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2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6-01-01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内在机制与外部条件
作者:耿云志
我们今天所关注的社会转型 ,实质上与现代化是同一个问题。所谓转型 ,无非是指由农业社会转入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 ;由以乡村为主体的社会转入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 ;由以家族与宗族为基本结构的社会转入现代的以个人及由个人的种种组合 (职业的、团体的、社区的等等 )为基本结构的社会 ;由封建专制的社会转入现代的民主社会 ;如此等等。这些岂不都是现代化要解决的问题吗 ?显然 ,要实现这些转变 ,是一个非常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广土众民 ,历史悠久的国家来说 ,尤其是如此。中国的社会转型已走过 1 60多年的历程。对于这个历史过程 ,我们固然可以截取其任何一个时段来加以研究。但在历史研究中 ,对于一个较完整的长时段做宏观的考察 ,往往容易把握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我觉得 ,总结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的历程 ,有两种最基本的趋向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个是个对外开放 ,一个是内部改革。前者可以看做是现代化的外部条件 ,我把它叫做世界化。后者可以看做是现代化的内在机制 ,其核心问题是解放人 ,是让每个人充分发挥其创造力。我把它叫做个性主义。一大凡一个国家......

20世纪中国的思想转型
作者:李良玉
对于中国来说 ,2 0世纪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我个人认为 ,它只是中国现代化漫长甚至遥远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假如我们认为这个时代的中国社会是在实现缓慢的转型 ,那么 ,中国人的思想的转型毫无疑问是个极其重要的条件。说到 2 0世纪中国思想的转型 ,必然要回答什么叫做思想的转型 ?按照我的不成熟的看法 ,所谓思想转型就是思想的现代化。所谓思想的现代化 ,本质上就是关于现代化知识的发展过程 ,或者换一句话说 ,就是关于如何实现现代化的思想过程。说起思想 ,近代中国人所考虑的无非是关于时代、国家、社会、阶级、伦理、道德、经济、技术、教育、知识等等东西。也许人们会问 ,这些东西不都是一些专门的理论 ,尤其是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吗 ?能不能把这些理论理解为知识呢 ?过去 ,我们对学术、理论的认识有一些偏差。比如学术 ,人们常常只想到是一些与现实社会没有关系的专门学问。比如理论 ,人们也会只想到是一种教义性的经典言论 ,即所谓“革命的指南”。这中间包含很大的误解。人文社会科学的任何学问 ,都是从社会实际生活中总结、抽象出来的经验性、规范性、技术性和理性认识。知识性....

社会转型与报业现代化
作者:徐思彦
富裕社会取代贫穷社会固然是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方面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更强调的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孕育及建立 ,现代公民意识的萌生和长成。而在这一过程中 ,舆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促进社会转型完成、规范社会转型路向的力量 ,也是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识。有学者将现代新闻制度、现代出版制度、现代大学制度视为 2 0世纪初转型“完成得非常成功的”三件事。这三件事之所以完成得好 ,是因为从事这些事业的人接受了现代新闻、出版、大学的理念 ,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它的民间性”。(谢泳 :《我们生活的时代》 ,朱竞 :《世纪印象———百名学者论中国文化》 ,华龄出版社 2 0 0 3年版 ) 新闻制度的转型是否“完成得非常好” ,或许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而以“民间性”作为现代新闻制度的核心理念 ,应该说是有其道理的。所谓“民间性”系指报纸等新闻工具 (近代中国新闻舆论的主要载体是报纸 )应该成为民意的载体 ,民众的喉舌。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 :报刊的使命即是做公众的捍卫者。中国古代的报纸 ,从唐朝的《开元杂报》到清朝的《京报》 ,主要为朝廷官报 ,虽有少量社会新闻......

从上博简《子羔》和《容成氏》看古史传说中的后稷
作者:罗新慧
~~从上博简《子羔》和《容成氏》看古史传说中的后稷@罗新慧$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上博简;;后稷;;上古风俗上博简中记载有关周室先祖后稷诞生及其发展农业的内容,比如简文所记“串咎”,即屡见于文献的高(郊)、宫;简文所说的“”、“”为后稷之母向神灵祈子所献之物。简文所载补充了文献的相关内容,并对考察上古习俗提供了线索。从简文内容看,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后稷的传说正处于由质朴到神化的转变阶段。①《子羔》第12-13号简。按,第12号简末语意未完,不 可直接连于第13号简,故此处以“……”号分隔之。 ② 《容成氏》第28号简,仅最后一字“壤(穰)”为第29号简 首字,李零先生将这两简系连排列是正确的。 ① 还有学者释“串咎”为“玄宫”(张富海:《上博简< 子羔>篇 “后稷之母”节考释》;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17日),或 释为“玄丘”(白於蓝:《释玄咎》,简帛研究网2003年1 月19日)。相关考释还见于廖名春先生:《上博简< 子 羔>篇感生神话试探》,《福建师大学报》2003年第6期。 ......

