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游牧与农耕交错、东西与南北交通视野下的河西走廊——以隋及唐前期的凉州为例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0年第3期 发布日期: 2020-11-17 浏览次数:


作者:孟彦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敦煌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101。

摘要:河西走廊不仅是丝绸之路上沟通中原与西域的东西交通的孔道,也是联结祁连山与北方游牧地带的南北交通要道。同时作为 “蒙新地区”这一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中的组成部分,它还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错地带,具有地理交通与文化交流碰撞的双重意义,在陆路丝绸之路上的位置十分重要。地处河西走廊东边的凉州,在隋及唐前期,既要防遏北边突厥、又要防遏南边经由祁连山而至的吐谷浑等部,同时还是进一步控制河西走廊的基地和重镇,这充分体现了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凉州之“断隔羌胡”

所谓“断隔羌胡”何指?羌主要活动于今青藏高原以青海湖和黄河九曲之地(此前吐谷浑也主要活动在这一带。吐蕃兴起后,也是在这一带与唐朝对峙,后来更趁安史之乱,沿洮河-渭水东下,直接威胁关中,甚至一度攻占长安);胡,唐朝文献中主要是指粟特胡人或西域胡人,已成学界共识。河西走廊主要是连接关中与西域的干道,而西域通往青海湖,至少有经当金口、沿祁连山南麓东进的通道,即可以避开河西走廊。同时,为加强对玉门以西的西域地区(主要是东天山的南北地区)的控制,唐朝在今吐鲁番、奇台还直接设置了碛西北庭节度使,后又一分为二。在青海湖-黄河九曲之地,随着吐蕃的兴起,唐朝又设立了陇右节度使。

所谓“以备西戎”,主要就是遏制吐蕃。河西节度使是唐朝最早设立、并且是最早以“节度使”的名义统领部署设置于河西走廊诸军镇的节度使。但在安西、北庭、陇右三个节镇先后设置的军事布局之下,河西节度使的“断隔羌胡”,究竟是指什么呢?意义何在?

《通典》所谓“断隔羌胡”,并非实指凉州南边的羌与北边的胡(突厥)在事实上有主动联合之举,而是指凉州夹在南北之间,受到来自两边的侵扰。随着吐蕃的兴起以及专司防御吐蕃的陇右节度使的成立,凉州的主要任务也转为以防范北边为主。南北两边虽然并无联合起来、夹击凉州的认识和意图,但这反映了作为河西走廊东端重镇的凉州,客观上具有南北交通中介的重要性。

二、游牧与农耕之间的河西走廊

凉州的地位,还应该从更大的地理背景以及在这一大的地理背景下活动的游牧部族和农耕群体的社会生活来认识。

从东亚来说,蒙古高原(大兴安岭以西、大青山以北,又可分为漠南和漠北)、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包括了雁北地区)、河西走廊、天山南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区域,称为蒙新地区。蒙古高原的南缘,即河套-河西走廊,就是游牧与农耕的交错地带,也是我们习惯称之为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部族的交错地带。

漠北草原的游牧部族“绝漠”即穿越漠南漠北之间的戈壁滩,大致而言,主要是三条路线:西边是由乌里雅苏台往南,东南向抵居延、西南向抵伊吾;东边的一条就是今乌兰巴托沿克鲁伦河往东南,西南向大致沿今乌兰巴托至集宁铁路沿线(二连浩特与集宁之间的苏尼特右旗附近,就有所谓“碛口”;历史文献中屡屡出现的“白道”,在今呼和浩特之北),东南向经温都尔汗至多伦;中间一条,是今哈拉和林往西南,沿翁金河南下,至五原或至居延。同时,漠南一直是游牧部族活动的核心地带,其中心始终在阴山以北,轻意即至河套,河西走廊实际是漠南游牧地带的一个组成部分。

汉张骞通西域后,史称断匈奴右臂,右臂,就是河西走廊这一带,时为匈奴右贤王的游牧地。从中原农耕王朝的角度看,河西走廊与河套地区,是遏制北方游牧部族“右臂”南下扰袭的前线。从这个意义上说,河西走廊不光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廊道,也不仅仅是为了有效控制西域才要控制河西走廊,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农耕王朝与游牧社会双方争夺的对象。

站在中原王朝的角度来看,河西走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西晋末年,中原板荡,河西即作为一个独立地区,经历了所谓“五凉”时期。北魏控制了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晋北地区之后,即西向经河套,控制了河西。这再次显示了“晋北(雁北)-河套-河西走廊”作为游牧与农耕交错地带的相对独立的地区特质——这个区域内部的同质性、联系性,要比与中原农耕地区更为密切。

从自然地理的概貌来说,青藏高原无疑是一个独立的地区。但是,河西走廊的东西两头,不仅都有与青藏高原沟通的道路,而且就社会生活而言,又都与河西走廊有相似性。

隋及唐前期(安史之乱以前)的河西走廊,是作为中原王朝直接控制、并进一步控制西域的战略要地。从唐前期军镇的设置可以看出,武德年间所设军镇,均在河西,节度使作为官衔成为制度性的使用,也是始于河西,即“景云二年(711年)四月,贺拔延嗣除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

河西走廊特别是凉州都督府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两项制度性的规定中得到反映。一是永徽二年 651年)东宫诸府职员令,永徽令题名中的沙州写律令典的初校、再校者,是沙州到凉州都督府抄写律令,凉州都督府对口接待沙州写律令典的,即题名末行的凉州法曹参军王义。二是有关唐代流移人的规定,西州、伊州并不属凉州都督府管辖,但被流移到西州、伊州的流移人,却按法令规定要凉州都督府负责相关事宜。这可以说明,凉州在唐王朝经营、控制河西走廊以及西域的作用和地位。

三、结语

河西走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大动脉,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同时它又是游牧与农耕的交错地带,是蒙新地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具体而言,应该把河西走廊放到“雁北-河套-河西走廊”这个大的区域内来加以认识,既要从北边游牧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个区域,也要从中原农耕王朝的角度来看这个区域。

地处河西走廊的凉州,在隋及唐前期,有着较为特殊且重要的地位,既是隋、唐朝廷控制河西走廊的一个重要据点,同时又是遏制北边游牧部众南下和南边祁连山以南吐谷浑北侵的关键之地。此后随着吐蕃的兴起、唐朝于鄯州设立陇右节度使专司防遏之后,以凉州为中心的河西节度使才倾力北向。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全文约1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