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文章摘要

黄淮水灾视野下明清里下河地区环境演变与特色农业发展

信息来源: 《史学月刊》2025年第2期 发布日期: 2025-01-22 浏览次数:

作者卢勇,理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陈加晋,理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在黄河夺淮的进程中,地处淮河下游的里下河地区是受灾最晚,灾情却是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以统计和重建黄淮水灾时空序列为基础,发现明清里下河地区的黄淮水患演变呈现五个阶段。其中,明正德年间水患开始趋于常态化,明嘉万与清康熙年间先后出现两次高峰。但灾患的相似并不意味着灾情的相当,总体上清代灾情的下限要高于明代。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水灾肆虐的另一面正是水土环境被重塑的过程,在里下河地区大致有三种演变路径:运西地区的湖泊化,运东腹地兼具湖荡化与荡沼化以及大片滨海平原的淤生。新的水乡格局构成农业特色化转型的新资源与新动力,尤其是采集类与湿地型农作生产纾解了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困局。明清里下河地区的研究显示,只有将灾害、环境与农业视角统合为一并相互观照,才能更清晰地揭示我国传统农业内蕴的韧性,也才能辩证地认知该区域社会的历史定性与走向问题。

关键词明清时期;里下河地区;黄淮水灾;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