两汉皇帝即位礼仪研究
作者:李俊方
汉朝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 ,他们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成为皇帝的合法性和突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都非常重视即位礼仪。日本学者西定生在《汉代即位礼仪》一文提出 ,汉代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天子”两个正式称号不仅在使用上存在区别 ,而且这种区别也应体现在即位礼仪上。但他有两点没有涉及 :一是没有从西汉、东汉、魏的前后发展联系来考虑问题 ;二是没有注意儒家思想在两汉影响的深化对即位礼仪产生的重大影响。本文拟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该问题予以考察 ,请方家予以斧正。一 存在“皇帝即位”与“天子即位”即位礼仪是最高统治者获取权力的象征。不同称号的获得 ,相应权力的拥有 ,都是通过即位礼仪来实现的。因此有“皇帝”称号、“天子”称号就应该相应存在“皇帝即位”、“天子即位” ,这在汉魏之际的即位仪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三国志·文帝纪》载 :“庚午 ,王升坛即阼 ,百官陪位。事讫 ,降坛 ,视燎成礼而反。”而此处注引《献帝传》却记载为 :“庚午 ,册诏魏王曰……于是尚书令桓阶等奏曰 :‘……臣辄下太史令择元辰 ,今月二十九日 ,可登坛受命 ,请诏三公群卿 ,具条礼......

宋元乡饮酒礼考
作者:申万里
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比较盛行的一种礼制 ,《周礼》中就有关于乡饮酒礼的记述 ,说明它在西周或西周以前就已经在我国广泛存在。关于乡饮酒礼的内容 ,唐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解释道 :  凡乡饮酒之礼 ,其名有四案 :此宾贤能谓之乡饮酒一也 ;又案乡饮酒义云 ,六十者坐 ,五十者立侍 ,是党正饮酒 ,亦谓之乡饮酒 ,二也 ;乡射州长 ,春秋习射于州序 ,先行乡饮酒 ,亦谓之乡饮酒三也 ;案乡饮酒义又有乡大夫士饮国中贤者 ,用乡饮酒四也。[1] (《原目》)从以上所记乡饮酒礼的四种形式可以看出 ,乡饮酒礼是一种在地方举行 ,以宾贤、敬老、谦让为主要内容 ,推广教育、教化的礼仪制度。乡饮酒礼与选举、教育以及教化、习俗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乡饮酒礼在社会稳定方面的特殊作用 ,中国汉代以后的王朝 ,都有举行乡饮酒礼的记载。汉朝以后 ,“国学之法立 ,而乡射饮酒、合乐、养老、考艺、选言之政 ,皆于是乎出”[2 ] (卷七《学校志》,程郇《慈溪县重修县学记》) 。于是 ,乡饮酒礼逐步和太学、地方儒学联系起来 ,在学校中进行。宋元时期 ,乡饮酒礼成为地方儒人社会的大事 ,是巩固儒人......

上海银行公会与近代中国币制改革述评
作者:郑成林
近代以降 ,中国币制庞杂混乱 ,严重影响了工商业发展和政治统一。因此 ,不少有识之士、工商团体和历届政府先后提出了多种改革币制的主张。多年来 ,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可是已有研究或侧重政府的角度分析 ,或着意考察币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对银行界的控制与利用 ,缺乏对银行界 ,尤其缺乏对银行业利益代言人———银行公会在改革中地位与作用的探讨① 。因此 ,本文拟对 1 91 8~ 1 936年上海银行公会促进币制改革的举措及成效略作分析 ,进而透视公会与政府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② 。一 筹建上海造币厂2 0世纪初期 ,中国银元不仅种类复杂 ,而且“向以省别 ,而一省之中所铸之年代不同 ,成色、重量即有差异”[1 ] ,以致流通受到极大阻碍。鉴于此 ,清政府决定在天津设立造币总厂铸造统一银币 ,之后又陆续在武昌、长沙、成都、广州等地设置分厂 ,至北京政府时期 ,开设的造币厂多至 2 0余处。无奈“政府素昧于货币原则及市面情形 ,任疆吏各自为政”[2 ] (p1 ) ,以致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上海未能设置造币厂 ,严重制约了上海金融贸易的发展。......

