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苏联经济建设成就在1930年代中国的舆论传播效应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4年第2期 发布日期: 2024-06-18 浏览次数:

作者阎书钦,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1930年代,中国社会形成了以苏联经济建设为榜样的思潮。这源于苏联一五、二五计划建设成就在中国的舆论传播效应。苏联经济建设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涉及社会各方面人员,但国人传播苏联经济建设信息有其特定的时代视角、倾向与国别语境,因而苏联经济建设信息在各类社会人员中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反应。在日本侵华造成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期望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和精神,加快中国的经济建设。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国人传播的苏联经济建设信息不免存在相当的片面性。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成功之路由此进入中国建设工业化国家发展轨道的预盼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将为之而奋斗!

一、苏联经济建设信息的群体传递

公开认可和推崇苏联经济建设成就,是1930年代中国社会的共识。这种社会共识的形成,存在一个苏联经济建设信息在各社会群体间的传递过程。苏联经济建设信息的传递群体主要包括各类访苏人士、报刊记者和编者、国民党当局官员、以《独立评论》作者群体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经济学者、专业学会成员、实业界人士、文艺界人士以及其他社会人员。在1930年代,苏联是国人往来中国与西欧间的重要陆路通道。有的人在途经苏联时下车作实地考察,有的人在火车上观察沿途苏联经济建设情况。他们向国内传递了大量的苏联经济建设信息,并且所传递的信息存在一个由负面向正面的转变过程。其中,访苏人士的观感是最直观、最生动的信息来源。这个时期的访苏人士包括民间人士和国民党当局人士两类。民间访苏人士又包括途经苏联的人士、短期旅行者、媒体记者等类。而国民党官方人士以外交人员为主,也包括其他类型的访问团。相比而言,国民党当局人士的访问行程基本上都是由苏联方面安排的,而民间人士的访问行程除苏联安排外,还有个别自行游览的成分,会接触到一些多面相的情况。总体而言,当时中国访苏人士的行程以苏联官方引导居多,而苏联为了宣传其建设成就,往往会带他们参观积极正面的场所。这使得他们的观感与苏联的真实情况之间存在相当的偏差。

二、舆论传播的视角与倾向

1930年代,国人在传播苏联经济建设信息时具有其自身特有的视角与倾向,这与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社会发展困境、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民族危机及国人寻求国家经济发展的愿望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分析这种视角与倾向,亦有助于分析当时国人看重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的思想原因。

国人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信息的传播具有如下三种视角:第一,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视角。1930年代的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一方面,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衰退;另一方面,苏联在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实现了经济的超常规快速发展。这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国人将苏联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行对比,从而形成了苏联经济迅速上升、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日趋没落的认知定式。第二,中国经济建设视角。国人关注苏联的经济建设,并非仅就苏联说苏联,而是有着强烈的中国经济建设关怀。此时,国人已深切认识到中国与苏联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差距。国人关注苏联经济建设亦与1935年国民党当局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关。如此,国人在谈论中国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问题时主张借鉴苏联的经济建设经验。第三,中国民族危机视角。1930年代,国人对苏联经济建设进程的关注度随着九一八事变及“一·二八上海抗战”“长城抗战”“华北事变”这几个时间节点而步步提高。在民族危机视角下,国人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主要关心三方面问题:其一,以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提振国人进行中国经济建设、增强国力、抵御外侮的信心;其二,学习和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做法与经验,全力推动和开展中国的经济建设,以充实抗日国力;其三,分析苏联经济建设对中国抗战国际形势的影响。

国人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信息的传播具有重视苏联工业建设,宣传苏联建设精神,既对苏联宣传抱有好感又在主观上想尽力介绍苏联经济建设之不足的倾向。由于对苏联宣传抱有好感,媒体受苏联宣传影响,传递的信息有诸多失真之处,其对苏联经济建设的评论和感受,有的是以一些失真信息为基础的。由于在主观上尽力介绍苏联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媒体的一些报道与评论又反映出了一些有关苏联经济建设存在问题和不足的真情实况。

综上所述,1929年经济危机造成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与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高歌猛进之间的巨大反差,导致国人从感性上看好苏联经济发展进程。同时,国人将中国经济的落后和停滞与苏联经济的高速发展进行对比,更加高看苏联经济发展。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情况下,国人急于找寻实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充实抗日国力的路径,因而看重苏联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在工业化思潮日益兴盛的情况下,国人特别重视苏联的工业建设。为提振中国建设精神,国人大力阐释苏联建设精神。国人对苏联经济建设的看法,既深受苏联宣传的影响,又力所能及地介绍苏联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一定弊端和不足。

三、信息受众的思想反应

苏联经济建设的巨大规模和发展速度给国人造成了强烈心理冲击。从对苏联经济建设规模的惊羡,又进而发展为对中国经济停滞、落后的深深忧虑。对苏联经济建设的羡慕与认可,导致国人普遍主张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的精神和经验。其中,主张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精神,是国人对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的最明显的心理反应,此种心理反应涉及人群相当广泛。新闻界人士、一些淡出政界的北洋政客主张学习苏联的建设精神。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大量国民党当局人士主张学习苏联建设精神。

总之,在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实施高歌猛进而中国经济日显衰落的情况下,国人对苏联经济建设形成仰视心理,并由此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表现出好感。在此种心理下,国人不仅主张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尤其对苏联人民艰苦奋斗的建设精神表现出极大兴趣。国人对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的另一个心理反应,就是以苏联为例证,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国民党当局虽将苏联经济发展视作对中国的威胁,但又在实际事务中不乏借鉴苏联做法之举。虽然国人总体上羡慕苏联经济建设,但不乏理性反思,只是这种反思呈现零星、表浅化状态。

苏联经济建设信息在1930年代中国的社会传播面广泛,亦非常深入,并产生了巨大的舆论效应。信息传播人群之间的信息传播是交互的,他们往往既是信息传播者,也是信息接受者。国人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信息的传播,有其特定的时代视角、倾向和国别语境。尤其是,身处民族和国家危难之际的国人看到1929年经济危机造成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与苏联五年计划高歌猛进之间的巨大反差,急于寻求实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热切希望中国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和举国一致、艰苦奋斗的建设精神。苏联经济建设成就对国人造成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在中国社会各界形成一股以苏联经济建设为榜样的思潮。不过,受苏联对外宣传的影响,再加上信息的有限性以及当时包括苏联在内的世界各国对苏联一五、二五计划建设存在的弊端认识尚不足,国人对于苏联经济建设的认知不免存在相当的片面性。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发展成功之路由此进入中国建设工业化国家发展轨道的预盼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将为之而奋斗!


摘自《河北学刊》2024年第2期,原文约2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