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4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6-01-02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近代学生群体中文化教育与传统婚姻的冲突
作者:王印焕
进入近代社会之后,沿袭数千年之久的传统婚姻遭到了猛烈撞击。一部分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对传统婚姻的弊端无法忍受,在他们的宣传与倡导下,传统婚姻的缔结方式有所松动,开始了有史以来较大程度的变革。但是,传统婚姻风俗毕竟根深蒂固,变革所能涉及的地域与人群极其有限,仅局限于部分城镇中的开明家庭。极为向往新式婚姻的知识群体,往往由于出身于传统社会与家庭,幼年已经由父母做主缔结了传统婚姻。接受新式价值观念之后,他们在个人婚姻问题上深深地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相冲突的苦痛之中。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使这一遭受感情煎熬的群体骤然大增,学生就是其突出代表。在近代学生群体中,文化教育与传统婚姻的冲突相当普遍,婚姻生活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困扰着这一群体的大部。在结婚不能自主的社会,离婚也是困难重重,而且后者即便能够实现,他们也因为抛弃发妻而背负上见异思迁、背信忘义的骂名,甚至还有可能因此而遭到家族与社会的孤立。无可奈何之下,忍受煎熬、得过且过者有之,背井离乡、停妻再娶者有之。在学生群体的婚姻矛盾中,不但牺牲了一批旧式的传统妇女,学生自身也成为传统婚姻的受害者。这一问题在转型时期的......

内阁、国会与实力派军阀——20世纪20年代罗文干案始末
作者:经先静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却未能建立一种新型有效的民主共和体制,反倒形成了武人坐大的政治局面。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胜利的直系首领吴佩孚提出并在人们看来也像在恢复“法统重光”。吴佩孚的行为鼓舞了当时尚对政治发展抱有希望的人们。1922年9月19日,学者型政治家王宠惠组建了被称为“好人政府”的内阁,这似乎更加印证了人们对未来政治的种种美好猜测。岂料73天后,王宠惠内阁即告倒台。王宠惠内阁的倒台就是由罗文干案引起的。本文拟从内阁、议会和实力派军阀等多角度对该案进行探析,以揭示历史现象内部不同因素之间的复杂联系①。罗文干案件的经过罗文干(1888—1941),广东番禺人。清末曾到英国留学,专门研究法学,获得牛津大学法律硕士学位,历任广东司法司长、总检查厅检查长、修订法律馆副总裁、司法次长、司法总长、大理院院长等职务,当时被公认为是全国的司法界权威之一[1](p373)。罗文干任修订法律馆副总裁时,总裁王宠惠对他的才学就十分赏识。1922年9月,王宠惠组阁,便邀请罗文干担任财政总长。1922年11月14日,罗文干与华义银行代理人罗森达、格索利签订......

英国原工业化地区的形成
作者:张卫良
在工业革命以前,原工业可以说散布于世界各地,但在一国之内又相对地集中于一定的区域。原工业往往有着一些鲜明的地方特征,即使公认为典型的英国也是一样。每个原工业区域的形成都有自己固有的因素,也有着共通的因素。英国的原工业区域在中世纪晚期即已出现,在16~17世纪则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即使在工业革命时代以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依然是一派兴旺的景象。本文旨在对英国原工业区域的形成及其特点作一些考察与分析,以裨于深入地了解英国工业化的发生与发展。一以地区的视角来考察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过程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笼统地谈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谈一些宏观的数据,那么只能隔靴搔痒,含糊其词。德国著名学者桑巴特在分析中世纪的手工业时,就注意到了中古时代工业地区的复杂性,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经济史家考虑的问题。[1](p160)在20世纪初,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从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并对“工业地点”(locationofindustries,我国经济学界用的术语为“工业区位”)展开了研究,研究的侧重点在于解决为什么工业在一些地区发展,而不在另一些地区发展的原......

