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黑水城文书所见元代亦集乃路的社会治安问题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0年第4期 发布日期: 2021-01-22 浏览次数:

作者:侯爱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黑水城出土文书中有300余件元代词讼文书,涉及到约170个案件,它们是元代亦集乃路较为完整的司法档案,不仅能反映出亦集乃路的诉讼审判制度和司法状况,还能折射出亦集乃路的社会治安状况及社会问题,本文主要对文书反映的元代亦集乃路盗窃案件频发,土地、财物纠纷及斗杀案件时有发生,流民问题严重、出现百姓违抗官府事件等诸多问题予以探析。

近年来,随着黑水城文书的大量公布,学界出现了大量有关元代亦集乃路的研究成果。亦集乃路为元代的地方基层组织,属于下路,地处西北边陲,是中原到漠北的必经之路和交通枢纽,据李逸友先生推测,亦集乃路总人口约在七千人以内。居民的民族成分、户籍成分和宗教信仰复杂多样,居民以农业生产为生,兼营畜牧业,商业发展有一定规模。整体而言,亦集乃路人口较少,经济落后、物资相对匮乏、加之自然灾害和战乱,便会导致该路作奸犯科之事屡见不鲜,社会动荡不安。本文主要通过黑水城出土的元代词讼文书来对亦集乃路的治安状况予以探析。

一、盗窃案件多发

从黑水城出土的元代词讼文书来看,亦集乃路盗窃案件频发,在元末至元年间和至正年间此种情况尤为严重。亦集乃路较为常见的盗窃案件是偷盗马、驴、骆驼等牲畜,还有盗窃小麦、布匹、中统钞等。元末至元年间,甚至有盗窃团伙肆无忌惮的偷盗官署。

亦集乃路发生的盗窃案件中,有个人偷盗行窃的,还有大规模的盗窃团伙有组织作案的,犯罪团伙一般带有刀仗等武器,前者称为窃盗,后者称为强盗。官府在捉拿盗贼的过程中,经常发动大批人力,甚至还需要“宁肃王统领各翼军马”协助。亦集乃路除严厉打击、武力捕获盗贼外,还到处张贴防贼禁约令,警慑盗贼,维护社会治安。

元代律令对盗窃罪犯的惩处较重,黑水城出土的元代词讼文书中,多处出现甘州路的盗马贼人被发配到亦集乃屯田渠社居役服刑的案例。

二、土地、财物纠纷及斗杀案件时有发生

亦集乃路居民中,土地、财物纠纷、打架斗殴及重大杀人案件时有发生,对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危害和影响。亦集乃路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是农民主要的生产资料,因此,争夺土地的纠纷较多,黑水城所出元代词讼文书中,有关土地纠纷的文书共有108件。争夺水利资源,强行灌溉的事件在亦集乃路屡见不鲜。此外,亦集乃路还有居民想在城内和关厢地带的官府公地上,盖房居住或者经营生意,状呈官府批准并发给公凭。亦集乃路因财物纠纷而上告官府的文书不多,大部分为市民拖欠货款抵赖不归的案件。

三、流民问题严重

流民,在元代始终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流民大量出现,标志着社会矛盾趋于尖锐化,而流民问题愈来愈严重以致政府无法控制时,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就迫在眉睫了。亦集乃路地区也存在编户齐民外逃的情况,外地流民流入亦集乃路,成为亦集乃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了亦集乃路的犯罪率。黑水城出土的元代词讼文书中,不少涉案人员、罪犯正是这些流民。

亦集乃路官府对于该路的外逃人员,采取支持其回到亦集乃路复业的政策。但对于涌入本地的流民,亦集乃路总管府并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而是任其自生自灭,这在客观上加剧了亦集乃路社会动荡,治安混乱的状况。

四、百姓违抗官府事件

亦集乃路自上而下的各级统治机构完备,亦集乃路总管府在组织军民兴修渠道、开发屯田、发展经济以及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元朝统治日益腐败,加之战乱、农民起义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元末时期亦集乃路地区百姓的生存状况日益恶化,难以维持生计,在此情形下,如遇官府压迫或不公,难免发生殴打职官,公然违抗官府决议的事件。这也足以说明元末亦集乃路官府的统治已岌岌可危。

 

文章摘自《殷都学刊》2020年第3期,原文约8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