但经过咸丰军兴以来持续不断的搜刮,山西公私财富几乎被罗掘一空,元气大伤。同光之际,山西财政已然入不敷出。山西京饷负担较他省为重。户部摊派给山西的协饷数额也非常巨大,远远超出山西的支付能力,超过了协拨的限度,所以各种协饷数额皆有名无实,山西根本无法足额完成户部分配的协饷任务,只能拆东补西,凑解部分款项协解他省。为尽力筹解这些超限度的协饷,山西被迫采用各种非常规方法来筹集钱款。不少研究者认为当时几乎所有省份都在强调本省入不敷出,对财政负担有所夸大。许多省份确实会将一些财政收入隐匿不报,主要是收入无定额的厘金,但其数额也不能覆盖朝廷的各种指拨。山西并无大宗厘金收入可隐匿不报,晋商主要在外省经营,山西省内商业贸易并不发达,所以山西厘金收入很少。

二、林寿图捏报山西应协西征协饷数额

西征各部进军新疆,军饷充足最为关键,然而西征大军常年以来积欠累累、饷项奇缺。西征协饷数额巨大,而当时许多承协地区的财政状况也并不宽裕,协饷基本上不能足额、按时解到,以致西征军欠饷问题非常严重。清廷为促使各省关积极筹解西征协饷,将欠解西征协饷的处分升级到与贻误京饷相同,各省布政使如欠解西征协饷,一旦被户部奏参,将会受到严厉处分。

山西是负责筹解西征协饷的重要省份,每月应解西征协饷5万两,其中左宗棠月饷3万两、穆图善月饷2万两。筹解西征协饷是山西财政的沉重负担。在光绪二年西征协饷各省提前拨解项下,清廷要求山西提前拨解20万两,且全年需解至八成以上。光绪二年为闰年,山西每月应解5万两,全年照原拨数额解满为65万两,八成以上则至少需解足52万两。然而,山西自奉拨筹解西征协饷以来,一直未能足额筹解,通常每月只解2万两,如果按八成筹解,仅此一项就需比常年多解26万两。以当时的财政状况来看,山西高层很清楚这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京协各饷由布政使负责筹解,新任布政使张瀛任职半年即称病解职,林寿图被任命为山西布政使。林寿图上任之前,张瀛及署理布政使瑛棨仍按每月2万两筹解西征协饷,山西总计在光绪二年共解过25万两,并没有解足清廷指派的西征协饷数额。光绪三年正月,山西收到户部的催饷咨文。按照户部解至八成以上的要求,林寿图需要在一个月内补解西征协饷27万两,否则可能会被按照贻误京饷例从严奏参。一旦被户部奏参,林寿图可能会受到罚俸、降级留任、降级调用甚至革职的处分。

山西财政本就拮据,相比往年,支出又骤增。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使得山西在光绪二年连京饷也难以解足,不得不奏请缓解20万两,省内兵丁以及各项杂支也大都欠发。到光绪三年年初,山西司库存银所剩无几,根本无款可以补解上年的西征协饷欠额。面对户部催饷,光绪三年二月初一日,林寿图向时任山西巡抚鲍源深递交了一份详文,认为户部和西征粮台所开5万两为歧误,陈明山西月解西征协饷应为2万两,请鲍源深上折奏请朝廷饬户部查示。这样一来,就可认为山西在上年已将西征协饷解至八成以上,完成了解饷任务,林寿图既可避免被户部奏参,而且本年也只需月解2万两,一举两得。

虽多年以来山西实际拨解西征协饷的数额为每月2万两,但鲍源深知晓户部奏定的数额为5万两,因为他在好几份陈述山西财政状况的奏折中都写明山西月解西征协饷5万两。明知该项协饷为每月5万两的鲍源深,根据林寿图的详文于二月二十二日上《奏为晋省光绪二年分应协左宗棠西征专饷已解八成请饬部查明核计以免歧误事》一折。此折主要内容引用林寿图在详文中摆出的山西每月应解西征协饷为2万两而不是5万两的各种依据,折末由鲍源深陈明林寿图“所称均属实在情形”,请饬户部查明核计,分咨遵照。林寿图企图蒙骗户部,但户部非常清楚山西应解西征协饷数额。四月,户部行文指出林寿图所称山西月解西征协饷2万两有误。但鲍源深于四月下旬卸任山西巡抚,山西当局并未就此事咨复户部。户部也未像正月所发催饷咨文中提到的那样,按贻误京饷例从严奏参林寿图。直到五月二十三日,新任山西巡抚曾国荃又上呈一份关于西征协饷的奏折,此折内容并非来自布政使林寿图的具详,但却直接导致林寿图被左宗棠奏参。