论我国现代货币单位“元、角、分”体系的确立
作者:张宁
“元、角、分”体系 (简称“元”体系 )形成于清代乾隆时期 ,2 0世纪上半叶成为我国的法定货币单位。其由来如何 ?至今缺少研究。① 本文拟结合我国币制的近代化过程 ,论述这一体系形成的背景和确立过程 ,同时涉及“块”、“毛”等货币单位俗称的出现。一 “元”体系的形成“元”体系是中外货币制度碰撞、交流的产物。明代中叶起 ,中国的货币制度进入银两、铜钱并用阶段。铜钱为国家铸币 (明清两代称本朝官铸钱为“制钱”) ,计数单位是“文” ,辅助单位百、千(或串、吊、贯 ) ;贵金属货币白银由民间自由铸造 ,称量单位是“两” ,辅助单位有钱、分、厘……故称“银两”。“银两”属于落后的称量货币 ,重量、成色不统一 ,“用之于市肆 ,则耗损颇多 ,有加耗 ,有贴费 ,有减水 ,有折色 ,有库平、湘平之异 ,漕平、规平之殊 ,但凭市侩把持垄断 ,隐受其亏”[1 ] (p691 ) 。因此亟需一种重量、成色统一的计数银币。舶来的外国银币正好填补这一空白 ,从中孕育出新的货币单位———“元、角、分”。明清两代 ,我国所需白银基本来自海外。明代 ,西属美洲的里亚尔 (Real)......

行政效率研究会与抗战前的行政效率运动
作者:孙宏云
胡适日记 1 934年 2月 4日写道 :“约程沧波(中行 )来谈。他谈南京政治 ,很有意味。他说 ,我只看见行政上小有进步 ,政治上危机仍很大 ,领袖人物多不懂政治 ,甚可焦虑。”[1 ] (p31 2~ 31 3) 这是一种基于政治学的观点 ,分别从政治与行政方面而不是将二者混为一谈的泛政治化评论。鉴于多年来人们对抗战前的南京政府的研究与评价 ,多偏重于政治的一面 ,而对于行政的一面则相当忽视的状况 ,笔者觉得应当加强对南京政府的行政进行细致与客观的研究。这样 ,不仅可以从行政制度和行政管理方面总结国民党南京政府各种行政举措的经验与教训 ,而且对于有关政治问题的评判将更加充实与全面。所谓“行政上小有进步” ,具体是指什么 ,也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就是基于上述考虑的一项具体研究。本文要研究的行政效率研究会是行政院于1 934年成立的旨在研究中国行政问题以便推行行政改革、增进行政效率的政府研究机构。它的成立既是当时朝野各方关注行政问题的结果 ,反过来也对抗战前中国的行政效率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行政改革措施与该会都......

战后英国共识政治的成因
作者:刘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英国政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从艾德礼政府到 70年代中期的三十多年里 ,不论保守党和工党哪个党上台执政 ,都执行大体一致的国内外政策 ,出现所谓“共识政治”① 的局面。两党在重大国事问题上的趋同与合作 ,体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英国两党制度最基本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战后英国共识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原因非常复杂 ,既有历史渊源 ,又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阶级根源 ;既归因于国内现成的政治条件 ,还有着不容忽视的思想理论基础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共识政治产生的催化剂。鉴于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问题研究不足 ,本文着重分析战后英国共识政治的成因。一 历史渊源共识政治在英国并非全新的历史现象。英国统治阶级的主要政党都曾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在某种意义上 ,1 7世纪 80年代以来的英国政治一直被共识政治所支配 ,两个主要的政党 ,不论是 1 8、1 9世纪的辉格党和托利党 ,还是随后的自由党和保守党 ,以及后来的工党和保守党 ,在许多问题上是达成共识的 ,尤其是接受了议会民主和立宪政体。”[1 ] (p6)辉格党和托利党因共识而采取的重大行动可以追溯到 ......

