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锦鹏,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香药是宋代进口商品之大宗,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进口商品在宋代社会的意义以及人们对域外世界的了解程度。一方面宋廷通过对香药的专属消费和禁榷,将其变成统治者的驭人工具:宋廷通过贵重香药的礼物馈赠来笼络臣属,也通过香药专卖和榷场规制对商人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实施控制。这一事实表明,宋代进口商品已经不再是皇宫贵族把玩的 “珍奇异物”而是统治者掌控的重要物资,利用它对内可以控制文化精英和财富强者,对外可以遏制敌对政体。另一方面,宋人对其香药等进口品的消费并非 “日用而不知”,附着于进口商品之上的域外自然人文信息被宋人认知、理解、想象,构成了宋人的一般知识。总体来看,宋人的域外知识在不断增长,更加趋于客观和科学,但仍然有相当多的想象成分。诸如 “龙涎”“女儿国”之类的想象之所以长期流行,并非缺乏矫正的海外信息,而是这些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
一、香药与驭人之术
香药,从字面上理解是散发出芳香味道的药物,但并不只限于芳香药物,还包括各种香料,如食用香料和熏香植物等。到宋元时代,海上丝路发展进一步刺激了香药贸易的兴盛,输入中国的香药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额很大。香药在《宋史·食货志》被置于首要地位,表明了香药在进口商品中的重要性。在宋元时期,因香药输入数量巨大而成为宋元舶来品的代名词。
中国进口的香药,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南亚、西亚、印度洋群岛和阿拉伯地区,宋人将这一区域统称为南海诸国。南宋赵汝适在泉州任市舶使时,撰有《诸蕃志》一书,书中共记载了交趾国、占城国等56个国家风土及物产,所载他国物产有90%以上可归入香药类物品,而这些香药,几乎无遗漏地出现在宋人舶来品的货单里。
香药之族,最为名贵者当属龙涎香,龙涎香是抹香鲸的肠分泌物。抹香鲸体型硕大,能喷水柱,潜水能力极强,可深潜2200米且潜水时间长达2小时。这些特征与中国神话传说中“龙”的描述极其相似,故抹香鲸被认为是“龙”,抹香鲸体内所产之香被认为是“龙”的涎沫,故将其称为“龙涎香”,为皇帝所专用。
史籍中与龙涎香有关的消费记录几乎都与皇室有关,可以说,至少在宋朝,龙涎香具有皇室专属消费的特点。龙涎香还常被皇帝作为礼品馈赠于内宫亲属,皇帝还利用龙涎香的名贵身价和皇室专享特点,作为笼络下属的政治工具。在宋人眼里,龙涎香是与权力、威仪、忠诚等相联系的一种政治象征物。
不过,以香药为礼物的驭人之术的影响范围有限,毕竟皇帝所能给及的臣属为数寥寥。宋王朝统治者还试图用香药控制更多的人或集团。宋廷将香药纳入禁榷商品,由市舶司抽分和博买,然后转入榷场院经营,获得高额专卖利润,这只是宋廷的目标之一。更有特色的是,宋廷利用这些专卖商品的掌控权,创入中之法,以施予禁榷商品特许经营权方式吸引商人入中粮草于西北边塞,香药就是朝廷用于实施“入中”之法的特许商品之一。在西北边境形势趋于缓和之时,朝廷也利用手中掌控的香药等重要物资,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采取或禁或弛的榷场贸易政策,以牵制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宋在榷场中主要交换的商品是香药,可谓“以药制蕃”之策。
二、香药与域外想象
香药等海外商品的大量进口及“诸色蕃夷”不断来华,引起了中国人了解域外世界的欲望。宋人对域外世界的理解,是通过所接触的物与人或所听闻的信息在大脑里进行汇集加工形成认知。香药成为引发宋人对域外产生兴趣的商品之一。
最容易通过消费来想象域外世界的,莫过于能够引发类似“文化震撼”性的进口商品,龙涎香就是这类商品的代表。因为龙涎香的物理性能独特——能聚合其他香气并保持香味的长久,在市场上价格十分昂贵。而且皇室消费,禁中之物,自然更增添神秘色彩。关于龙涎香的来源,所引发的想象至少有两种:一是山中之“龙”涎沫;二是海中之“龙”涎沫。从山中之“龙”到海中之“龙”,宋人对龙涎香来源的认识基本上处于想象阶段。直到明代,有关龙涎香来源才增加了新的信息。这表明随着中国人海外交通的活动范围扩大,海外经历增加,与蕃商交流增多,信息来源渠道扩展,对域外物品的想象逐渐减少,真实信息不断增加。
众多进口香药中,龙涎香是唯一产于海洋动物的香药,超越了人们对香药的普遍性认知范畴,引发多种想象是可以理解的。输入中国的绝大多数香药,属于植物香料且原产地多为宋人所谓的南海诸国。相关史籍记载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宋人对南海诸国的了解不断增长。《宋会要辑稿》所记录的国家代表官方所关注的域外重点国家和地区,《岭外代答》和《诸蕃志》是曾在沿海地区任职的官员根据其见闻撰写而成,所记南海国家和地区更接近于沿海地区民众的一般知识,可见宋人民间海外知识大大丰富于官方文献所提供的海外知识。
然而,由海商、蕃商、水手提供的各种所见所闻汇集而成的海外知识,也是客观与想象相结合的产物,由此构成了这些海外知识的特点:交往密切程度决定了事物认知的客观程度;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获取或记录相关信息;一些具有高度想象性的奇闻被作为知识不断传播。
三、结语
香药,因其进口量大,在宋代成为舶来品的代名词。在进口香药中,唯龙涎香为贵重,由龙涎香引发的想象也充满着宋人“我者”的认知图式。将龙涎香看作是生长于山谷或海中之龙所吐涎沫,并由此形成了用龙涎香隐喻皇帝或皇室的关联意义。利用其与皇帝有某种关联的特点,龙涎香成为皇帝笼络近臣和平衡后宫关系的得心应手之物,经由皇帝赏赐的礼物早已超越了商品本身物化价值而具有了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一些价值较低的香药,朝廷也通过禁榷之法使之成为掌控追求商业利益的商人和对香药有消费需求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控制工具。
生产于南海诸国内陆海岛或海域的各种香药,在繁荣的贸易活动中远洋舶来中国。这些跨地域流动的商品所附着的原产地的信息,往往成为人们想象他者的线索。中外海商们道听途说或零散碎片的信息,经由宋人的加工,构成了他们对南海诸国的域外想象。对于大多数不具有新闻效应的域外信息,如绝大多数香药的产地、植物知识、当地风土人情等,基本上是趋于客观的。尽管统治者“天下四夷”观仍然根深蒂固,但是民众层面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域外知识。这些“小传统”体系的知识,虽然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不能构成对“大传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它存在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摘自《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原文约1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