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制造华佗:中国古代华佗形象的演变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0年第3期 发布日期: 2020-11-17 浏览次数:

作者:曾庆环,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华佗是东汉末年的人物,其最初的形象为士人和医师,其后逐渐地向神仙和汉室忠臣两种形象演变。他本是以行医为业的士人,因医术高超,在政治和经学上未有建树,被史家归为方技,后世遂沿袭其说,偏重于他的医师形象。其神仙形象最初主要由医师和道士群体所塑造,后因不同区域和群体的社会文化环境差异而被进一步复杂化。华佗拥刘反曹的忠臣形象则主要受宋元以来民间以蜀汉为正统思想的影响,由士人和民众共同塑造而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华佗形象的演变反映了文化记忆的复杂性及其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

一、士人与医师: 正史中的华佗形象

有关华佗形象的记载,最早见于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华佗别传》和范晔《后汉书》。关于华佗行医的事迹及其医术的记载,仅反映其医师的形象,《三国志·方技传》对华佗的记载则比较详细,反映的华佗形象也更为全面。

华佗虽被记载于《方技传》中,但医师仅代表他的整体形象,其最初的形象却是士人。察举和征辟是汉代士人入仕的重要途径。从华佗的经历来看,他因擅长经学而被举荐。再者,华佗“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说明他一直都以士人的身份自居。

尽管华佗通经而受到举荐,但他在经学和政治上并未有明显的建树,反以医术闻名于世。在史书的记载中,华佗的医术多有奇异之处,以至于后世学者曾怀疑其麻沸散、外科手术等医术之由来。除了使用麻沸散和外科手术以外,他曾多次准确断言病者的死期。此外,华佗为病人治病,亦多有怪异之状。再者,他传授给吴普和樊阿的五禽戏和青黏药方,吴普和樊阿亦为名医,人也长寿,给五禽戏和青黏药方附上了传奇色彩。

由于华佗的医术在当时已享负盛名,故曹操让他专门为自己看病。曹操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华佗因行医为曹操所杀,更是让其医师的形象为百姓所熟知。

正因如此,陈寿和范晔都没有将他归于儒生士人之流,而是归于《方技传》和《方术传》,后世遂沿袭其说。概言之,华佗在正史中兼有士人和医师两种形象。其后,这两种形象又逐渐地往神仙和汉室忠臣两个方向演变。

二、从人到神: 华佗的神仙形象

华佗死后,民间逐渐将其塑造为神,出现了祭祀华佗的庙宇和关于华佗成仙显灵的传说。华佗从人到神的形象转变经历了确立和多元发展两个阶段。

(一) 确立阶段

据《后汉书·方术传》载,华佗“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其中,“时人以为仙”未见于魏晋史书,当是南朝所兴起的说法。但除此外,《后汉书》中并未找到关于华佗神化的记载,南北朝材料中亦鲜见类似的记载,此说的流传尚不广泛。

唐宋时期,情况则发生了改变。《太上老君养生诀》成书于唐代,记载了华佗因五禽戏而年逾万岁。到了宋代,民间已建有华佗庙,《舆地纪胜》载,扬州昇平坊有华佗庙。宣城还流传民众向华佗庙求医之事。再者,成书于两宋之际的《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记载了华佗为道教仙官“天医功曹”,更是证明华佗的神仙形象在唐宋时期已经确立。与此同时,民间亦将华佗的事迹神化。

华佗长期见载于医书和道教材料,其作者多为医师和道士。中国古代医学与道教关系颇为密切,而道教又常常将民间人物纳入其神仙体系中。唐宋间,道教风气盛行,鲍姑、孙思邈、吴夲等医师均在这一时期成为民众信仰的神仙。在此环境下,华佗遂被民间医师和道士利用道教的神仙体系塑造为神仙形象。

(二) 多元发展阶段

华佗的神仙形象虽已确立于唐宋时期,但其后,该形象在民间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华佗从民间的地方祭祀神逐渐被纳入国家祭祀体系,地位得到提升。其次,华佗由道教医神被各地民众塑造为其他形式的神仙。再者,多地亦流传着关于华佗的神话。伴随华佗神仙形象的多元发展,华佗庙亦在民间广泛分布。

三、拥刘反曹: 华佗的忠臣形象

华佗本是一个无意于仕途的士人,在政治上未有作为,正史中亦未载其政治倾向,难以断定他是否站在汉室的立场,与曹操敌对。但宋元以来,华佗却逐渐被后人塑造成汉室忠臣,该形象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和其被曹操所杀二事的构建。关羽刮骨疗伤一事始见于《三国志·关羽传》,未明确是哪位医师为关羽治病。至于华佗之死,《三国志》《后汉书》皆记载因“恃能厌食事”而被杀,与政治倾向无关。敦煌残本《搜神记》对华佗死因另有说法,华佗“劈脑出虫,乃为魏武帝所杀”。从其表述来看,应是曹操疑心华佗劈脑之法而将其杀害,但这仅反映了民间对华佗之死的认识,亦与其政治倾向无关。

华佗汉室忠臣的形象与民间士人“拥刘反曹”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体而言,在唐朝之前,甚至到了北宋,对曹操的颂扬还是各类评论中的主流。北宋时期,尽管曹操在官方的形象以正面为主,但拥刘反曹的思想却在民间盛行。到了南宋,以朱熹为首的士人皆视曹操为篡逆之臣。清代,乾隆皇帝更是将曹操定为乱臣贼子。故南宋以来,无论士人还是民众,大多视曹操为篡逆。在拥刘反曹社会心理的作用下,一些被曹操所杀或打败的人物被塑造成汉室的忠臣。

华佗之死及其为关羽刮骨疗伤的故事契合民间拥刘反曹的心理,再加上以三国为题材的戏曲、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更使得其原本在宋元间开始构建的汉室忠臣形象为民间广为接受。

华佗本是汉末以行医为业的士人,士人和医师形象成为其他形象构建的母题。其神仙形象肇始于南朝,确立于唐宋,由医师和道士群体利用道教的神仙体系塑造而成。其后,其神仙形象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变化。华佗拥刘反曹汉室忠臣形象的形成,与宋代以来民间拥刘反曹的思想有关。

华佗的形象见载于正史、医书、道经、小说、诗词、方志等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文化记忆,对于探究中古人物形象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人物形象往往由不同群体根据其文化记忆塑造而成。在历时性方面,文化记忆因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地建构、遗忘和重构。在共时性方面,不同区域、群体在大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有着相对独立的文化记忆,导致民间人物形象的复杂多样,故民间长期并存着以士人、医师、神仙和汉室忠臣为代表的华佗形象。

 

摘自《安徽史学》2020年第3期,全文约10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