论超经济强制
作者:马克垚
在中西历史比较中 ,封建社会中的依附关系和超经济强制问题 ,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它涉及我们如何理解封建社会的同一性和特殊性。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好像并不很多 ,本文拟对它略作说明 ,以期引起注意。一 西欧的依附制布洛赫在总结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时 ,谈到有一点是依附关系的普通存在。这种依附关系以保护与服从为特征 ,每一个人都是另外一个人的“人” ,即意味着对那个人有服从的关系 ,从国王起(一般说来 ,国王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人”)一直到农奴为止。[1 ] (p1 4 5) 虽然农奴是下贱的等级 ,是不自由人 ,从法律原则上说是物 ,可是一样也可以被称为是领主的“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此也有一段精彩的描写 :“在这里 ,我们看到的 ,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了 ,人都是互相依赖的 :农奴和领主 ,陪臣和诸侯 ,俗人和牧师。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 ,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但是正因为人身依附关系构成该社会的基础 ,劳动和产品也就用不着采取与它们的实际存在不同的虚幻形式 ,它作为劳役和实物贡赋而进入社会机构之中。”[2 ] (p9......

前工业社会中的城市市场结构与市场导向的商业化
作者:徐浩
一商业化是各种市场行为的总称。商业化体现为货币和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增长的过程 ,发生在生产主要建立在自给自足基础上的社会之中。商业化是市场经济生成的必要条件 ,没有商业化就没有市场经济。但商业化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的货币化与市场化 ,其中生产环节起着主导作用 ,向商业化的转化也最迟缓与最艰难。在生产方面 ,是自给自足的商业化 ,还是市场导向的商业化 ,决定着前工业阶段所有商业化的性质与作用。自给自足的商业化 (如农民交纳货币地租 ,以及雇工和小农在市场购买生活资料 )只能重复自然经济 ,市场导向的商业化则通向商品生产 (商品化 )。商业化一般是从自给自足型转变为市场导向型 ,变革时间的早晚快慢取决于多种因素 ,但市场是这种转变的激活因素或终极力量。市场按空间划分有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 ,按贸易范围划分有本地市场、地方市场、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按交易主体划分有小生产者市场、小商品生产者市场和商品生产者市场 ,其中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是市场的外在形态 ,农村市场和各级城市市场的交易范围和交易主体各自不同。上述市场在前工业阶段的中国和英格兰都......

工业化前中英乡村借贷比较研究
作者:侯建新,赵文君
工业化前中国与英国乡村经济中一直普遍存在着经常性的借贷活动 ,这种借贷活动成为农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本文选取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冀中乡村为例 ,与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乡村作一专题探讨 ,以期从一个侧面深化对中英乡村社会变迁的再认识。一2 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乡村社会正经历着严重的贫困危机 ,正如英国著名经济史家R .H .托尼对 1 931年中国农村状况十分形象地描述的那样 ,“有些地区农村人口的境况 ,就像一个人长久地站在齐脖深的河水中 ,只要涌来一阵细浪 ,就会陷入灭顶之灾”[1 ] (p1 ) 。可以想像 ,一种苦苦挣扎在“水深齐颈”之中的中国农村经济是多么脆弱。这种日渐崩溃的农村经济使得除少数富裕农户外 ,农民家庭手中很少有积蓄 ;实际上 ,即使在一个正常的年景中 ,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从年初辛苦到年末 ,不但不够自己一年消费 ,而且总有一段时间陷入“断炊”的饥荒中。① 借钱、借粮、欠账、举债 ,成为农村经济生活中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南京政府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 1 933年的《农情报告》 ,提供了晋冀鲁豫四省农民的负债情况 :当时 3......

论荀悦的历史认识论
作者:庞天佑
荀悦 ( 1 48— 2 0 9) ,字仲豫 ,颍川郡颍阴县 (今河南许昌 )人 ,东汉后期著名史学家 ,撰有《崇德》、《正论》、《申鉴》、《汉纪》及诸论数十篇。这些著作 ,除《申鉴》、《汉纪》以外均已亡佚。《申鉴》是根据上古至汉代有关史事阐发自己的政治见解的政论著作 ;而《汉纪》则是按照《左传》编撰体例 ,对班固《汉书》加以改编而成的编年史著作。荀悦宣称 :“谨约撰旧书 ,通而叙之 ,总为帝纪 ,列其年月 ,比其时事 ,撮要举凡 ,存其大体 ,旨少所缺 ,务从省约 ,以副本书 ,以为要纪。”[1 ] (卷一 ) 从史料学的角度来看 ,《申鉴》、《汉纪》两书价值不大 ;然从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 ,《申鉴》、《汉纪》两书的价值却很高 ,特别是在历史认识论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创见。在这里 ,我以两书的材料为依据 ,对荀悦的历史认识论作一点探讨分析。一人类为什么要认识自己的历史 ?我国古代史学自诞生之日起 ,历来强调认识历史的目的是取鉴资治 ,强调为服务现实而研究历史。《尚书》宣称 :“我不可不鉴于有夏 ,亦不可不鉴于有殷。”[2 ] (《召诰》) 《诗经》有言 ......

