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印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710。
摘要:春秋时期鲁东南地区存在着一些东夷古国,如薛国、莒国等,其贵族埋葬制度属于该时期墓葬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阶段墓葬制度中,在属于东夷的莒国、薛国等和地处西方的嬴秦贵族墓葬中皆多次发现殉人墓。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春秋中晚期莒国、薛国等贵族殉人墓之殉人和甘肃礼县圆顶山嬴秦贵族殉人墓及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之殉人方式的相近性。此为莒、薛等东夷古国和嬴秦文化因素相似性的表现形式之一。近年来地下新出土的文字资料记述了秦人的祖先从东方被迁到西部甘肃礼县一带的重要史实,而在陇东南李崖遗址的考古新发现揭示了早期秦文化在陶器等方面与殷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通过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以及地下新出土文字资料记载的相互印证,莒国、薛国等东夷古国和嬴秦贵族墓在殉人方式上之相似性应和二者在族属与文化渊源上之共性相一致,也进一步佐证了嬴秦东来说。
一、考古发现的春秋中晚期鲁东南地区殉人墓
(一) 春秋中晚期的薛国殉人墓
薛国故城在山东滕州市城南。滕州的西部是平原,薛国故城在平原地带东南边缘。在薛国故城遗址所发掘的9座墓中,属于春秋中晚期的殉人墓有M1、M2、M3、M4、M6、M7、M9。据墓葬规模和随葬品,该批墓可分成甲、乙两类。l号至4号墓属于甲类墓,即大型墓,6号、7号和9号墓属乙类墓,其规模较小。
(二)春秋中晚期的莒国殉人墓
莒为少昊之后,属东夷之国。春秋时期的莒国,高级贵族墓的殉人数量较大,以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殉人墓、莒南大店殉人墓及沂水纪王崮殉人墓为代表。
(三)春秋晚期的临沂凤凰岭东周墓
临沂凤凰岭东周墓在山东临沂王家黑墩村凤凰岭山顶,是土坑竖穴墓,大致呈长方形,没发现墓道。墓室里所发现的殉人计有14个,后室里殉4个人(1~4号殉人),前后室的隔梁间殉2个(5~6号殉人),二层台中殉8个(7~14号殉人)。1~6号殉人有棺,7~14号殉人无棺。
二、考古发现的春秋中晚期嬴秦贵族殉人墓
秦国是西方大国,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春秋时期秦墓人殉的规模是相当大的。考古发现了较多的春秋时期秦国高级贵族殉人墓。春秋中晚期嬴秦贵族殉人墓分为甘肃和陕西两大区域,前者以甘肃礼县圆顶山嬴秦贵族殉人墓为典型墓葬;后者以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为代表。
(一) 甘肃礼县圆顶山嬴秦贵族殉人墓
圆顶山在礼县县城东13公里处,墓地在圆顶山的北麓。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在1998年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清理了3座墓葬(98LDM1、M2、M3)及l座车马坑(98LDK1)。圆顶山98LD1号墓有3名殉人,分置于墓室北、南壁上的3个弧顶长方形的殉人小龛里。圆顶山98LD2号墓发现殉人7名。圆顶山98LD3号墓墓室北壁有1个平底圆角长方形的殉人小龛,龛里殉1人,没有棺,裹以草席。
(二)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
考古发掘的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是一座双墓道大墓,平面呈中字形,座西朝东,墓向是287度。墓室三层台与西墓道和墓室的连接处发现166个殉人。据殉葬位置与葬具,分为箱殉和匣殉两大类,箱殉的72具,紧密分布于曲尺形椁室四周,葬具长为2.35米,宽1.5米,是以枋木叠成长方形木箱,内置有框架,框架里发现蜷屈特甚的殉人,头朝西。匣殉者发现94具,位于箱殉以外靠近墓四壁处,其葬具是薄棺材,长2米左右,宽约0.7米,殉人也蜷屈特甚。
