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清末川滇边区的联防与联治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0年第1期 发布日期: 2020-09-03 浏览次数:


作者:周智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教授。昆明,650092。

摘要:为因应清末西藏危局以保卫西藏,清廷上下对川滇藏安防一体和川滇边区作为川滇藏三地通联咽喉地带重要性的认识,在川藏边务的治理需求中不断深化和加强。川滇边务大臣的设置和边区建制的调整,是对川滇协力治藏传统战略的继承和突破。边务大臣赵尔丰对川滇边区的联防和联治不仅提出整体性的建设筹谋,而且在边务改革中,实质性地推动着边区的联防与联治。清末川滇边区的联防与联治,因川滇协力维持边疆安防和推进川边改流而生,也在二者的影响下变化发展,这是全面认识和把握清末川滇藏边疆问题治理的重要窗口和途径。

一、因应西藏变局:清末川滇边区联防与联治议论之由来

同治十二年(1873)马嘉理事件之后,根据《中英烟台条约》,面向缅甸的滇边门户洞开,而且根据 《中英烟台条约另议专条》,英国人获得了在川藏腹地游历行走的权力,由滇而及川藏的安防问题进一步突显,引起了西藏地方政府的极大不安。

光绪五年(1879),为阻止外国人借由条约入西藏游历,西藏地方政府依例通过驻藏大臣松溎向清廷奏咨。滇边和藏边危机的深化和扩散,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四川。丁宝桢较早洞察到英国人觊觎西藏即将给滇、川两省带来的危机和影响,为了因应变局,丁宝桢提出了川藏一体的安防观,将西藏边防与四川边防结合起来,提出了“固川保藏”的初步设想,奠定了清廷“固川保藏”的认识基础,开启了加强川藏经营,进而“筹边援藏”的先河。

虽然清廷上下经过多次议论,在川滇交界区加强联防以扼制英国人势力由滇入川的重要性上逐渐达成共识,但只是着眼于“固川保藏”前提下加强川边与滇相邻地区的防守筹谋,在如何具体推进联防问题上还缺乏可以落地的施策。特别是清廷在收回瞻对问题上迟延反复,导致川藏防务全局统筹之下推进川滇边区联防问题被拖延了。

光绪三十年,英军再次入侵西藏并占领拉萨,十三世达赖北走,英军迫使西藏地方政府私自签订所谓的“拉萨条约”,藏中局势更形混乱,给清廷造成极大震撼和不安。

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凤全在巴塘被杀,其后巴塘民众捣毁教堂,一路追杀法国传教士到阿墩子等地。“巴塘事件”在川滇边区不断蔓延,演化为席卷盐井(今西藏芒康县)、阿墩子、奔子栏、等川滇藏边区的大规模教案,迫使清廷筹边援藏的重点关注区域由川藏边区的瞻对等地转移到川滇与西藏交接的巴塘、中甸一线。最终演化为川督锡良主导,赵尔丰、马维琪等全力推进落实的武力改流。在对平定后的巴塘等地如何进行改流的问题上,清廷内部和社会议论众多。

一、川滇边务大臣的设置及其边务经营策略

(一)川滇边务大臣的设置

光绪三十二年六月,锡良联合成都将军绰哈布奏请设置川滇边务大臣,推动川滇边区联治。在川滇边务大臣的具体人选上,锡良直接给出了推荐建议,奏请在巴塘办理善后事宜的赵尔丰担任川滇边务大臣之职。七月三日,清廷采纳锡良建议,设置川滇边务大臣,而且着重强调川滇边务统筹治理之要。川滇边务大臣以巴塘为驻地,边务经费主要由清廷划拨江汉等关税和四川省税收。

川滇边务大臣的正式设置,标志着清廷对川滇边区的治理策略从“固川保藏”这一加强省域关系战略实际细化调整为“筹边援藏”战略,充分体现了清廷上下在应对西藏危机问题上冀望加强川滇协力,推进川滇藏边区统筹治理以支援西藏的意图。

(二)川滇边务大臣的经营策略

1.关于川滇边务中的滇边范围

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任职不久后的赵尔丰在给川督锡良的报告中提出了川滇边务下辖的基本范围,“复查巴、里两塘,地方辽阔,北由瞻对,南至云南之中甸,东西各千数百里”。从其治边考量中,川滇边务涉及滇边的地域范围基本是明确的,主要即中甸、维西一带。清廷一直重视滇边中甸、维西等地在川滇藏地区治理中的作用。阿墩子虽属维西厅,但为滇藏要冲,因此清廷也较为关注。