三、曾国荃借抵协饷提议点燃左参林案导火线

早在同治四年六月,曾国荃就被任命为山西巡抚,当时曾国藩在家书中跟他说山西巡抚不好当,曾国荃未赴任。光绪二年八月,曾国荃再次被任命为山西巡抚,他以患病为由,奏请开缺,但未获清廷允准。同时,陕甘总督左宗棠也希望他能尽快接任山西巡抚,并上折奏请朝廷饬曾国荃速赴晋抚新任,清廷再发上谕。光绪三年四月二十三日,曾国荃正式上任视事。

曾国荃的到任正好赶上丁戊奇荒,刚一上任,就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省灾情严重,饿殍遍地,但上忙所征钱粮支解殆尽,下半年的财政收入也毫无着落,根本没有钱款可用来赈灾,不仅如此,沉重的京协各饷的催款文书仍源源不断送来,这令刚上任的曾国荃焦头烂额。

在曾国荃为赈灾缺钱而烦闷苦恼的同时,左宗棠也因西征缺饷而愁眉不展。其实,左宗棠本打算借洋款500万两,并计划于光绪三年三月内解款到甘肃,不料未能如期成借。三月初六日,左宗棠请求清廷饬各省关提前解协饷400万两,并提议各省如一时不能筹到巨款,可向本地富商借贷,先期解往甘肃,即在西征协饷项下分期归还本息。清廷收到奏折后,于三月二十一日发出要求各省关提前拨解西征协饷的上谕。但本年以来,各省关解到的款项很少。西征大军饷项缺乏,面临停军待饷的局面。无奈之下,左宗棠只得再向清廷求助。不仅如此,左宗棠还希望谭钟麟能向陕西富户借款,以救燃眉之急,并与胡光墉商议能否向上海华商借款。五月十五日,曾国荃接到了清廷于五月十二日发布的催解协饷上谕。

五月二十三日,接任山西巡抚刚满一月的曾国荃上呈一道解释山西无法拨解协饷的奏折。曾国荃请求清廷饬令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各拨发应协山西饷项,以抵充山西应协西征各军的饷银。曾国荃提出这一建议并非故分畛域,有意不解协饷,当时山西灾情已非常严重,省内用款由缓变急,不能再移缓救急。然而,就是曾国荃这一借抵协饷提议点燃了左宗棠奏参林寿图案的导火线。在得知曾国荃的上奏内容后,左宗棠极为不满,他很清楚浙江、福建、广东三省也负担着沉重的西征协饷,财政并不宽裕,现今根本不可能替山西拨解大批协饷,曾国荃这一提议无异于画饼相赠,对西征大军的缺饷状况毫无助益。山西筹解西征协饷的不当做法,影响到了其他省份拨解西征协饷的积极性。左宗棠认为担任山西巡抚不久的曾国荃之所以会上此奏折,肯定是出自布政使林寿图的建议。在左宗棠看来,林寿图先是质疑应协饷数,又将毫无着落之款推给自己,已然忍无可忍,如果各省关相继效尤,后果将不堪设想。本年各省关解饷积极性不高,根本不敷西征大军应用,左宗棠认为急需杀鸡儆猴,否则西征协饷肯定会越来越困难。

光绪三年六月二十九日,左宗棠上折奏参林寿图,指责其任意取巧,紊乱饷章,目的是借此敲打其他省份解饷不积极者,以使西征粮台能够收到更多的协饷。

四、清廷中枢对参案的处理

清廷收到左宗棠的奏折后,于七月十五日发出上谕,要求户部将山西应解西征协饷历届成案查明具奏。左宗棠认为曾国荃提出以三省协晋之款抵拨西征协饷,是出自林寿图的建议,不过这只是左宗棠个人的猜测,所以户部和清廷中枢在处理此次奏参案时,只考虑林寿图对西征协饷数额的质疑是否合理,并未涉及曾国荃上奏是否出自林寿图的建议。户部议奏林寿图“贻误军饷”,而上谕中的措辞明显比户部议奏更加严厉。可见,清廷中枢对林寿图的做法非常不满。八月初五日,吏部将议处结果上奏。同日,清廷下旨将林寿图革职,将鲍源深降二级留任。

八月二十五日,曾国荃上《陈藩司无朦混取巧疏》,代陈林寿图为自己辩解的详文。林认为自己被革职实属冤枉,请再为查核。另外,曾国荃还附片陈明他提出的由浙江、福建、广东三省欠解山西协饷抵拨山西应解西征协饷的方案,并非出自林寿图的建议,也未与林寿图相商,只代表自己的意见,不应由林寿图代自己受过。

