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庙堂内外:唐代社会孔子信仰的多重面相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5年第3期 发布日期: 2025-10-15 浏览次数:

【作者】王永平,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唐代是一个开明宽松的时代,儒家思想虽仍处于正宗地位,但并未取得“独尊”,而是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并重、多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共存的局面。唐代社会的多元文化格局,造成了孔子信仰的多重面相。统治阶级将孔子推崇为圣人,佛、道二教将孔子塑造成神仙菩萨,在民间信仰中孔子又成为民众崇拜的多功能神明。人们在顶礼膜拜孔子的同时,又不乏非圣薄孔之举。这种孔子在神圣与鄙薄之间多重身份与角色的不断变换,折射出唐代社会开放包容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唐代;孔子信仰;多重面相;儒家;

唐代社会的多元文化格局,造成了孔子信仰的多重面相。过去,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甚少,近年来已经有人开始关注到这个社会文化现象,并对唐代民间信仰中的孔子崇拜及其民俗形象进行了考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与看法。实际上,对这一问题仍有进行更加深入研究的必要,以进一步勾勒出唐代社会各阶层对孔子形象建构的轨迹及其社会背景,并加深对唐代社会的开放包容精神的理解。

庙堂形象:先师、先圣、宣父、文宣王

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在唐代受到统治者的大力尊崇。孔子先后被加封为先师、 先圣、宣父和文宣王等各种尊号,使他的神圣地位得到不断强化;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州县还建立和完善了孔庙,祭祀孔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释奠礼仪,最终确立了孔子在庙堂之上的圣人形象。唐朝建立后不久,高祖就下令在国子学设立周公庙和孔子庙,以周公为先圣,以孔子为先师,四时祭祀。唐太宗时期,采纳宰相房玄龄和国子博士朱子奢的建议,在国学中废除了孔子配享周公的释奠礼,而升孔子为先圣,以颜回配享。唐高宗即位后,永徽时期,又实施了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的举措,不久,唐高宗又恢复了孔子“先圣”的地位。唐高宗以后,唐王朝继续加封孔子及其后代。开元二十八年(740),玄宗又诏每年春秋两季仲月上丁日,由三公代表天子向孔庙行释奠礼,以颜回配,孔子七十二弟子及先儒并从配;地方州县也建孔庙,以颜回配,州县官行释奠礼。从此以后,对孔子的祭祀礼仪基本上被确定下来,形成了学内建庙、春秋释奠的庙学体制。经过唐王朝的不断推崇和加封,孔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圣人”地位基本上被确立下来;孔庙的建筑布局及祭孔礼仪也初步被建立起来并得到完善。后代王朝虽然还对孔子累有加封,但是基本上都是遵循着唐代的思路而有所增减。

宗教形象:水精子、得道真官、儒童菩萨

唐代是各种宗教的大发展时期,尤其是佛教和道教为增强和巩固自身的社会地位,也纷纷将孔子附会和塑造成本教的菩萨和神仙。自汉代以来,孔子已经被神化为“玄圣”“素王”“水精子”。不过,作为水精子的孔子形象只见于谶纬书中,在社会上的实际影响并不是很大。

道教将孔子塑造成得道真官与神仙,始见于六朝时期道教徒造作的道书。在唐代,孔子又有“元宫仙”之说,在古籍中,“玄”经常被改写为“元”,据说是因宋朝和清朝避讳“玄”字,故“元宫”又可作“玄宫”。在唐代道教传说中,孔子又被称为“广桑山真君”。

在佛教本生故事中,儒童菩萨为释迦牟尼在过去世中修行的菩萨。到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的大力发展与广泛传播,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越来越严重,儒佛道三教的斗争也日趋激烈。佛教出于抬高本教、贬低他教的目的,开始将孔子附会为如来弟子。孔子除了被附会为“儒童菩萨”外,还有“光净童子”或“光净菩萨”之说。

俗信形象:送子、施雨、降福及预言前途

在民间俗信中,早就有祭祀孔子以祈求福报之举。孔子被塑造成具有送子、降雨与赐福等各种功能的神灵形象。如在中古时期,社会上还曾流行过孔庙祈子的习俗,孔庙祈雨的情形在地方上也有体现,唐人志怪小说里有很多神灵贻人祸福的故事,其中也有孔子显灵赐福的传说。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士人为获得美好的前程,也往往会祈灵于孔圣人。除了孔子之外,甚至连孔庙中的植物也被人们赋予了某种灵性。

戏弄形象:非圣薄孔之风

唐代之所以会出现孔子信仰的多重面相,与当时社会上有一种戏谑圣人的现象有关。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文士笑孔、官员谑孔、优人戏孔、民间嘲孔。

自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之后,孔子作为“圣人”的形象,就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尊崇。但是在唐代,士人却多有“笑孔”之举,这种现象在唐诗中比比皆是。有唐一代,文士笑孔嘲孔,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并不被人们视为大逆不道之举。有的文士甚至成年后,竟然还不知道有周公、孔夫子者。唐代俳优继承了调笑优谏的传统,敢于戏弄孔子,拿“圣人”开玩笑。而唐代民间一般是以口头文学的形式丑化、诘难和愚弄孔子,这与其博学多智的“圣人”形象大相径庭。民间嘲孔之风由来已久,早在《列子·汤问篇》中就有借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来嘲讽孔子无知的记载。唐代社会的确弥漫着一股轻谩圣人的风气,这在中古史上也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唐代是一个开明宽松的时代,儒家思想虽仍居于正宗地位,但却并未取得“独尊”资格,而是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并重、多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共存的局面。唐代社会的这种多元文化格局,造成了孔子信仰的多重面相。统治阶级推崇孔子为圣人,先后将他加封为先师、先圣、孔宣父、文宣王,并在全国各地普建孔子庙,还制定了相应的祭祀礼仪;佛、道二教则将孔子塑造成神仙菩萨,反映了他们在三教斗争中既妄自尊大又互相融摄的要求;而在民间俗信中,孔子又成为民众崇拜的万能神明,既能送子祈雨,还可赐福保佑前程,反映了大众信仰的功利性特征。尽管如此,当时人们在顶礼膜拜孔子的同时,又不乏非圣薄孔之举,这种嘲弄轻谩圣人的风气成为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唐代社会的孔子信仰,正是在这种神圣与轻谩之间孔子多重身份与角色的不断变换中,折射出其开放和包容的时代特色。


文章摘自《史学集刊》2025年第4期,原文约3361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