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正玉,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
【摘要】以茹仆射庙、拂云祠为代表的具有多元民族属性的边地祠庙,是唐代代北民俗的生动写照,也是华夏民族与北方民族文化交流、交往融合的见证,反映了边疆地区冲突与发展交融并存形势下特有的区域文化特征。代州地区的茹仆射信仰,兼具水神和武神的双重属性。唐前期在劳动力充足的情况下,茹仆射庙是地方家族把持农田水利、获取家族利益的重要工具。唐中后期随着人口减耗和农业荒废,茹仆射庙的军事价值越发凸显,其所在地成为关塞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祠庙的功能多元且随社会发展因时而易,但不同层级的军事护佑类庙宇同时存在,表明代北地区的区位特征决定了当地祠庙具有突出的军事意义。
【关键词】唐代;代北;祠庙;民族融合;区域社会;
祠庙作为信仰空间,官民在其中开展祈祷祭祀活动是其具备的基本功能,学界部分学者对唐代祠庙信仰功能之外的社会价值进行了许多有益探讨。具体到茹仆射庙、李卫公庙等代北祠庙,根据传世文献和碑刻资料记载,它们似乎与唐朝腹地广泛分布的祠庙在社会功能的取向上同中有异。这些祠庙在当地社会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修庙、祭祀等活动背后隐藏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揭示了何种区域文化特征?结合碑文记载和祠庙所处地理空间,可对其社会功能加以分析。
代北祠庙的地方农业水利控制与军事护佑功能
今山西省代县口子村有青山寺,寺内茹公祠(茹仆射庙)居中在前,佛殿坐落在后,呈现出祠寺一体、前祠后寺的独特建筑格局。在茹公祠正殿山墙西壁上,嵌有金代石刻《唐茹仆射庙记》。此碑立于金大定十二年(1172),碑文记述了唐代官员茹汝升因治西峨水灾有功而被当地百姓建庙祭祀。
一方面茹汝升凭借治水之功被塑造为水神形象,其神通与百姓安全及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另一方面,祠庙扼守上游岸边,具备掌控水源的地理条件。合而观之,不难发现茹仆射庙在农业生产和水资源调配中具有重要的现实功能。
雁门茹氏是代州地区定居历史悠久、家族成员众多且具备较高社会地位和乡里影响的家族。地方豪强占取当地水利的形式多样,雁门茹氏族人即通过茹仆射庙的选址来占据上游有利地形,进而把持水源,决定下游农田用水的多寡,故而后世方志才强调茹汝升“与民穿渠溉田,故民祀之”。而以同族名义把控祭祀权,又可获得祭祀中的香火收入,扩充茹氏经济来源。
除了兴修农田水利,兴国安边、保境安民是茹汝升的另一重要功德。茹汝升武神形象的建构,与代州战事频仍的区位特征有关。代州是太原的北部门户,战略意义非凡。具有重要的军事屏障功能,该区域的军事活动相当高频。茹汝升发迹于武周长安年间,其青年时期曾参与对北狄(突厥)作战并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才能,茹汝升在成为祠神后具备了军事保护神的属性。故茹仆射庙也是一座具备军事护佑功能的祠庙。
代州地区有军将在祠庙祈祷平安的风俗,李存古原为河东衙将,因过被节度使范希朝贬斥于代州。为求平安,他多次在雁门的磨笄山神庙祝祷,遇赦还家后醮神酬其保护之德。代北祠庙崇祀的具有军事护佑功能的祠神,除了茹汝升、磨笄夫人等地方神,还有名列国家祀典的武神。黑山之北建有李卫公庙,此庙当是纪念李靖平定突厥之功所建,也是唐军北上作战祈求胜利的场所。至宝历年间,黑山的李卫公庙已然破败残毁,振武节度使张惟清在军府从事卢立的建议下于军城中移建新庙。李靖是唐朝官方祀典规定的武庙十哲之一。边地建立李靖庙响应中央诏令,也是唐王朝统治力及于边疆地区的体现。
代北地区崇祀的具有军事护佑功能的祠庙类型多样。磨笄夫人信仰发展历史悠久,在小区域内已呈现播迁态势。茹汝升成神时间较短,但作为本地武神,地方性却更突出。以磨笄夫人、茹汝升为代表,由代北先贤转化而成的祠神,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征。而李靖这类被列入官方祀典、被多地祭祀,甚至在全国影响广泛的祠神,则明显带有中央性。尽管如此,李卫公庙在振武军辖下的移置案例表明,中央性显著的祠神依旧能够被边地改造利用,并在央地互动中发挥作用。
代北关塞体系中的祠庙及其军事战略价值
唐前期的茹仆射庙,是雁门茹氏家族支持营建的、以控制农田水源为目的从而维持乡里家族势力的祠庙。但是到了唐中后期,随着代州形势的改变,茹仆射庙的主要功能发生了变化。茹仆射庙所在地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且临近水源,是营建关塞的绝佳位置。此外,祠庙一般占地宽广、建筑众多,本身便于驻军、适合防守,在战争期间容易成为战争双方交战、争夺的据点。
代北地区最能说明祠庙与军事要塞之间复杂关系和边地祠庙的军事战略价值的案例,非河曲地区的张仁愿庙、拂云祠、中受降城等关联建筑莫属。中受降城由拂云祠扩建而成,城中又设置具有军事护佑功能的张仁愿庙。东、中、西三受降城系张仁愿营建的北方边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受降城由拂云祠扩建而成,说明祠庙的建筑空间具备军事价值。突厥等北方民族也会前往拂云祠庙中祈祷获胜,此外,拂云祠建在黄河北岸的拂云堆上,其地高亢平坦,突厥伏兵其上可以窥看黄河南岸唐军动向,伺机而后动。
张仁愿夺取河北之地后,在拂云祠基础上扩建的中受降城成为北部边防体系重要的一环。此则说明,军事频仍的地区,祠庙的选址有战争因素的考量。占据拂云堆高地,唐军的防守压力减轻不少,甚至对外的攻守形势也发生变化。夺取拂云堆高地后,唐军凭借有利地形,可以有效监测突厥等北方民族的军事动向,“匹马单兵,不匿形影”。
综上所述,在地方社会中影响广泛的大型祠庙,其社会功能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和平时期,地方大族通过控制此庙占据水利,掌握农业资源和经济收益;在战争期间,茹仆射庙与西峨塞、东陉关等关塞防御建筑遥相呼应、互为依存,其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军事价值凸显。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在祠庙中活动内容和利益诉求随形势变化而易。尽管祠庙的功能是多元的,但代北地区的区位特征决定了当地祠庙的核心功能与唐朝腹地的众多祠庙有所区别。如果说以信仰的方式占有水利等农业资源,是代北祠庙与内地祠庙的共性,那么显著的军事功能则是代北祠庙的主要特征。
文章摘自《济南大学学报》2025年第4期,原文约19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