历史事实:史学家建构过去的图景
作者:吴汉全
研究历史学 ,自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历史事实”这一概念 ,然而要对“历史事实”做出清晰的解释并非易事。波兰历史哲学家耶日·托波尔斯基说 :“我们经常遇到的历史事实这个概念是不太明确的。经常与这个概念打交道的人们承认对这个概念的解释存在着许多困难 ,但他们并不打算用其他任何概念来代替它。”[1 ] (p2 1 8) 既然“历史事实”这一概念对于历史学家来说非常重要 ,而且也会经常遇到 ,在研究中又不想用其他概念来替代 ,因而就有必要对“历史事实”这一个概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学术界关于历史事实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绩 ①,本文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供学术界讨论。一在研究“历史事实”之前 ,有必要回顾一下西方历史哲学界及中国学术界对“历史事实”的看法。1 西方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认为历史事实是客观的 ,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之外 ,具体来说是存在于史料之中。历史学家的工作是简单而被动的 ,不需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历史学家从第一手资料提取历史事实后 ,即可‘直接’把它搬到自己的史学著作中去 ,既不用改变它在历史链条上的......

当代中国的徽州文书研究
作者:徐国利
20世纪 5 0年代、特别是 80年代以来 ,徽州文书的大量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 ,有学者称其是继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文书、明清档案之后 2 0世纪中国文献史的“第五大发现”①。以徽州文书为基础和主要研究对象的徽学 ,也被学术界视为与敦煌学、藏学相匹比的中国三大地方性显学。因此 ,徽州文书的研究在 2 0多年来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 ,然而目前却缺乏系统的总结。同时 ,由于徽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学术界对徽州文书的研究、整理在许多方面还处在探索中 ,在有些问题上意见和观点较一致 ,有些看法和观点则不尽相同 ,因此也需要对这些观点进行清理与总结。笔者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从事了两年多的徽州文书整理工作 ,对徽州文书有较多的感性经验与认识。这里结合徽州文书的有关研究成果和个人认识 ,对中国当代徽州文书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基本问题作一总结 ,以推动徽州文书研究和整理的深入开展。一 徽州文书的性质和主要特点正确认识徽州文书的性质和特点是徽州文书理论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因为 ,徽州文书作为文献史料 ,除具有文献史料的一般性质和特征 ......

唐代隐逸兴盛成因的社会学阐释
作者:李红霞
隐逸是中国士阶层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有唐一代 ,隐逸风尚遍及士林 ,即使在朝显贵也对隐逸有着深情的向往。这一炽盛的隐逸风尚不仅构成唐代士人难以释怀的情结 ,决定其行为心态、人生境界与价值观念 ,而且对其审美趣味、文学创作也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对唐代隐逸兴盛的文化成因 ,目前学界的研究还相当薄弱 ,一些学者对此虽有论述 ,但是专门、系统地对此进行研究的并不多。囿于对隐逸“个人主义或失败主义”[1 ] (p6) 的偏见 ,长期以来 ,研究者从政治功利价值观出发 ,对隐逸的文化价值及作用评价甚低 ,对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质风貌的研究还存在着两头过热、中间冷落的格局 ,即对魏晋和宋元隐逸研究较为深入 ,著述颇丰 ,有王瑶的《中古文学史论·论希企隐逸之风》(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 、吴功正的《六朝隐逸情调与美学风貌》(《江汉论坛》1994年第 8期 ) 、刘文刚的《宋代的隐士与文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 等专著和学术论文。但对唐代这个隐逸观念转变的关键时期却少有人探讨 ,对隐逸现象背后的文化成因的观照更是凤毛麟角。就笔者视野所及 ,仅见......

