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九一八事变后的“睡狮”书写与抗战救国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5年第3期 发布日期: 2025-10-15 浏览次数:

【作者】李金飞,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摘要】在近代中国,“睡狮”一词被普遍使用,寄托着时贤对民族强大与复兴的强烈渴望。九一八事变至全面抗战前后的这段时间里,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与抗战救国的现实需求深刻影响了关于“睡狮”的书写。就“睡狮”的价值意蕴而言,已不再满足和止于“先睡后醒”的未来期待与潜在实力上,而是着力书写“睡狮”醒来的紧迫性。基于“睡狮”一词所带来的诸多消极影响,有些人甚至把“睡狮”定义为一个负面性质的词汇;有鉴于“睡狮”醒来的艰难性,对中国的“睡狮”资格都产生了质疑乃至否定。与此同时,把全民觉醒作为“睡狮”真正醒来的衡量标准成为一个突出特征,也由此引发了针对“睡狮”醒来短暂性、反复性进行批评的书写现象。总之,九一八事变后,在关于“睡狮”的书写中,蕴含着促进国民觉醒与抗战救国的努力。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睡狮;觉醒;抗日战争;救亡图存;

关于“睡狮”的书写,常与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等并行使用,蕴含着在国弱民衰环境中,唤醒国民进行救亡图存的时代诉求。从总体上看,在已有研究成果中,关注和探寻“睡狮”的最早倡导者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意识。从“睡狮”相关研究成果所关注的时间段来看,主要集中在清末时期,民国以后则较少,至于“睡狮”话语在抗日战争时期所面临的命运变迁尚鲜有讨论。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爆发前后的时间短在关于“睡狮”的书写中,同时围绕着“睡狮”话语的价值意蕴、“睡狮”资格、“睡狮”觉醒的衡量标准等问题展开。这些颇具反思性的书写深刻展现了促进觉醒与国民抗战救国的诉求与努力。

关于“睡狮”价值意蕴与资格的书写

晚清以降,“睡狮”隐喻出现以后,关于一觉醒来就会驱逐敌人的相关美好想象始终持续存在,甚至成为不断遭受挨打时的生存信念。九一八事变后,关于“睡狮”话语的书写也延续了自“睡狮”出现后就一直拥有的内涵意蕴,以此鼓舞国民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与斗志。然而,在抗战救国的时代诉求下,关于“睡狮”之醒的书写不再沉浸和满足于只是对未来会觉醒、总有一天会觉醒的遥远期待与渴望上。就“睡狮”的意蕴而言,主要关注和思考的是醒来的紧迫性与迅速性。在关于“睡狮”迅速醒来的书写中,还注重从反面来刻画“睡狮”继续沉睡所带来的严峻后果,以此达到告诫与警醒的目的。

睡狮”作为正向激励的词汇在中国流行已久,然而无法忽视的一个客观事实就是,中国始终无法完成救亡图存的任务。基于此种现实情况,在反思“睡狮”所起到的作用之时就有这样一种观点,“睡狮”的长期流播并未能够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反而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把“睡狮”界定为一个负面性质的词汇。“睡狮”蕴含的“时下弱,以后会强”相关心态,非但不能促进觉醒,反而容易成为部分国民继续沉睡的借口与理由。

在关于“睡狮”觉醒的书写上,九一八事变被视为一个标志性事件。此种书写所要表达的理念就是,把九一八事变看成走向觉醒的时机。然而,伴随着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中国并未迅速出现令人期待的团结抗战局面。有鉴于此种情况,也就出现了对“睡狮”醒来艰难的认知与书写。

关于“睡狮”醒来艰难性的认知与书写,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对“睡狮”资格的高度怀疑。由“睡狮”醒来艰难性到中国并无“睡狮”的资格,成为当时一种比较自然和自觉的书写逻辑。在“睡狮”资格质疑方面,既体现在对“睡”的状态的否定,即中国虽是“狮”,但并非为“睡”的状态,而是处于一种或“病”或“死”的别样状态。

明显地,“病”与“睡”相比,是更加糟糕的状态。如果说“睡”还可以在外界刺激下终究会醒来的话,那么,“病”则是需要“医”的治疗手段进行干预,其难度自是更大。在关于“狮”的状态表达与书写上,还有比“病”更为严重的状态,那就是“死”,这实际上是在表达这样的一种观点,既是永远不会醒来的狮子,那就直接可以定义为“死”。

对于“睡狮”资格的质疑也直接体现在“狮”本身上。出现的一个书写现象就是,以其他诸如“猪”等更弱的动物来取代“狮”,此种书写行为蕴含着对“睡狮”极为猛烈的讽刺与抨击韵味。这彰显出对于抗战救国的焦急、无奈等复杂心情。

关于“睡狮”觉醒标准的书写

九一八事变后出现的系列抗战行为均被赋予“睡狮”醒来的意义。此外,民众中出现的抗日举措如抵制日货、倡导国货等行为,也同样被认为是“睡狮”觉醒的表现。以抗战救国作为“睡狮”觉醒的表现,也是出于鼓舞抗战、反对投降的现实需求。

然而,应看到的是,对“睡狮”的觉醒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与要求,尤其是出现了对短暂性抵抗热度的警惕与反思,确立起以驱逐日寇为最终目标,并将其视为“睡狮”真正觉醒的唯一标准。这实际上表达出持久抗战的时代诉求。

九一八事变后,关于“睡狮”之醒的书写中出现了极力抨击短暂抵抗的现象,这其中更是对历史上中国出现的相关现象进行了深刻反思,表达出以史为鉴、警示当下的意图与目的。关于“睡狮”真正觉醒的标准中,把全体国民参与抗战视为真正意义上的“睡狮”觉醒。这深刻反映了全民族参与抗战已经成为强烈的诉求。

七七事变前后,全民族参与抗战的格局逐渐形成,长久以来被强烈寄予期望的“睡狮”觉醒得以真正实现,这也直接影响了对“睡狮”的书写。关于“睡狮”何以醒来的焦虑和“睡狮”资格的丧失等相关书写热潮迅速降温,转变为对“睡狮”真正觉醒的高度赞扬,尤其是对普通民众的觉醒给予了深刻肯定。

综上所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民族危机,使抗战救国成为时代的迫切任务,这也对“睡狮”的认知与书写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尽管延续了以往的“先睡后醒”意蕴,用来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却更加关注“睡狮”醒来的紧迫性。与之并行的则是,对“睡狮”持续流行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进行了反思,将其定义为一个具有负面意义与性质的词汇。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未能形成全民团结抗战的格局,也就产生了对“睡狮”醒来艰难的恐惧,乃至于出现了否定中国“睡狮”资格的书写现象。较为明显地,关于“睡狮”的觉醒已经完全融入了抗战救国的现实思考,把抗战救国作为“睡狮”走向觉醒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尤其是以全民的持续觉醒作为“睡狮”真正觉醒的标志与表现。关于“睡狮”的书写、认知、流播都深刻反映出对抗击日寇、救亡图存的深刻呼唤。揭示和研究抗日战争中这段中华民族走向觉醒的历史,对于今天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深刻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文章摘自《人文杂志》2025年第7期,原文约10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