安纳波利斯会议在美国制宪史上的地位
作者:侯学华
应弗吉尼亚议会代表的邀请,邦联国会同意召开的安纳波利斯会议于1786年9月11~13日在马里兰邦首府安纳波利斯举行。然而,与会代表所涉及的各邦间存在复杂的利益纷争,另有几个邦代表未能按时出席会议,有的邦甚至拒绝派代表出席会议,致使会议原本要讨论的“赋予邦联国会充分的商业管制权力”的议题无法顺利进行,最终导致安纳波利斯会议在代表们的失望中闭幕。不过,与会代表却借机起草了《安纳波利斯会议报告》,请求邦联国会召开一次全邦联13邦代表参加的会议,讨论赋予邦联政府足够宪法权力以应对联盟紧急事件的问题。由此,安纳波利斯会议成为“1787年制宪会议的先导”(AsaforerunnertotheConstitu tionalConventionof1787)。[1](vol.2,p4)美国史学界对于安纳波利斯会议在美国制宪史上地位的评价仅限于上述,有的史学家甚至认为安纳波利斯会议是一次邦联体制改革失败的会议,和以前的邦联改革一样根本没有触动《邦联条例》,[2](p220~421)如马克思·法兰德、戈登·伍德、杰克·雷科夫等,①并由此淡化这次会议对后来制定《联邦宪法》的......

拉斯基的美国政治体制变革观
作者:井建斌
拉斯基(HaroldJosephLaski,1898~1950),英国工党著名的理论家。他既是目前流行于西北欧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早期代表和20世纪政治多元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居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主流地位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思想灵魂。迄今国内学者对拉斯基政治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国家理论方面。①这些研究揭示了拉斯基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但是,拉斯基一生著述甚丰,除了一般理论著作外,他还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著。这些论著同样是解读拉斯基政治思想的重要文本。其中,《美国总统制》(1940年初版)和《美国民主制》(1948年初版),详尽考察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处于变革之中的美国政治体制,是他思想成熟时期的著作。从史学层面梳理和分析拉斯基对三四十年代美国政治体制变革所提出的一系列主张,有助于我们从一个重要的侧面来具体地理解他所主张和一贯倡导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和丰富内涵。一 改革美国总统制在拉斯基看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已经深深地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性危机之中。拉斯基认为,首先,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在......

关于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的几点思考——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作者:苏凤捷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成熟之作。在这部著作的《序言》里,马克思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集中表述了他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在这个表述的最后,他又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指出了历史上“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对于唯物史观的这个集中表述,恩格斯在是书出版的当年8月就有评价,说它“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1](p526)。列宁的著作也不止一次全部引述这个集中表述并且给予极高评价。蒋大椿先生颇富理论勇气地提出了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问题,并且对它的发展有所设计,由之引发了不同见解。唯物史观的创立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社会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发展那是不可想像的。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同时也是深入探讨唯物史观的过程,鉴于我国史学界数十年来诸多重大学术争论多与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认识有关,问题就更应该如此。“回到马克思”的提法虽未必允当,但是深入研究和认识《序言》所集中表述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无论对坚持还是发展唯物史观,应该都是重要的。一 《序言》集中表述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是怎样得出的  在《......

晚明治统与道统框架下的通史编纂——以郑郊《史统》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钱茂伟
~~晚明治统与道统框架下的通史编纂——以郑郊《史统》为中心的考察@钱茂伟$宁波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宁波315211晚明时期;;通史编纂;;治统;;道统;;《史统》福建籍遗民史家郑郊前半生在明朝,后半生在清朝。初成于崇祯末年、终定于康熙初期的《史统》是一部以阐明中国历史之统为主旨的通史著作。《史统》提供了一种哲理化的中国历史解释模式,洵可称为晚明理学化史学代表作。惜因未刊,近代以来,所知甚鲜。~~

《美国历史评论》:第一份科学的美国历史杂志
作者:程群
研究美国历史或对美国史学感兴趣的学者对于《美国历史评论》一定不会陌生。《美国历史评论》①(以下简称《评论》)是美国主流的核心历史刊物,自创刊以来努力把握美国史学发展的方向,发表关于美国史学发展方面的论文、消息和书评等,成为反映美国史学发展不可多得的一面镜子。中外学者对《评论》都有过相关的介绍和研究,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史学发展的流变,特别是在21世纪之初对20世纪史学发展进行综合考察的时节,对《评论》的评论也有必要以历史的眼光来对待。一 美国史学职业化的标志1895年创刊的《评论》是19世纪西方史学职业化的产物,也是美国史学科学化、职业化的标志。19世纪下半叶,是西方史学普遍职业化的时代。有学者称,“19世纪是史学的伟大世纪。不仅近代历史学的经典著作……产生在这一世纪,而且对于过去的研究组织系统化,历史学成为一项职业”②[1](p320)。职业化与科学化成为欧美各国史学发展的潮流,美国概莫能外,奋起追逐欧洲史学发展的先锋。从南部重建结束起,美国就开始了美国史学发展的新阶段,美国史学家的历史教育和工作组织的安排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战后,高等院校里开始有......

