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振环,复旦大学。
【摘要】图谱是中国古人认识事物、记录历史、表达思想的一种特殊知识类型。图的应用是知识的视觉化,谱的应用是知识的要素化,二者建构了古人撰作图谱的基本范式,并由此演化出一种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图谱之学”。图谱之学不仅广泛体现在古人的撰述中,也深刻影响了古人对动物认识的方式。清宫藏有多种动物图谱,故宫出版社2014年出版了《兽谱》《海错图》《鸟谱》《鹁鸽谱》四部清代动物图谱,而《鸟谱》《兽谱》和《海错图》最具代表性,其中的珍禽异兽与奇鱼表现动物图谱在清代中西知识互动视野下的独特历史情景,于文字的知识性和图绘的艺术性方面都呈现明显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特征,不仅纵向回应了中国传统古籍中海陆动物的知识,也与承载西方知识的汉文西书进行了横向的互动,来自官方大传统和民间小传统的知识在此交集,显示大航海时代以来西学东渐和西画东传的特点。
【关键词】图谱之学;清代动物图谱;《鸟谱》;《兽谱》;《海错图》;
“图谱”一词最早见于南宋郑樵的《通志·图谱略》,是中国古人认识事物、记录历史、表达思想的一种特殊知识类型。图的应用是知识的视觉化,谱的应用是知识的要素化,二者建构了古人撰作图谱的基本范式,并由此演化出一种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图谱之学”。不仅广泛体现在古人的撰述中,也深刻影响了古人对动物的认识方式。清代制作的一批动物图谱,无论在文字的知识性还是图绘的艺术性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特征,有来自官方大传统和民间小传统的知识在此交集,也显示大航海时代以来西学东渐和西画东传的诸多特点。
传统动物图谱与清代动物图谱之学
在古人的认知中,图像具有丰富的多义性,可以分为图符、地图和图画几类形态。六经中八卦作为代表图符即可视为图像之一种。“谱”是以事物类别编排、有一定逻辑关系的知识形态。古人以视觉方式传递和承载知识,以画面记录和再现人物身份、历史事件、物类形态等,形成了一种以知识与思想为导向的图谱之学。古人在动物书写中频繁运用图谱,由此形成“左图右史”“图谱佐文”等一系列传统认知,并以此作为解释物类知识权威性的依据。作为一种学术方法的图谱之学的创新意义,最早是由郑樵所阐释。清代动物图谱将鸟禽、走兽、鱼类的零篇散幅汇编一书,在动物的谱系、表述范式等的体认、总结和推衍方面,具有明显的思维引导作用。目前所见清代动物图谱有《鹁鸽谱》《鸟谱》《兽谱》和《海错图》四部,与一般画谱的最大不同正是在左页以汉、满两种文字书写不同动物的名称、形态特征、产地、习性等。
皇家动物图谱《兽谱》与中外动物知识的互动
《兽谱》的编绘肇始于乾隆十五年(1750),实乃乾隆时期一项浩大的汇集走兽知识的博物学大工程。《兽谱》中每一动物都被加以注释,这一图文并茂的动物图志,成为集前人动物之大成的谱系性的知识集结。这部深藏于清宫的博物画巨作共分6册,每册30幅,共180幅。各开背面有裱前编号,按序编排成册,所绘各兽均能独立成幅。图册为蝴蝶装,左右对开,右为兽图,左为配有满、汉两种文字的说明,详细记录了各种瑞兽、异国兽及普通动物的形貌、声音、秉性、产地等。参与清代动物图谱绘制的既有朝廷高官,也有宫廷画师。《兽谱》的180幅走兽图,大致可以分为:瑞兽107种;产于中国的实存之走兽61种;外来异国兽12种。其中,12种中外来兽的图文,均改编自《坤舆全图》东西半球墨瓦蜡尼加洲上的动物图说。所收录的12种外来动物可以分为本土稀见生灵、本土常见的异域来客、想象的文化动物三类。随着16、17世纪东西方博物学背后的社会语境和自然观念的变化,博物画用来观察、描述和记录动物知识的手段,也因此发生着变化。《兽谱》反映出其受大航海时代以后出版的格斯纳《动物志》一书所包含的西方博物学的影响,又证明了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动物学知识在清代已有某种互动,是本土化动物知识开始与西方博物学知识进行对话的典型实例之一。
民间画师的《海错图》与中外动物知识的互动
出自民间画师聂璜的《海错图》全书四册,前三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第四册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海错图》的“海错”一词,是中国古代对于水族之中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海产品的总称,出典于《尚书·禹贡》:“厥贡盐,海物惟错。”“错”即多样杂陈之意。《海错图》不仅有栩栩如生的海物图画,且有对每一种海洋生物、物产细致入微的观察、考证与描述。每篇文字长短不一,均以一首朗朗上口的四句赞诗作为小结。书中文字除对生物产地、习性、外貌特征、烹饪方式的记述外,还有若干东南沿海一带的坊间传说与民间故事。这些来自作者亲历的生活感受,与画家渊博的学识、娴熟的绘画技巧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海错图》这一兼具艺术和知识之双重价值的作品。聂璜不仅重视本土文献,也关注海外学者的汉文著述,如《西洋怪鱼图》、艾儒略的《职方外纪》《西方答问》等,这些汉文西书“但纪者皆外洋国族,所图者皆海洋怪鱼,于江浙闽广海滨所产无与也”。这就促成了海外动物知识的输入。
综上,图谱一般是以简要的形式按照一定的类别或系统来辨明传承和审定异同,动物图谱则用独特的表达形式,给读者以直观、具体的动物视觉形象。大航海时代之前,各个地方的文化和艺术都有不同的知识类型,每种物类都受到区域性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制约,被紧紧地捆绑在自身对应的社会之中,主要采用本土文化系统中的纵向交流,外来知识元素参与度比较低。大航海时代之后,这种表述动物知识破碎图景逐渐被打破,除了纵向交流,亦开始了横向互动的历程。《兽谱》《海错图》均对汉文西书有所借鉴,形成互动。同时,分别出自宫廷画师和民间画师之手的《兽谱》与《海错图》,既有中国古代悠久的文人画的传统,也有对民间要素的吸收,并融合西方博物画内容和技法上的特点,形成了与中国传统图谱不同特点的新传统。一方面可见清代动物图谱受西洋绘画光影技巧影响的某些特点,同时亦显示对传统技法的继承,这种影响的痕迹不仅体现在知识性方面,也体现在博物图绘的技法方面。清代动物图谱的创作者,在中外知识和画艺交流与互动过程中具有双重“文化身份”,既是沟通中外跨文化知识和画艺的纽带,又是建构本土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桥梁。
文章摘自《江海学刊》2025年第4期,原文约1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