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晚清安徽茶业改良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0年第4期 发布日期: 2021-01-22 浏览次数:

作者:段金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当代安徽研究所副研究员。

摘要:晚清时期,由于新兴产茶国的相继崛起对华茶的竞争打压,及皖茶种植、加工及包装方式落后,茶叶掺假作伪,茶叶成本居高不下,因而无法与新兴产茶国进行有效竞争,安徽茶业由盛转衰。茶业危机引起安徽部分官商的重视,呼吁进行茶业改良,他们主张采取严禁茶叶掺假作伪、设立茶业公司、使用机器生产、宣传近代茶业生产知识、改进茶叶制作技术、减轻茶叶税捐等措施,以促进安徽茶业的振兴。这些措施推动了安徽茶业从传统向近代转变,为民国时期安徽茶业的继续改良奠定了基础。但茶业改良未能成功,对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来说,任何改良举措都起不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唯有通过革命,取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才能实现茶业的现代化。

安徽种茶历史悠久,名茶荟萃,是近代中国重要的产茶大省,“大江南北,几无县不产”,特别是皖属徽、六(徽指徽州府,六指六安州),尤以茶业甲天下。关于近代安徽茶叶产量,惜未有明确记载。20世纪20年代,王金绂在《中国经济地理》中载“吾国茶叶,每年输出欧美,约二亿余万斤,而皖茶几占销路三分之二”。据此推算,在中国茶业最繁荣的19世纪80年代,安徽茶总产量不低于100万担,总输出量不低于70万担。但自19世纪90年代后期起,随着新兴产茶国的相继崛起,华茶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出口数量连年下降。在此情势下,安徽各地不少茶园相继荒芜,有的茶农被迫改种他业。如当时徽州府产茶大县婺源(今属江西),“茶市窳败,业茶者富,实降为穷户,而农民依茶为活,遂苦不可支。亦有稍加变计,易种木棉者”。茶叶的产量和输出量都大大下降,安徽茶业由盛转衰。

一、晚清安徽茶业改良的背景

晚清时期,安徽茶业由盛转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从外部环境看,主要是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日本等新兴产茶国的相继崛起对华茶贸易的竞争打压。外国茶叶因运用机器生产,成本较轻,洋商遂采取廉价销售政策,迫使中国茶叶价格逐渐跌落。

从内部环境分析,安徽茶之所以不敌新起的印度、锡兰和日本茶叶的竞销,与自身的保守落后亦有很大关系。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种植、加工及包装方式落后;小农经营,生产技术保守落后;茶叶掺假作伪;茶叶成本居高不下。

二、晚清安徽茶业改良的措施

茶业落后衰败的严峻现实,引起安徽部分官绅、茶商和茶叶业主的重视,他们在沉痛中觉醒,在失败中思变,发起安徽近代史上茶业改良和振兴运动。晚清安徽茶业改良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严禁茶叶掺假作伪;劝设茶业公司;使用茶叶机器,提倡新法制茶;设立茶务讲习所、宣传普及近代茶业生产知识;改进茶叶制作技术;减轻茶叶税捐。

三、晚清安徽茶业改良的成效

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晚清安徽茶业改良取得了一定成效。茶叶采摘技术得以改进,茶叶品质得到提升。如祁县红茶,“向因采摘不甚得法,致茶树受损,一摘之后,不复萌芽。近经茶师教导,先择叶之肥者摘之,勿伤枝芽,俟牙长成,在夏至后再摘,则茶树不伤,质味亦淳厚异常”。茶户重视改进茶叶的种植方法后,茶叶产量逐年增加。如祁门、浮梁、建德三县的茶农,对茶树“犁土、耘草、下肥行之无倦,故出产年年加多,茶味年年加厚,沽价亦年年增长”,至1909年,出产由原来的二三万箱增至九万五千箱。一些徽州茶商及时了解市场需求,适时改进生产技术,创制了祁红,为日臻衰微的皖南茶业注入了新的活力。1882年,祁门红茶首次在汉口销售,即受到外国茶商的青睐,出口量逐年增加。1909—1917年,祁门、浮梁、至德(今东至)三县祈红平均年产量约七八万担。祁红以其高香闻名,并畅销世界市场。

晚清安徽茶业改良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很多措施主张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能落地生根的少之又少。如运用机器制茶,直到20世纪都仅是个别例子。明知机器制茶的好处,却未能推广开来,原因在于资金与人才的缺乏。官府对机器制茶“谆谆劝谕”,但“无有应者”,其原因在于“商人不管卷叶之事,园户又迫于力薄,焉能购此重器?”除此之外,“试用茶机,必须延聘外洋茶师,华人未谙制法,有机骤难适用”。减免茶叶税捐,更属理想之谈。清廷明知厘捐沉重,却不肯丝毫降低,甚至不降反增,原因在于积贫积弱的清廷对外要偿付巨额赔款,对内要筹款办新政,财政本已竭蹶,根本不可能大幅度减免茶税。帝国主义的扼杀,亦使得茶业改良成效有限。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洋商逐渐控制了中国茶叶出口的各个环节,在交易中任意压低价格,大量索取各种附加费用,肆意盘剥。“利柄操于夷人”,“华商不能与争”,“以业茶起家者,十仅一二;以业茶破家者,十有八九”。

晚清安徽茶业改良运动,是在外茶崛起、华茶日下的情势下,被动思变的结果,倒逼安徽茶业从传统向近代转变,为民国时期安徽茶业的继续改良奠定了基础。但茶业改良尚未成功,清朝即走向灭亡。对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来说,没有国家现代化,任何改良举措都起不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唯有通过革命,取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才自立,才能实现茶业的现代化。

 

文章摘自《农业考古》2020年第5期,原文约1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