碧霞元君与碧霞元君庙
作者:田承军
一 碧霞元君之研究概况碧霞元君是一位声名显赫的泰山女神。古代传说中就已经有泰山玄女帮助黄帝战蚩尤的故事,泰山玄女是泰山女神最早的原型,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及以后的一些文献对其也有记载。但总起来说,明代以前她一直声名不显,明成化以后突然名满天下,于是关于她的记载也多了起来,但都是泛泛介绍,多属神话、传说。对其进行严格学术意义上的研究,是从20世纪初对北京妙峰山碧霞元君庙进香的考察开始的。1925年顾颉刚等人对京郊妙峰山的进香活动进行了调查,这是一次较为科学的田野调查。妙峰山进香的主神是碧霞元君,可以说,对妙峰山碧霞元君的研究,是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事件。1929年,顾颉刚、魏建功、罗香林等人又作了第二次调查,两次调查后,学者们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其中对碧霞元君进行专题研究的有容庚的《碧霞元君庙考》、罗香林的《碧霞元君》(以下简称罗文)。罗文考察了碧霞元君的起源,讨论了碧霞元君的功能、人们迷信碧霞元君的原因、泰山碧霞元君与妙峰山碧霞元君的区别、碧霞元君与中国古代女神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是一篇较全面系统研究碧霞元君信仰的文章。就研究......

清代会党的地域环境与清政府的社会控制
作者:潮龙起
近年来,有关会党史的研究日渐活跃,各种论著不断涌现。综观所论,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天地会、哥老会、青红帮等诸多会党的起源与发展,它们的成员构成、行为方式、宗教信仰与文化特性以及其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等。有关清代会党的流向与分布,也有不少学者论及。①但遗憾的是,会党空间分布的地域特征以及这种地域特征与清政府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著论及。本人不揣浅陋,在此作一尝试,拟从这一独特视角论述清代会党滋生蔓延之原因。正如《剑桥中国晚清史》的作者所言,“晚清和近代中国社会史的最显著特点是人口的增长”[1](p115)。近年来,这一论点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随着清中叶人口长期快速增长,生存资源严重匮乏,农民与土地的分离进程也在不断加剧。为了谋求生路,大批丧失土地的破产农民被迫穿州过县、飘洋过海,纷纷向外迁徙。清代这种由人口压力所造成的移民浪潮,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为中外历史所罕见。总的来说,清代的人口流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已开发地区向四周人口稀①对于教门与会党的地域分布,陶成章在《教会源流考》中曾言,“教会南北皆有,然其间大有分别。盖教盛于北而不盛于南,会盛于南而不盛于......

水电煤:近代上海公用事业演进及华洋不同心态
作者:邢建榕
公用事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城市市政建设的问题,而且关系市民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工商都市———上海,水电煤等公用事业,最初就出现在公共场所和生活领域,然后才逐渐扩散到生产领域,它极大方便了城市民众生活,从不同层面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进程。所谓近代化,就是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具体而言,非西方的后进国家如何利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实现近代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近代公用事业随着近代城市的发展而产生,上海开埠后,租界当局和外侨为了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引进母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上海英法租界办起煤气、电力和自来水厂,创建照明和自来水等公用事业。这不仅在中国来说是最先进的,即使与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也毫不逊色,客观上促进了上海照明和供水系统的建设,极大提高了上海城市近代化的程度①。本文就近代上海城市水电煤等公用事业的创建过程,以及华洋双方之间的心态与举措,作一初步论述,以此观照上海城市的近代化演进过程及其特点。一 刺激、抵制与认同据史料记载,未开埠以前上海的照明情形,多①关于近代上海水电煤等城市公用事业的研究,......