20世纪初天津的金融风潮及其应对机制
作者:龚关
20世纪最初的十年 ,天津金融市场风潮迭起。庚子事变中 ,天津遭遇八国联军抢劫 ,损失惨重 ,不少商号、钱庄、典当倒闭。当市面还没有来得及完全恢复 ,贴水风潮爆发 ,到 1 90 4年才渐渐平息。此后两三年间 ,市场略显平静 ,殊不知这只是更频繁的风潮爆发的前奏。 1 90 5年 ,铜元危机逐渐显露 ,铜元发生贬值。到 1 90 8年 ,铜元危机更加严重 ,同时又相继爆发了银色风潮、布商债务风潮。 1 91 0年 ,上海橡皮股票风潮牵连津市 ,引起钱庄接二连三的倒闭 ,次年辛亥革命再一次引起钱庄倒闭风潮 ,这一年又发生了盐商的洋债风潮。清朝的最后一年 ,天津金融市场的动荡被推到了极致 ,市面一片混乱。一 金融风潮述略1 .贴水风潮天津钱庄自道光年间开始发行以制钱为本位的“钱帖” ,开埠后 ,又发行以银为本位的“银帖”。[1 ] (p97~ 98) 钱帖、银帖代替制钱和现银流通市面 ,方便了交易 ,但如果发行过多 ,便会发生贬值 ,以帖兑换现银便须加色 ,所谓“现银加色”。天津开埠后 ,进出口贸易日繁 ,货币需要量增加 ,多数钱庄都发行银钱帖 ,且规模越来越......

海宁藏书家浅析
作者:来新夏
海宁为浙江文化名城 ,多以名人文化、潮文化、灯文化称之 ,然若细加考察 ,尚有不可忽视之藏书文化。海宁的藏书文化当以私家藏书为主干 ,而海宁私家藏书确有与其他地方私家藏书有所不同而自具特色。一 灿若繁星的藏书家海宁虽仅为一县 ,而藏书家数量之多 ,却颇引人注目。据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统计 ,海宁有藏书家 38家 ,在浙江省是仅次于杭州而居于绍兴、宁波、吴兴等藏书名城之前 ,列于第二位 ,也有人统计超过这一数字。见于文献记载 ,海宁的私家藏书当以宋人马端 (曾官宣教郎 ,世称马宣教 )为最早。马端 (12 5 2~ 1318)先人随宋室南渡而定居海宁 ,以盐业起家 ,富豪一方 ,遂建“看山楼” ,藏书万余卷 ,元末毁于兵事中。稍晚有元人张雨 (12 77~1348年 ) ,字伯雨 ,为宋儒张九成的后裔 ,早岁隐于黄冠 ,久居杭州 ,以是为人误作杭州人。曾藏典籍图书于所居“黄篾楼” ,所藏于元末兵乱中散失。明清之际有马思赞者 ,父兄均于清初入仕 ,而思赞不慕荣利 ,终其生为太学生 ,素好图书金石 ,家有“道古楼”和“红药山房” ,收藏宋元珍籍及金石书画 ,编......

简评抗战初期游击战问题争论的内容与影响
作者:李文平
全面抗战爆发后 ,从 1937年 7月到 1938年底 ,在统一战线内部以国共两党为代表 ,包括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内 ,对游击战进行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持续了一年多 ,形成了一股风行全国的“游击热”。本文谨对这场争论的主要内容及影响进行探讨。一 关于抗日游击战的定义与实质问题抗战初期 ,以国共双方为代表而展开的关于游击战问题的争论 ,经历了产生、高潮和深化三个阶段。在争论过程中 ,双方争论的焦点首先集中在了游击战是什么 ?其实质如何 ?国民党顽固派及其追随者出于种种目的 ,力图曲解这一概念的含义与本质 ,认为游击战只不过是正规军的“别动队” ,只不过是历史上“流寇”战术在现实中的再现 ,从而从根本上否定或弱化游击战争在近现代社会中的意义。蒋介石说 :“所谓游击战 ,实在是正规战之一种 ,一定要正式的部队 ,尤其要纪律好、精神好、战斗力强的正规部队才能担任。”(张其昀主编 :《蒋总统集》第 1集 ,台北 :国防研究院 1968年版 ,第 996页 ) 汪精卫则认为 :“游击战这名词 ,其意义应该以精锐的军队与有生产能力的人民深相结合 ,对于敌人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