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莹,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近年来,北朝李希宗、李元茂家族墓地被相继发掘,出土了数方赵郡李氏墓志。根据墓志内容,柏仁是赵郡李氏最初的郡望,赵郡李氏后来自柏仁迁居平棘。经过在平棘的经营发展,赵郡李氏与平棘地方联系紧密,由此出现了平棘郡望。北朝后期,赵郡李氏的分支家族开始向外迁徙。部分成员沿槐、泲二水西迁至房子县境内,另有部分成员进入太行山东麓,进行山林开发。空间的拓展反映了李氏在赵郡地方的势力扩张,而家族分支的扩散和对生活空间的拓展,亦是中古大族成长、壮大的普遍历程。利用墓志材料,呈现北朝后期李氏空间拓展的特点,或可为中古大族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视角。
【关键词】赵郡李氏;北朝墓志;中古士族;郡望;
作为山东四姓之一,赵郡李氏是中古史研究中颇受关注的士族,在北朝中央政权与地方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因此,学者在探讨中古时期的政治进程、政治结构、士族婚宦、地方社会等问题时,经常会涉及赵郡李氏。不过,这些研究仍然侧重于传统士族研究中的婚姻、仕宦层面,而墓志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以近年出土的北朝赵郡李氏墓志为主要材料来揭示赵郡李氏在北朝地域社会中的发展历程,为理解中古大族的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视角。
从柏仁到平棘:李氏郡望变迁
《北史》称自李楷开始,李氏居于平棘县南。《新唐书》则称李楷因“避赵王伦之难徙居常山”,又说“自楷徙居平棘南,通号平棘李氏”。两说虽稍有不同,但都以李楷作为李氏家族史的开端,以平棘县南为李氏最早的聚居地。基于这两条记载,学界也往往将平棘作为李氏家族迁徙史的起点,强调平棘在李氏家族史中的重要意义。高诗敏和汉学家姜士彬(David G. Johnson)都认为在迁徙“柏仁之前,平棘或赵郡是李氏家族的重要场所”。
实际上,在魏齐之际,还有一种与此不尽相同的说法,为我们了解赵郡李氏先世的历史提供了一些思路。2009-2010年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赞皇县西高村李氏家族墓地发掘了李弼及其夫人郑氏的合葬墓(M8)。据墓志,李氏于西晋末年“石氏之乱”时从柏仁向北迁徙到30公里开外的平棘。这一说法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避赵王伦之难,徙居常山”的记载更为可信。迁徙的人不是李楷,而是李楷之孙、李叡之子李勖。
大概在李勖、李盛父辈时,李氏还是同产共居,兄弟二人自迁居平棘后分家分业并开始逐渐壮大。如此,李氏迁平棘前先居柏仁。两汉至西晋,柏仁(人)属赵国,西晋后属赵郡。《新唐书》称李牧“徙居赵郡”很可能意味着在李楷之前,李氏居柏仁已历数世,在当地有一定的经济、社会基础。家族中有部分人北迁,也有人继续留在柏仁生活。
可以推知,李氏并非“先籍柏仁”,而是本居、本籍柏仁。在李楷、李勖祖孙从柏仁迁往平棘之前,李氏已经在柏仁居住了数世,柏仁在李氏的家族记忆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痕迹,即便迁居平棘后,李氏仍以柏仁为郡望,并以祖居所在的柏仁县永宁乡吉迁里、吉昌里、阴灌里或阴观里作为籍贯。
随着李氏在平棘的世代经营,李氏对新居地形成了越来越强的认同感。特别是进入北魏后,李氏在中央政权和地方社会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平棘与李氏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到李勖六世孙李弼、李希礼这一代。平棘作为郡望,开始覆盖源于故土记忆的柏仁。
李氏墓地与其生活空间息息相关,利用墓葬和墓志提供的信息,或许可以一探李氏在地方社会中的发展和扩散过程。平棘是李氏北迁之后最重要的聚居地,在平棘故城向西南11公里左右#有赵县西封斯乡下辖的5个名为东、西封斯村的村落。西封斯乡的所在地大概就是“阴灌里旧村”,恰好也与李氏“三祖宅巷”位置重合。可以推想,李氏北迁后,就在今西封斯乡定居,并用故居的“阴灌”“吉迁”等作为里名,这一点在更晚出土的墓志中有印证。李氏“三祖宅巷”位于平棘与高邑二县的交界处,在两县均有分布。李氏南祖李晃这一支迁徙的历史就是从柏仁到高邑,高邑成为南祖一支的新郡望。李勰、李系两支仍居平棘县境。
房子县与西山:李氏居地扩展
李氏在以“三祖宅巷”为中心的区域生活三至四代后,封斯一带大概不再能满足日益壮大的李氏家族。李氏开始向外扩展,其中一个主要的区域就是房子县。目前看来,房子县境内出现较早的李氏墓葬群为李元茂家族墓。此墓地被称作“永宁岗”或“道南大岗”即今赞皇西高墓地。墓地附近有李氏成员埋葬,如李德林家族墓地、李宣茂子李瞻墓、李琮墓。李琮当与李弼同里,并且李弼、李令仪所居孝德里很可能就在房子县的新聚居地。
房子县境内的另一处墓葬区在房子城附近。李氏家族有成员如李林曾居住在房子城,李林归葬封斯旧茔之前很可能暂厝于房子县附近。同样曾暂厝于房子县的还有李元茂的弟弟李仲胤,房子故城还出土了李希宗家族墓,李希宗家族墓的位置明确记为黄石山附近。由此,房子境内出现了两个李氏的聚居区:一个在房子县北境,是由永宁岗及李瞻、李琮等墓地环绕而成的区域。另一区域则大致以房子城为中心,囊括房子西岗与黄石山墓地在内。进入唐代,李元茂的第五世孙李仁赡已是赵郡房子人,这是李弼之后几代人在房子世代经营的结果。同样迁徙到房子县的李希宗家族却很快出现了新的迁徙,李希远子李祖牧及其家人向南迁移到今邢台市临城县东,进入当时的柏仁县境。
在李弼、李希宗等家族沿着槐河、泲河扩散时,还有一部分李氏成员向西更进一步。进入了太行山东麓的山地。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李显甫开李鱼川的故事。李显甫出东祖房,为李灵孙,比前见李弼、李希礼高一辈。开李鱼川的背景,很可能是太和六年(482)、太和七年(483)河北地区连年水灾导致的饥荒促使朝廷开山林之禁。主导此次迁徙和开发的李显甫本人是以豪侠知名的。李氏豪侠太行山东麓的开拓中大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有保护宗族,财产的需求,又有参与战争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财力雄厚,并且在宗党、亡命、奸侠中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可以组织较大规模的屯聚,进一步拓展李氏的生活空间。
综上所述,新近出土的李氏墓志不仅补充了《北史》《新唐书》关于李氏早期迁徙史的记载,利用墓志与墓葬的信息还可勾勒出赵郡李氏在北朝时期发展、扩散的过程。北朝时期是中古大族发展的重要时期。生活空间的拓展是赵郡李氏在地方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样的现象也见于博陵崔氏、曲阳魏氏等河北士族。在不同的地域,大族的发展或许各具特点,但空间的拓展本身也反映了大族势力在地方的扩张。在士族研究传统的婚宦等议题之外,利用墓志等具有文本、空间、物质等多维属性的材料,考察中古大族与生活区域中的空间、人群之关系,或可展现中古大族与地方社会的另一侧面。
文章摘自《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25年第3期,原文约2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