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长云,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摘要:顾颉刚提出的禹是一位天神而非现实社会的人王、禹治洪水亦是出于神话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作为我国夏王朝的建立者和夏的第一位王者,禹在历史上的存在是不容否定的,禹治洪水之事也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禹通过治理洪水而得到各部族的拥戴,这里的关键在于弄清禹治洪水的真相。禹治洪水不是对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只是对其所居住的古河济地区经常发生的洪涝灾害进行排涝和开挖沟洫一类工作,这种性质的工作是完全可信以为实的。这些史事,可以从夏活动地域与禹治洪水发生地域的一致性,从该地域至今仍留有许多当时人们为躲避洪水而居住的小丘,为防止洪水而修筑的夯土城,以及文献所载夏的都邑与当地考古发掘结果相互吻合等线索,得到进一步证明。
一、顾颉刚“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与其否定禹为人王的主张
1923年,顾先生在其《答刘胡两先生书》中提出了他“在推翻非信史方面”的四项标准:1)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2)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3)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4)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这之中的1)、2)、4)几项,应当说都是十分有见地的,也博得了学者们的首肯,唯独这第3)项,却引起了不少争议。所谓古史人化的观念,是指人们将古代神话中的人物视作现实社会中的人,将神话故事视作真的历史。顾颉刚认为这种观念不利于建设新的古史,必须要打破。由于这篇文章同时又提到要对禹的有关传说进行清理,因而可以推论出,这个“打破”实际上是针对禹的史事而言的。
二、顾颉刚论禹为神化中人物对目前夏史研究的影响
由于顾先生在史学界的声望,他有关禹为神话中人物,禹治水亦是神话故事的说法流传甚广,直到今天还影响着不少人对夏史与夏文化的认识。首先,目前国外多数学者不承认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个夏王朝,其直接的思想渊源,便主要来自顾先生。国内学者对夏在历史上的存在总体上不抱否定的态度(但亦有少数学者强调目前没有夏的文字发现,而对夏的存在不置可否),但对于禹时洪水是否真的发生过,以及禹是否治理过洪水,却有不少人表示怀疑。这显然也是受了顾颉刚的影响。更多学者对禹治洪水一事采取回避的态度,或干脆不提,或简单照搬旧史所载禹治洪水故事,实际也是不那么相信有禹治水之事的发生。
三、关键是要弄清禹治洪水真相
对于顾颉刚视禹为天神并以禹治洪水为神话的说法,我们当然是不赞成的。首先,他的“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一说就有问题。这里的关键,是要弄清禹治洪水的真相。昔日徐旭生先生在其《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专门作有《洪水解》一章,讨论古代洪水传说的性质,指出我国各地有关洪水之传说并非臆造的神话,而不同于世界其它历史较古的民族有关洪水的传说。我自己在十多年前踵徐旭生的思路,也曾写过一篇《论禹治洪水真相兼论夏史研究诸问题》,除重申徐旭生所述禹治洪水在古河济之间的理由外,更强调了古河济地区地势的低洼。故而禹的治水,实在就是要将这里滞积的洪水排泄出去;其治水的方法,也不过是开挖沟洫以引导洪水。此外,包括夏后氏等多个著名的氏族都曾居住在这个地区,传说中的尧舜禹联盟也在这个地区,故而很容易留下他们对曾经经历过的抗御洪涝灾害的记忆。
四、禹治洪水之可信性的证明
以上论禹治洪水在古河济之间,当然多出于推导,并主要依靠文献和这里的地理环境得出的这个结论。人们或许会问,你还有什么其它证据,特别是考古学的证据证明禹治洪水发生在古河济一带吗?这样的证据确实难找,但并非一点线索没有,试为大家分析这方面的有关线索。
第一个线索,是文献所载夏活动的地域,包括夏代早中期的都城,都在古河济之间,这正好与禹治洪水发生的地域相一致。
第二个线索,是古河济地区有许多小的土丘,当地人或称堌堆。据了解,与中国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国,包括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古代印度,在他们文明初期的时候,人们也多居住在河水经常泛滥的河谷和平原地区,并也多居住在一些人工垒筑而成的土丘之上。
第三个线索是考古发现,古河济地区存有不少龙山时期人们用夯土筑成的城址,其数量及规模均超出同时期周围其它地区。它们的建筑,很大程度也是用来防御洪水的。
第四个线索是古河济一带发现过古时沟洫的遗迹。
最后一个线索,是证明夏朝都邑确实是在古河济一带的。
以上所论,针对的是顾颉刚有关夏史的疑古主张,目的还是想要纠正目前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夏代在我国历史上的存在所持的一股怀疑之风。我在夏的问题上已经写过不少东西,仍愿求得学界同行在这个问题上的批评指教。
摘自《齐鲁学刊》2020年第3期,全文约8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