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侯杰,林绪武
2003年10月13~15日,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与天津古籍出版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来自美、法、德、日、韩等国家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150余位学者赴会。大会共收到论文110多篇,涉及梁启超研究的众多领域,如国民和性别观、思想和文化观、哲学和科学观、政法、经济和社会观、民族和宗教观、史学和文学观、新闻、舆论和教育观以及梁启超和同时代重要人物、事件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总体来看,这些论文选题广泛而细微,视角独特开阔,对传统看法进行了再审视,提出了一些新观点,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发现和运用了新的史料,充分体现了学术创新精神。一 梁启超的国民和性别观梁启超对国民的认识,既有传统的因素,也受到西方的影响,具有较为丰富的内容,较多地引起时人及当代学者的关注。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张玉法的《从改造到动员:梁启超对国民态度的转变》一文,认为梁启超对国民的态度经历了改造国民(包括批判国民)和动员国民的变化,而态度的转变和梁参与、倡导的政治运动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关系较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李长莉《梁启......

中国近代企业史研究概述
作者:李玉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单元,是市场经济的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具有无可言喻的推动作用。因应于企业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影响,企业史必然成为史学界关注的一个领域。日本和美国学者在企业史研究方面均已有不菲的建树。例如仅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史丛书》,截止1999年就已推出了33部(见张仲礼先生为美国学者高家伦所著《中国的大企业》中译本所写序言,本书由商务印书馆2001年出版)。国内学术界正不断加强对企业史研究的力度,以服务于改革开放。为认识这一史学分支学科的概貌,推进其发展,笔者特就学术界关于中国企业史的研究状况略作概述,因识见有限,遗漏在所难免,敬请前辈同仁补正。在建国以前,经济史在整个历史学科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企业史的研究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不过,这并不等于说没有人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姑举数例。如陈其田于20世纪30年代写成《山西票庄考略》(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考述了山西票号的起源、沿革及其组织结构、营业概况、对外关系等,分析了这种旧式金融机构的历史作用与局限。并附有《山西票庄调查表》、《山西资产家一览表》等。卫聚贤经过深入调查后,于40年......

汉代的“将屯”与“将田”小考
作者:李炳泉
汉代“将屯”问题,至今已有多篇论文作了考述,但意见仍不一致;而汉代“将田”问题,因仅在晚出的敦煌悬泉汉简中提供了较集中的资料,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不拟对“将屯”和“将田”问题作全面论述,仅就“将屯”和“将田”这两个既相关又不相同的概念作一些辨析。何谓“将屯”?长期以来,围绕这一概念的争论一直不断。早在上世纪4 0年代,劳干先生就提出:“将屯即将屯兵。”(《居延汉简考证》) 此后,陈梦家先生则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将屯’是‘将兵屯田’的省称”(《汉简缀述》) 。再后,尽管有刘光华先生对陈氏的观点提出过商榷意见(《汉代西北屯田研究》) ,但受陈说的影响,仍有人认为“将屯”含有屯田的职能。如薛英群先生就说:“虽然难以说明‘将屯’是‘将兵屯田’的省称,但也不宜一概否认将屯确有屯田的任务。”“不能把‘将屯’所含有屯田的职能一概排斥在外。”(《居延汉简通论》) 陈晓鸣先生基本赞成薛氏的观点,并举西域戊己校尉将兵屯田等为例,予以论证(《汉代“将屯”考略》) 。实际上,承认“将屯”有屯田的职能,就等于承认“‘将屯’是‘将兵屯田’的省称”这一说法。那么,“将屯”的含义究......

