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唐刘知幾所著《史通》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该书就历史编纂、史官建置、史馆制度、史学审美、史学批评、史家主体、史学功用等多层次展开了深入探讨,具有突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被视为治中国史学者“看家的书”。对于这部史学经典,历代学人已经展开充分研究并形成了“史通学”。今天,我们阅读《史通》、理解《史通》,在关注它对于中国传统史学之贡献的同时,是否可以从中读出超脱时代、超越中西,而于现今历史学一般理论问题有益的启示呢?本刊组织的这组笔谈,选取《史通》中的《采撰》《书事》《探赜》《鉴识》四篇,由概念的生成与史学活动的展开,论及历史撰述中史料的搜集与处理、叙事主线的规划与实现、史家治史过程中的认识论,以及研究者的一般性认识活动等触及史学理论原则的问题,旨在推动传统史学理论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传统史学理论的生命力,推进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
《史通·采撰》论历史撰述之得失
【作者】陈安民,历史学博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重庆,400715。
“书事”新论:范畴、恒理及其他
【作者】朱露川,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仲英青年学者。北京,100875。
关于《史通·探赜》的三重探赜
【作者】刘开军,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成都,610068。
“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再认识
【作者】瞿林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