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近代上海虹庙的转型与 城市社会空间构建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0年第3期 发布日期: 2020-11-17 浏览次数:

作者:陈云霞,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200235

摘要:上海开埠以后,传统民间信仰赖以存续的社会环境发生改变,虹庙由官、民共同信仰转变为以妓女行业为主要信仰群体的局面,并构建出以虹庙为中心的特殊城市社会空间,进而促使公众对虹庙的意象由护国安民变为“妓女烧香的地方”。研究发现,上海开埠后,行业种类繁盛背景下妓女职业的发展,以及政府祭祀政策转变等因素是虹庙信仰变迁的主要原因。报刊、社会小说等近代传播媒介的宣传,加速了虹庙社会公众意象转变并强化了其空间属性,从而带来虹庙这一传统信仰在近代上海的转型。

一、人神互动: 普通庙宇转变为行业庙

虹庙,原名矴沟庙,后改为保安司徒庙、虹庙(红庙),位于南京东路。开埠以后,虹庙为了维持香火,奉祀的神灵系统、信仰群体都发生了转变。主祀由原来的保安司徒变为观音,并引入其他多种神祇,满足上海妓女的信仰需求。观音、城隍、土地、星宿等诸神祇均是在祭祀需求下进入虹庙,在功能上完全超越了开埠初期 家庙或保一方平安的作用。对普通民众和官员同时祭拜虹庙及他们的诉求内容的记载,说明虹庙一般是作为护佑民生的形象出现的。后来为了维续香火,虹庙引入多种神灵,从保安司徒、观音信仰转变为更加繁芜的信仰系统,并与信仰群体之间产生了有效的互动。开埠以后妓女这个职业在上海更加繁盛日趋稳定。作为社会底层,妓女往往被社会各界压迫,受到多重伤害。同其他行业神信仰者一样,妓女认为确定一个行业祖先可以护佑她们生意兴旺。对于妓女来说,百业皆有祖师,妓女们出于自我保护,祭拜虹庙菩萨并视之为行业保护神,而这一行业神显灵的重点就是帮助妓女们找到生意。同时,由于她们对自身处境不满,也希望通过虹庙菩萨的帮助来寻得一份可靠的归宿。在祈求行业兴旺之外,对低微社会身份的控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使妓女们到虹庙烧 香寻找寄托。而这一点正是行业信仰的特殊性所在,即信仰者对所供之神的寄托已经完全超出 了行业繁盛本身,而是出于实用主义的需要认为:只要是神,其功能便是相通的,即使是生活中 微不足道的愿望也是求助于虹庙。

近代上海社会的巨变使得行业的盛衰变得频繁,出于祈求对行业的护佑,妓女成为信仰虹庙的典型社会群体。而开埠后上海城市民间寺庙经营更加功能化、实用化,扩大其供奉神祇的队伍也恰恰满足了妓女群体的信仰心理,其得以维续经营。

    二、虹庙作为女性社会空间的构建

妓女作为近代上海城市特殊且庞大的女性群体,她们寻求信仰是对其城市生活的一种诉求及现实的抵触。虹庙开埠后的兴盛离不开信仰群体——妓女从业人员数量的增长。在妓女成为虹庙标志性信仰群体的过程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妓女群 体的聚居分布与虹庙空间上相近。妓女群体集中聚居的区域始终在公共租界原跑马场以东、苏州河以南以及法租界和县城交接的区域等,与南京东路的虹庙接近。从空间分布来看,该区域是城市化发展较早的地段,路网发达。这种空间上的相关性直接导致妓女更方便地前往虹庙,并一定程度地影响到公众认知两者的空间关系。虹庙的内部空间是妓女信仰的反映,也是她们对女性空间的一种渴望与探索。由于妓女行业的特殊性,她们往往被社会所诟病,在妓院之外她们需要一种获得解放、允许倾诉的空间。这一空间独立于性别、职业歧视和身份剥削之外,实际上是对现实压迫的一种逃避与抵抗。同时,因为妓女的祭拜,虹庙周边吸引了乞丐、生意招揽、小偷等各种社会人群,成为社会事件频发的地段,从而虹庙内部及周边所形成的社会空间都被打上了与妓女相关的烙印。

    三、虹庙公众意象的塑造

民国以后,虹庙逐渐形成以妓女为主要信仰群体的局面,其塑造的社会空间也与妓女相关,并且成为社会事件频发的地点,虹庙的意象在此基础上形成。开埠以后以上海为背景的社会小说数量激增,与当时社会状况巨变、新的社会现象迭出相关;竹枝词以吟咏风土为主要特色,有浓郁的民歌色彩,也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近代上海的竹枝词多是描写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新闻报道更是现世生活的缩影。基于此,以这三种文学体裁的作品为材料来分析虹庙这个意象及公众对其的印象较为准确。通过检索这一时期小说、竹枝词、新闻报道可以发现,民国以后对虹庙的记载内容相似,均是关于妓女祭拜,妓女已经成为标志性的信仰群体。其中,关于虹庙烧香的竹枝词均是以妓女为主人公,如《沪上青楼竹枝词》。上海开埠以后,报业和社会小说空前繁盛,公众对两者的关注也是空前的。在这种情况下,虹庙的意象公众通过报纸、竹枝词、社会小说等媒介体现出来,但同时近代上海媒介也通过表达虹庙的意象引导着公众进一步信仰它,并强化公众对它的印象。

上海开埠以后,伴随城市化的开展,许多乡村景观被城市建设所代替。同时大量移民进入城市,行业空前繁荣,行业信仰也随之兴盛。妓女出于对行业兴盛的期盼和社会身份地位的控诉求助于虹庙神灵,近代上海寺观的增多及经营模式的转变使得虹庙改变正祀并扩大供神队伍来迎合祭拜主体的需求,达到了人神间的互动。近代化过程中的上海接收西方文化因子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要素; 另外,在携带上海本身所特有的江南文化时,也吸纳了其他各省份旅沪移民所带来的特性。当这几种因子相互碰撞时,传统的信仰、女性群体、城市空间都发生变异。透过虹庙在近代上海的转变,可以看出近代传播媒介、社会群体、信仰市场等因素共同参与、融合下传统民间信仰近代化过程中的转变轨迹。

传统乡村地区的信仰在进入城市以后无论是信仰内容还是信仰群体往往都会发生转变,而这一转变并非是作为个案独立存在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例可循。而从宗教信仰本身来说,这一现象也是近世以来宗教生活世俗化的集中体现。它们不再依靠地产和依附关系来塑造社会形象,更多的则是依靠社会人群的参与,城市空间的社会性因此被建构。

 

摘自《历史地理研究》2020年第2期,全文约18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