三、春秋中晚期鲁东南殉人墓与嬴秦殉人墓之比较
(一) 薛国殉人墓与嬴秦殉人墓的比较
山东滕州薛国贵族殉人墓(1号、2号墓)所发现的在墓底挖坑殉人的做法,与甘肃礼县圆顶山嬴秦贵族殉人墓在墓壁挖龛殉人的方式存在相似性,甚至是异曲同工。在礼县圆顶山嬴秦贵族殉人墓(98LDM1、M2、M3)里的殉葬者中,有多人呈屈肢葬式;而山东滕州薛国贵族殉人墓里也有殉人呈屈肢,如9号墓的殉人即屈肢,所以二者亦有近同之处。薛国故城6号墓在东椁室南部的殉人及1号墓之l号殉人均属于被捆绑殉葬;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里的箱殉者,亦是以绳索捆绑殉人成蜷屈状,因此,薛国故城殉人墓在该方面也和秦公一号大墓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二)莒国殉人墓与嬴秦殉人墓的比较
山东沂水刘家店子一号墓中那些数量众多的殉葬者的位置皆不在椁室之中,而是与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里所谓人牲的殉死者一样,都位于填土中。莒南大店一号、二号墓的各10具殉人棺皆在墓主人椁的周围,环绕着墓主人的椁,其方式与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相似。沂水纪王崮殉人墓的三名殉人是从北、西、南三面环绕内椁,也与凤翔秦公一号大墓殉人棺“紧布于”椁室周围的殉人方式有一定的近似性,秦公一号大墓箱棺里的殉葬者尸骨蜷屈,而纪王崮殉人墓中(如2号殉人)也有呈屈肢状的。
(三)临沂凤凰岭东周墓与凤翔秦公一号大墓的对比
临沂凤凰岭东周墓有8具殉人在二层台里,2具殉人位于连接墓室的隔梁间,其8具殉人所在的二层台,和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墓室内三层台里的殉人位置基本相同;临沂凤凰岭东周墓2具殉人所在的隔梁位置和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墓道与墓室连接处的殉人位置也很相近。这两座墓的殉人都高度集中在这两个相似位置,此亦是它们在殉人方面的相近处。凤凰岭东周墓的14具殉人虽也有见于椁内的,但以在椁外的占绝对优势,在椁内的仅4具殉人,是从三面围绕墓主人的棺;而其余10具均在椁外,有7具(殉7、殉8、殉5、殉6、殉12、殉11、殉10)是从四面围绕着木椁。这种以殉人双重围绕墓主的方式,亦与凤翔秦公一号大墓里以箱殉者与匣殉者双重环绕墓主的做法存在着一定的相近之处。
四、结 语
(一)春秋中晚期鲁东南殉人墓与嬴秦殉人墓的相似性
春秋中晚期鲁东南贵族墓人殉与嬴秦贵族墓人殉的相近性也应是文化因素方面的一种相似性,暗示出嬴秦文化与东夷文化存在相同因素。
(二)传世历史文献的记载反映了嬴秦与殷人之间在图腾崇拜及祖先职官方面的密切关系,而地下新出土的文字资料则揭示了嬴秦祖先从东方被发至西方谪戍的经过
1.传世历史文献记载表明了嬴秦和殷人在图腾崇拜上的共性
2.传世历史文献的记载反映出嬴秦先人世代追随、辅佐商王
3.地下新出土的文字资料具体揭示了嬴秦祖先被发至西方谪戍的经过
(三) 陇东南李崖遗址的考古新发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昭示了秦文化和东方殷商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春秋中晚期薛国、莒国贵族殉人墓及同属东夷的临沂凤凰岭东周殉人墓与甘肃礼县圆顶山嬴秦贵族殉人墓和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在殉人方式上的相似性,是鲁东南东夷文化与嬴秦文化因素相似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相似性并非只是一种偶然性,而是体现了文化因素方面的一种内在联系。通过考古新发现与传世历史文献及地下新出土文字资料之相互印证,形成了三重证据,不仅揭示出春秋中晚期鲁东南地区薛、莒等东夷古国殉人墓与嬴秦贵族殉人墓在殉埋方式上的相似性应与二者在族属及文化渊源方面的共性相一致,也进一步支持了嬴秦东来说。
摘自《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全文约13000字。图、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