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全有,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民国时期的光头之风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到30、40年代达到高峰。学生、军警群体中光头的比例很高,政界、演艺界等也相当流行。光头风行的原因,首先是新生活运动的需要,其次是军事、经济视角下的光头倡导,第三是卫生、审美视角下的光头优势阐释。光头行为由个人而群体,进而政治化,在民国那个特殊的时期,直接导致光头风行。
一、学生、军警群体是光头之风的主体
民国时期的光头之风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学生、军警群体为主。
1928年有学校在“办公厅揭示处”以校长的名义张贴布告:自即日起,本校学生一律改为光头,不得蓄留长发。到了30年代,各级层面的光头政策纷纷出台。有教育部层面的;有省厅层面的;有市政府层面的;更多的则是在学校层面。“九一八”事变后沦陷的东北四省也推行光头政策。政策制约之下,直接导致光头学生比率大增。
军人是光头运动的重要组成,因为“陆军的习惯必须剃光头”。后方军队医院亦有类似举动,如1939年“一三七后院提倡光头运动”。军队之外,警察群体亦有推行光头运动的。1936年3月,怀柔县政府训令各警察局所:限于文到三日内一律剪推光头。
二、其他群体的光头之风
学生、军警之外,光头之风还波及政界、演艺界等。政界光头人物以蒋介石为代表。1939年有文章称,“蒋委员长的理发,同冯(玉祥)将军一个样儿,喜欢剃光头,记得南京在未陷前,一日,委员长于地下壕内理发,忽闻警报声,彼即趋往办公室,致电某要员,时委员长之光头,共完成一半,其关心国事,于此当可想见也”。当时国家的首领剃光头,颇有引领、示范意义。冯玉祥将军“每次都剃光头,性子很急,没有忍耐功夫,所以理发一次,所化时间,不到一小时”。冯玉祥的口碑很好,与他的生活严于律己有关。名人陶知行也是光头打扮。陶知行曾任大学校长和救国会执委等职,在教育界影响很大。文学家叶圣陶亦如陶知行。叶圣陶先后出任主编、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在文学界影响更大。名人中剃光头的还有很多,如侨领陈嘉庚、左翼戏剧家联盟领导者田汉等。政府还曾通令公务员理光头。政界特别是名人光头,具有导向性的影响。演艺界剃光头的行为,也对时尚具有导向意义。电影演员韩兰、姚克和导演徐醉梅都剃了光头。演艺界之外,报刊编辑也剃光头。还有理发匠剃光头者,乡民也剃光头。
三、光头之风缘何生成
1934年掀起的新生活运动,是光头风行的关键所在。十多年新生活运动的拉动,使得光头风行。在某种意义上说,光头成为一种政治的需要。1937年,周锺秀撰文《剃光头与军事化》,将光头与国家的危亡相联系,强调光头是军事化的需要。1944年果庵之文《从头发谈起:光头运动宣言》从经济的角度对光头的认同,显得更为全面和深刻。抗战时期的特殊环境,使得光头的节约意义更易于为民众所接受。而且果庵之文亦从卫生视角提倡光头,其1944年又著文《光头》,将光头与卫生、健康关联,做了有理有据的论述。光头作为个人生活习惯,却在民国这一特定时期,游离出个人行为的范畴,一跃而上升到国家、民族层面,从而使得光头形成了一时之风尚。
摘自《南开学报》2020年第2期,原文约1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