2.关于川边与滇边的统筹治理策略

关于川边与滇边的统筹治理策略,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于川滇边区的设官问题;二是维西、中甸一带的滇边驻防问题。无论是设官还是巡防,作为川滇边务大臣的赵尔丰,统筹兼顾了川边和滇边,也确实想要按清廷在川滇边务大臣设置上“广兴地利,选练新兵,足以固川、滇之门户,即足以保西藏之藩篱”的要求,对川滇边区“通盘筹画”。但无论是清廷还是赵尔丰,当时“筹边援藏”战略核心还是在于尽早完成川边作为援藏前进基地的建设,所以从一开始的筹谋到后来边务的具体推进,滇边显然都不是重点,只是作为川边的协防策应和拱卫之地加以关注和筹划。

三、川滇边务开展中的联防与联治

(一)巴塘 “三村”划归滇治

光绪三十三年,川边巡防军新军右营管带朱宪文会同滇军围剿在改流中举事反抗的巴塘巴拉、色葱两村,镇压后川滇合议将巴拉、色葱连带附近的依里划归云南丽江府中甸厅治理。

(二)联合维护边区稳定

1.共同平定浪藏寺之乱

在川边改流过程中,与滇边维西、中甸两厅毗连的巴塘浪藏寺,又名诺苴寺,有喇嘛千 余名,周边八十余村,纵横五六百里,皆由该寺控制。自光绪三十三年巴塘改流以来,该寺僧众逼迫百姓,拒不投诚,且勾结里塘桑披岭寺为乱,危害边区安全。宣统二年二月,终川滇合力平定叛乱,取得胜利。

2.协力处置哗变逃滇边军

赵尔丰川滇边务改革,由于川边条件艰苦、战事紧张、治军严苛、后勤管理不善,边军哗变逃亡滇边事件多次发生。主要有三次:光绪三十三年巴塘兵变、宣统二年定乡兵变、宣统三年得荣兵变,三次兵变均在川滇联防互守中得到平息,但也成为影响边务治理的重大事件,突显了清末川滇边区复杂的社会镜像。

(三)联合应对中缅北段界务危机

1910年12月底,英军悍然入侵云南片马地区;1911年1月初占领片马。然而唯恐进退失据的清廷,于宣统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电寄云贵总督李经羲,只是要求他“审时度势,……一面镇抚汉、夷,免生惊扰并著外务部磋商办理,以维边局”,滇省边防压力陡然倍增。宣统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川督赵尔巽将李经羲请求在勘界等方面予以协助的电文转给赵尔丰。赵尔丰也对滇缅勘界边务特别是片马问题颇为关注,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给川督赵尔巽有关西藏波密的电文中,表示深深的忧虑。早在宣统二年十二月,赵尔丰就已派边军右营管带程凤翔,开展了积极应对。为了更好探查边境情况并安抚地方民众,宣统三年六月二十一日,应李经羲请求,赵尔丰委派原滇边阿墩子弹压委员、新任川边科麦县 (今西藏察隅县)知事夏瑚前往滇缅北段未定界的野人山一带查勘山川形势,绘图查界,宣慰边民,以备设治。片马事件后李经羲和赵尔丰在滇缅北段未定界地区勘界问题上的合作应对,起到了彼此提醒和相互支援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川滇边区联防的作用和贡献。

四、川滇边务的地位和作用

(一)清末川滇边区的联防和联治,不仅有其名也有其实,是川滇边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清末川滇边务大臣设置以“声气相通,联为一致”的联治与联防为指向,但实际运行的主要特征是联防。

(三)设置川滇边务大臣是清廷在治藏问题上统筹川滇 “协力维持”联防战略的延续和继承

(四)关于清末川滇边务中滇省参与和作用影响有限的问题

结  论

从清末川滇边区之间联防联治的议论到川滇边务大臣的设置,再到改流过程中川滇边事的应对,川滇边区边务一直作为川藏边务和川边改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是服务于“固川保藏”和“筹边援藏”战略下推进川藏边务和川边治理的连带产物,由此深深烙上“川滇协力”和“以滇协川”的历史印记。


摘自《历史研究》2019年第6期,原文约30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