从康熙的议论谈宗泽、岳飞等抗金
作者:王曾瑜
清康熙帝《御制文集》第三集卷十九有《宋高宗父母之仇终身不雪论》,今将其文字摘引如下:  金兵破辽之后,兵已满万,人强将猛,非宋之所敌,明矣。备责不能卧薪尝胆,以雪父兄母后之仇,则高宗何辞?若论李纲之忠言不听,岳飞之丹诚不用,设使谏行言听,则必胜金兵于朱仙,生还二帝于汴京,朕实不信也。何也?根本已久不固,人心已久不一,上无惯战之良将,下无用命之士卒,天下虽有勤王之名,真伪莫测,虚实难分。高宗久在金营,孰强孰弱,自有切见,若使复仇雪耻,再整江山,实不能也,势使之也。孟子曰:“寡众弱强不敌也。”若论讲和之非,我太祖高皇帝因祖之仇,戊午起兵,战必胜,克必取,所向无敌,有往必成。神威圣武,深仁厚泽,犹念中国涂炭,数次议和。明朝引南宋讲和之非,始终不悟,归罪兵部尚书陈新甲为秦桧,弃市示众。发天下兵迎战,如袁崇焕、毛文龙、洪承畴、祖大寿、唐通、吴三桂,前后千余员,凡出关者,非死即降,靡有孑遗。财赋因之已竭,人心随而思乱。百万雄兵,尽没东海,亿兆穷民,罹于边戍。元气尽伤于关东,闯贼蜂起于陇西。贼至京师,文武逃散,无一死于难者,岂非当日不主议和者乎?偏安社稷,犹存一线之脉络......

周学熙的现代化思想及其实践
作者:张华腾
周学熙(186 6—194 7) ,字辑之,又字止庵,安徽建德(今东至)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企业家、理财家。日本人对他评价甚高,称其为“天津实业界巨头”,“中华第一理财家”。周学熙出身于官僚家庭,其父周馥,长期追随李鸿章办洋务,深得李鸿章的信任,后官至两江总督、两广总督。周学熙从小随父宦居,多受影响,这是他后来兴办实业的最初基础。1893年周学熙中举,随后两次参加会试不第。国家的灾难,民族危机的加深,使他放弃科举正途,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190 3年,袁世凯派其到日本考察,回国后以日本模式在直隶推行新政,大力兴办实业。直隶新政经济建设尤其是工业建设方面成就卓著,他因此更得到袁世凯的信任。曾任开平矿务局总办、北洋银圆局总办、直隶工艺总局总办、天津官银号督办等,官至署天津道、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农工商部丞参、农工商部头等顾问官等。他以亦官亦商的身份,在天津直隶地方掀起了一股创办工业企业的高潮。入民国后曾两度出任袁世凯北京政府的财政总长,为民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后因不赞成帝制而辞职。从此他脱离官场,以私人身份大办实业。到2 0世纪2 0年......

曾琦政治思想的渊源
作者:康之国
曾琦的政治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爱国、共和为主要内容的早期思想、国家主义思想、反共思想、反日抗日思想、反对国民党“党治”以及民主宪政思想等。这些思想表现出多层面,既有进步的,又有落后的甚至反动的。为什么他的一生会有这么多且如此复杂的政治思想呢?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必须弄清其政治思想的主要来源。一 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曾琦的政治思想受到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思想强有力的影响和制约。曾琦从7岁开始接受私塾教育,直至2 4岁留学日本,这期间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接受了儒家正规教育的严格训练。可以说,儒家思想在曾琦的脑海中已潜移默化,而且对他日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纵观曾琦的一生,爱国主义贯穿于他的政治思想之中,从早期的政治思想,到国家主义思想、反日抗日思想,再到政治民主化思想,无不充满爱国主义情调。究其原因,是与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分不开的。在曾琦的早期思想中充满了忧患意识,在他的文章、日记以及诗篇中都能发现这些。“去国磋何补,同君带泪归,河山惊破碎,天地讶倾危,忍见蜗牛触,......

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经和纬
作者:邓辉
区域的时间属性地理学是研究地方的学问,是关于大地表面的知识。地理学最常用的表述方法是地图,在任何时间内,地表上任何不均匀分布的地理现象都可以用地图来表示,以作为揭示空间变化的基础。地理学的这种地图表述可以应用到无数的现象上,从而为人们审视大地表面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地理学家不仅要用地图来展示各种自然、人文现象在地表的分布,而且要解答这些现象在大地表面出现或消失、增加或减少的原因。地理学的综合研究是通过区域分析来实现的,如果没有了区域,也就没有了地理学。地理学的区域研究传统,一直可以追溯到德国的区域地理学派。其代表人物之一赫特纳(AlfredHettner) ,非常重视地理学的区域研究,他甚至认为地理学就是对地理现象进行空间分析的区域科学。这种思想在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RichardHartshorne)的《地理学的性质》(TheNa tureofGeography)一书中表现得更加充分,在哈特向看来,区域研究是区别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地理学的区域,除了具有空间的属性以外,还具有时间的属性。研究一个区域必须要具备发生学的思想,要从变化的角度去......

