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静思,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河南,南阳,473062。
摘要:南阳出土的“恭迎銮驾”画像石,画面中来客一方,根据文献典籍记载的有关龙舟的形 制及其乘坐者身份的记载,乘龙舟者应是东王公即东华帝君,而不是穆天子。再据《山海经》《淮南子》等文献典籍中对西王母形象的记载,初步判断迎谒一方的舞者应是西王母;又结合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关西王母画像及其附属的物象进行判断,可以确定舞者系西王母无疑。在汉代,西王母和东王公被塑造成配偶神的形象,两者往往有一年一度的相会,因此,可以断定画面所反映的是“西王母在昆仑山迎接东王公的到来”这一盛大宏阔的场景,彰显阴阳和睦、天地祥瑞。故此名之为“恭迎銮驾”。
一、“恭迎銮驾”的画面布局
“恭迎銮驾”画面右侧为来者:两条龙并肩拉着龙舟;上有驭龙人坐在龙舟前面,贵胄乘者坐于其后;紧随龙舟的后面,两位使节肩扛符节 并排骑着两头飞驰的仙鹿;跟随后面的是飞奔着的祥鹿和瑞狮。核心人物是乘坐龙舟的男神。
画面左侧为迎谒一方:前面两位使节手持符节,躬身顶礼;后边两棵是服常树,树的前面是神仙与凤凰共舞,白虎仰观;左下角刻画子鼠礼拜玄武(蛇);左上角刻的是太阳神(蜘蛛)和捣药的玉兔。其核心是载歌载舞的女神。
二、“恭迎銮驾” 画面中乘銮驾者应为东王公
龙拉的车,称为龙驾,龙驾也指天帝的车驾。若龙驾上面系有銮铃,那么也可称其为“銮驾”。龙舟,是指做成龙形或刻有龙纹的船只,是传说中可以海、陆、空畅通无阻之龙形交通工具。“恭迎銮驾”画面上所来之銮驾即为龙舟。“恭迎銮驾”画像石中銮驾乘者应首先排除天帝,因为他的龙驾是马拉的车。第二个应排除的是云神,因为他虽遨游周章但并没有拜访过谁。第三个应排除的是河伯,由于他统管天地间所有江河湖泊的总水源,是天河之神,故其随从多为鱼和鳖,汉画中河伯出行的画面基本都是鱼为其拉车。第四个排除的是夏后启,他乘龙驾,是到大乐之野去跳“九代”舞,文献记载中没有隆重的迎接场面。东汉中期,西王母的配偶神被塑造出来了,当时阴阳观念盛行,崇拜阴阳合一,有了一个阴神,必然要有一个阳神。女神称西王母,西方属金,又名金母。与之相对应,男神就应称东王公,东方属木,故又称木公。后来东王公和西王母进一步演变成了道教中的一对男女仙人。
三、“恭迎銮驾”画面中载歌载舞 的女性形象应是西王母
西王母,也称金母,是中国最古老的最高级别的统管一切的女性神祇。在汉代画像中,西王母均为端坐、戴胜的贵妇人形象,也就是人格化的形象,但是很少出现其且歌且舞的画面。不少学者都以为应从动物崇拜方面考察“胜”的原型。1973年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孙家寨村出土了一只舞蹈彩陶盆,在这只陶盆上,有一个正在舞蹈的少女,她的腰下有类似飘带的东西,称豹尾。豹尾应该是西王母的标志。鉴于上述种种表象,可以认为,西王母是一位丰姿绰约、善歌善舞的女性形象。“恭迎銮驾”画面的舞者就是西王母。
四、“恭迎銮驾” 画面中舞者为西王母的附属物象旁证
在四川、陕西、山东、河南、江西、山西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砖)上发现不少西王母画像及其附属物象。“恭迎銮驾”画面中,迎谒的一方开始是两位仙人持节躬身。持节是汉代人迎候尊贵客人的礼节。这种符节多是国家权力的象征,重要的外交使臣大多持节。后面的两棵树,是华表的雏形,既是领地的标示又如同门阙,即门观。这种树就是西王母为之命名的“服常树”。凤凰、玉兔、白虎、太阳神等,这些西王母画像系统中的常见象征形象,足以证明图中舞者就是西王母。“恭迎銮驾”画面中在西王母身边刻画最古老的太阳神和最原始的玄武,充分表示西王母神话的原始性和古老性。这幅“恭迎銮驾”画面内,龙拉车、玄武蛇、子民鼠、服常树、太阳蜘蛛、舞动的西王母等形象,在南阳汉画中都属第一次出现!
摘自《南都学坛》2020年第2期,原文约8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