曾国荃为林寿图辩白的奏折上呈后,清廷很快做出回应。九月初二日,清廷发出上谕,要求户部将此事再次确切查明,据实具奏。九月十九日,户部上呈一道非常详细的奏折,全面剖析山西月协西征协饷的来龙去脉,对林寿图在两次详文中的错误一一进行驳斥。户部这道奏折清楚无误地指出了林寿图的各种错误,认为林寿图是在明知山西月解西征协饷不是2万两的情况下,捏报协饷数额,企图蒙混户部和西征粮台,借以逃避解饷不足八成的处分。接到户部议奏的当日,清廷发布上谕,林寿图最终还是被革职。

林寿图在西征协饷筹解上确实犯下错误。在新疆军情紧急、需要大批饷银协济之际,林寿图捏报应协饷数,破坏西征协饷秩序,左宗棠对其奏参合理合法,按律例应处以革职。然而,参案发生正值丁戊奇荒之际,林寿图作为灾区主管财政的布政使,因筹解外省协饷问题被参,更容易获得不明事情原委的旁观者的同情,但旁观者不知道的是,林寿图捏报山西应解西征协饷数额,主要是为逃避解饷不足的处分,并不是为维护山西的赈灾工作。另外,林寿图的捏报可谓弄巧成拙。林寿图于光绪二年十一月底才到任,在山西财政困难之际,令其将前任的欠饷全部补解确实有些强人所难、不太合理,可能正因为如此,林寿图虽未补解欠饷且质疑应协饷数,户部也没有主动将其奏参。所以,林寿图在当时如果直言山西库款不足,又遇严重旱灾,无法补解欠饷,很可能不会受到特别严厉的处分,然而,他却做出捏报应解协饷数额的举动,违反理法,致自己因紊乱饷章而被革职。

左宗棠之所以奏参林寿图,他们之间的私人矛盾并非主要因素。其实,左宗棠是迫于无奈才选择奏参林寿图。从整个奏参事件的全过程来看,左宗棠如果是挟私愤想要奏参林寿图,在林二月份捏报应协饷数后即可名正言顺地将其奏参,但左宗棠在当时并未如此举动。直到西征协饷越来越困难,山西却又提出以无着之款抵充应解协饷,这很可能使得协饷秩序受到更大破坏,左宗棠才忍无可忍,在有理有据、合情合法的前提下对林寿图提出奏参。

此案的根源在于户部向山西摊派的协饷数额超出山西所能承受的限度。协饷的本意是酌盈济虚。省际财政协拨应以不影响承协省份的正常支出为限度,然而咸丰以后在协饷运作中实行不合实际的定额摊派,变有余为不足,剜肉补疮,破坏了酌盈济虚的原则,只能是病态运行。

在晚清持续的财政危机状况下,协饷定额摊派如同竭泽而渔,对承协省份造成巨大压力。山西财政在省内用度与省际协拨之间的紧张关系下苦苦支撑。沉重的饷需负担使得山西官员在光绪二年旱灾爆发初期心存侥幸、匿灾不报,以便征收钱粮,竭泽而渔收来的钱粮却大部分向外输送,山西官民几无贮藏。不料旱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加剧,山西遭遇奇荒,急需大批款项赈灾,然而在定额摊派制下,仍需筹解京协各饷。

晚清协饷定额摊派的另一缺陷是缺乏灵活调整。户部在向各地摊派京协各饷时,往往只管下达解饷要求,不顾地方是否有财力筹解,以致时常出现摊派数额与地方财力极不相符的情况。由于省内财政入不敷出,山西巡抚鲍源深曾于光绪二年奏请将山西无力承担的协饷酌量改归其他省份筹拨,然而未获批准。如果户部的协饷分配更加合理,西征协饷的拖欠情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晚清户部在省际财政协拨问题上,往往只顾向各省下达任务,而忽视实际成效。户部未充分考虑承协省份财政协拨的限度,也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承协省份的负担。超限度的财政负担不仅给承协省份造成困难,也极易引发财政冲突,从而危害整个协济体系。户部大员时常指责欠解协饷的督抚藩司不能公忠体国、顾全大局,然而户部各官又何尝能够做到公忠体国。许多户部官员对于财政事务并不熟悉,办事因循疲玩,堂官拱手画诺,毫无改弦更张之心。晚清协饷体系混乱,虽不只是户部的责任,但作为主管全国财政收支的中央机关,难辞其咎。


摘自《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24年第1期,原文约2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