用区域研究锻造本土的思维工具
作者:张伟然
作为地理学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区域研究在历史地理学中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追在地学研究的后面,亦步亦趋地应用、推广他们层出不穷的方法和理念。近年的研究经验逐渐显示,这种局面是到了该稍稍改变的时候了。首先当然得承认一个事实:源于地学传统的区域研究方法不仅管用,而且是很必要的。近年在所有相近的研究领域,无论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抑或新兴的介于若干学科之间的领域,区域研究都有蒸蒸日上之势。但是不客气地说,很多所谓的区域研究从受过地学训练的眼光看来,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区域味道。往往是对某地方的某个现象进行探讨,便自命为区域研究,而对于传统区域研究的精髓所在,既不甚了了,也没有兴趣。其实区域研究有其自身一套独特的规范,概括地说有两点。其一为综合性。就是说,区域研究一定要着眼于区域内的总体特点,如果只是对区域内某些单个现象展开讨论,一般说来不足以称为区域研究。应该说综合性不仅是区域研究,也是一切研究做深做大的内在要求,从更泛的意义上讲,它反映了传统所谓的博与精的关系。视野不开阔,见解是不可能很深刻的,现在只不过区域研究明确将综合性提出来而已。其二为区域......

区域历史研究应有新的理念和现实关怀
作者:蓝勇
中国的区域历史研究,具有悠久的传统。人们熟悉的《越绝书》、《吴越春秋》、《华阳国志》、《云南志(蛮书)》等,都是中国古代区域历史研究的典范之作。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编纂,更是推动了区域历史的研究。现代,人们普遍感到:中国历史上有130 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上疆域,当今也有96 0万平方公里的陆上领土,地理环境千差万别,民族众多,在这样的空间背景下,如果没有坚实的区域历史研究基础,中国通史和中国各类专史的研究是难以深入的。这就赋予了中国区域历史研究以十分明显的重要性。近些年来,以前许多从事断代史、通史、专史研究的学者,都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始从事区域历史的研究,而侯甬坚教授则对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在这种背景下,不仅以行政区划为空间的历史研究十分流行,而且跨行政区划的东北亚、西域、岭南、荆楚、巴蜀、黄土高原、西南边疆、徽州、长江三峡、江南等自然和文化区域空间的历史研究也备受关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的区域历史研究总体水平还不高,受到社会的关注度还不够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中国古代区域史与地方志的关系十分密切,区域史的研究多相......

历史视角:透视西部地区的现实问题
作者:侯甬坚
任一时代的区域状况无论如何辉煌、平常或惨淡,在有抱负和有作为的人眼里,它在这个区域发展历史中可能只是或长或短的一段。对古今中外“后来者居上”事例的筛选和分析,对前人开拓、经营活动中经验教训的认真汲取,容易使人相信,经过努力,工作结果就会接近或达到自己的某些愿望。现实社会中的万千事物,人们看到、谈到的容易是经济状况和标准,却不大容易看到经济背后的条件,譬如地理条件。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样式和发展水准时刻推动着鲜活的文明和制度走向进步,而地理条件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可是,在过去的历史中,地理内容是作为行政管理的必要素材编撰到史书中去的,而且记载简略,文字刻板,很少能引起人们的特别兴趣。现实问题大多渊源于历史,放在中国西部大概更是如此。现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是在以往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里长时期生成、累积和演变的综合结果。王绍光、胡鞍钢两位学者在《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中评价说:“中国在体质上具有在内陆地区进行经济建设难以避免的资本系数上升的特点。”受交通、通讯条件的限制,越往内陆去,这种情况就越明显,完全可以说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下面仅以经济发......

以魏晋本土文学为例谈地理分区
作者:胡阿祥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这些年来颇是热闹,参与其中者,除了历史地理学界中人外,也有历史学界中人,地理学界中人,以及众多的其他学界中人。就研究的空间范围言,既有宏观的历史中国或现实中国,也有大小不一的自然区、经济区,而究以当今省区为研究范围者居多,乃至提出了一些以省区为范围的文化概念,如“皖文化”、“苏文化”之类。与此相似的是,以当今省区为范围的通史或经济、文化一类的专史,也在众多因素的促成下,逐渐涌现或加紧编修。然而笔者每感疑惑的是,以当今省区为范围,讨论历史上的各方面问题,果真合适吗?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其实早有人在。例言之,192 3年,丁文江撰《中国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东方杂志》2 0卷5期,又载《科学》8卷1期) ,统计“二十四史”中的列传人物有籍贯可考者5 70 0多人,然后依照民国省别来归纳人数,计算百分比,进而演绎推论各省历史文化的状况及其盛衰。对此,傅斯年先生批评道:“把现在省拿来作单位,去分割元明清三朝的人物是大略可以的;拿省作单位去分割前此而上的人,反而把当时人物在当时地理上的分配之真正perspective零乱啦。”(见《国立第一......

台、垸、大堤:江汉平原社会经济区域的形成、发展与组合
作者:鲁西奇
台(或称“墩”)、垸(堤垸)与江、汉及其重要支流如东荆河、通顺河、天门河两岸大堤是江汉平原上最重要的防洪设施。其中,台的起源最早。很多研究者指出:利用平原上的残丘岗地,或建造人工冈地,作为躲避洪水的居住地,是人类最古老的与洪水斗争的手段之一。迄于今日,我们在江汉平原还可以看到许多带有“台()”、“墩”的自然村落地名。这些台和墩,有天然的,也有人工堆筑的,其最初功能是躲避洪水。依托天然丘冈与人工墩台形成的聚落,是江汉平原的“居住区域”之一。一般认为,江汉平原的堤垸兴起于南宋中后期,其后颇历曲折,至明后期与清中期分别达到饱和状态。与太湖平原的“圩”相比,江汉平原“垸”的规模较大,一个垸可以包括若干个自然村落(大多座落在垸堤或垸内的台、墩上)。乾隆时《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云:“自京山以下,次潜江,次天门,次沔阳,地形愈洼,众水汇归,南北两岸夹河筑堤。其州县民人纠约邻伴,自行筑堤捍水,保护田庐,谓之‘垸’。各垸之田,少者数千亩、千余亩,亦有多至万余亩者。”显然,“垸”的主要功能在于抵御洪水,“保护田庐”。对于垸内居民来说,垸不仅是身家性命所系,也是衣食田粮......

《孙作云文集》出版
作者:郑慧生
《孙作云文集》终于出版了,在作者最后工作了2 5年之久的河南大学,在他突然去世2 5年后的今天。孙先生的一生,是学者的一生。他生前无时无刻不在学、不在思、不在记、不在写。同事们和他出差在外连榻同住,他总会半夜不时开灯披衣疾书……灵感突至,他要马上把记起的、想到的写下来,以免在睡梦中失记忘却,这是他几十年养成的老习惯。别人虽因清梦被搅而一时懊恼,却又因为服膺他的治学精神而为之叹息。上世纪50—60年代,大学开展阶级斗争,批判白专道路。一时“聪明人”就搁笔闭喙不写一字不作一语,叫你抓不住把柄,孙先生却照说照写不误。由于“顶风作案”,在19 58年《史学月刊》开辟的“反右”斗争专栏里,并非“右派”而遭到批判被点了名的,唯独孙先生一人。先生总是“顶风作案”,要不怎能写出这几百万文字,怎能有今天《孙作云文集》的出版。全书共六大本,计有《〈楚辞〉研究(上、下)》、《〈诗经〉研究》、《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上、下)》、《美术考古与民俗研究》。能在阶级斗争的急风恶浪中笔耕不辍写出这琳琅满目的一篇篇珠玉文字,先生的勤奋精神令人叹息。孙先生是闻一多太师的高足。他在跟随乃师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