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中国古代的江源认知以及江源图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1年第1期 发布日期: 2021-03-29 浏览次数:

 

作者:成一农,丰瑾,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昆明650091

摘要:通过对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江源的记载以及保存下来的江源图的分析,可以认为

在中国古代的江源认知中,“岷山导江”说一直占据主流;徐霞客提出的金沙江说,虽然也有一定的支持者,但并未对“岷山导江”说产生太大的冲击。虽然在今人看来,“岷山导江”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但需要考虑到这是受到“科学主义”影响的现代人的认知,且现代确定河源的标准也不是一种客观标准,因此对于中国古代的认知需要放置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进行考察。

一、中国古代的江源认知

儒家经典《禹贡》中对于“长江”的流经有着简明的记载,即“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由此,在中国古代的很长时间内,通常都认为长江发源于“岷山”。

在明末,对于江源出现了新的认知,如明末徐霞客在《溯江源考》中第一次提出岷江并不是长江的源头,而且明确表明金沙江为江源。基于这一认知,近代以来的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徐霞客是金沙江源说的首倡者。不过,这一认识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正如谭其骧先生所说,中国古人就已经知道金沙江源流的大致情况,如《水经注》《明史·地理志》等,因此金沙江的长度要超出岷江在当时应当是一种常识。第二,徐霞客并不是最早提出金沙江为长江源头的,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付梓成书的章潢《图书编》的“江源总论”中就已经有着这样的认知。

自明末金沙江源说产生之后,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甚至乾隆对此表示认可。但在明清时期,反对这样认知的依然不少,如全祖望的《江源辨》就连篇累牍的对其进行了批驳;胡渭《禹贡锥指》在介绍了徐霞客的观点之后,也对其这一认知进行了反驳。因此,在文本文献中,虽然金沙江源说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但并未取代“岷山”说。

二、中国古代地图中的江源

 中国古代没有留存下来以“江源”为主题的地图,但在现存地方众多“全国总图”中都标绘有江源。宋代《禹迹图》(《禹跡图》)中,在成都西北标绘了“岷山”,在“岷山”西北标绘了“大江源”,也即大致将“岷山”作为江源。图中还绘出了一条发源于大渡河以西流行云南以北最终注入“大江”的“若水”,其河道长度要长于发源于“大江源”的河道。《华夷图》中虽然没有标注“江源”和“岷山”,但在位于成都、永康西北,威州以西处的长江一支河道的尽头上标注了“长江”,这应当代表地图绘制者认为长江的这一支应当就是“江源”所在。不过,该图同样还绘出了一条发源于恭州以西,流经云南以北最终注入“大江”的河道,其长度要远远长于标注有“大江”的河道。与《华夷图》存在源流关系的《历代地理指掌图》“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也是如此。《佛祖统纪》中的“东震旦地理图”,虽然没有标注“江源”,但图中长江被绘制的发源于“岷山”之下,且没有绘制更往西的其他的河道。《六经图》“禹贡随山浚川图”在“岷山”下标绘了“江源”,且没有绘制更往西的其他的河道。这幅地图在一些清代的著作中依然被引用。明代《杨子器跋舆地图》中虽然没有绘制“岷山”,但在威州东北标绘了“大江源”,此外还在黎州安抚司以北标绘了“大渡河源”,在“星宿海”右侧标绘了“澜沧江源”,由于图中从这些“源头”发源的水流最终都流入了长江,因此,从图中的这种标绘方式来看,其所呈现的依然是传统的江源“岷山”说。

现存下来的明代中后期的“全国总图”基本是以《广舆图叙》“大明一统图”、《大明一统志》“大明一统之图”和《广舆图》“舆地总图”为底图绘制的。其中《广舆图叙》“大明一统图”谱系的“三大干龙”子类的地图,在“岷山”标绘了“江源”;在“二十八宿”子类的地图中,虽然没有标绘“岷山”,但将“江源”标绘在了成都西北不远处;“舆地总图”子类的地图中,则将“江源”标绘在了成都以北和岷州以东。《大明一统志》“大明一统之图”谱系的地图,虽然没有明确标注“江源”,但图中长江发源于四川境内的一座山峰之下,显然其呈现的也是长江发源于岷山的观点。《广舆图》“舆地总图”谱系中的地图,虽然没有标注“岷山”,但谱系中的一些地图将“江源”标注在了成都西北,尤其是受到《广舆图》万历刻本影响的地图,由此显示这些地图所认知的“江源”,应当源自“岷山”。

在清代中晚期流传甚广的《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谱系也是如此,将“大江源”标绘在了“岷山”之下,虽然其还绘制出了发源于西藏的众多长江的支流,且在“乌斯藏”右上角“礼塘”标注“阿六江下流入金沙江”。甚至在清末民国时期出版的杨守敬的《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中也持这一观点。

在中国传统舆图中基本呈现的就是“岷山导江”说,也即将“江源”定在了岷山或者岷山附近,几乎没有对江源的其他认知,且徐霞客的观点在明代后期的地图上也基本没有得到展现。其中一些地图明确描绘了河道更为源远流长的金沙江。

无论从传世的舆图还是文献来看,确实中国古人很早就知道在长江上游的诸多河道中,就长度而言,金沙江的河道要远远长于岷江的,但就目前所见,大致到了明代才有人对江源“岷山”说提出疑义,且徐霞客并不是最早者。虽然这一认知,在明清时期有着一定的支持者,但并没有动摇传统的长江源自岷山的观点。由此也就产生了一个现代人难以理解的问题,即中国古人很早就知道在金沙江的河道要远远长于岷江,甚至那些支持传统的长江源自岷山的人也是如此,但为什么如此众多学者还坚持长江源自岷江呢?

今天确定“江源”时虽然使用的是现代的一些测量数据,但实际上基于这些数据的标准依然是主观的,而不是纯粹客观,且由此对于“江源”的确定依然存在争议。《图书编》卷五十八“江源总论”开篇即交待了其用以确定各类河源的标准,即“远”和“大”,两者中又以“远”为主,这也是本文将金沙江确定为“江源”的依据。从徐霞客《溯江源考》来看,其所持的标准也是“远”。

持长江发源“岷山”的学者的依据虽然不太一致,但大部分学者主要是坚持《禹贡》文本的经典地位,而不以河流的长度、远近作为标准。以《禹迹图》《华夷图》以及《杨子器跋舆地图》为代表的一些地图也是如此。虽然在这些地图中,显然发源于岷山的岷江长度并不是最长的,但在图中依然被标绘了 “江源”。全祖望实际上也持这一观点,只是对 “源”有着不同的认知,即长江确实源自岷山之外,但自岷山之后进入到 “华夏”“九州”的范围,才需要关注,而其在 “华夏”之外的源头则难以确定,且不需要关注胡渭的辩驳虽然以徐霞客和钱谦益论述中的内在矛盾为主,但在结论中强调的是“且岷山导江,经有明文,其可以丽水为正源乎”,依然强调《禹贡》的记载正当性。

总体而言,“江源”并不是一个针对事实的问题,而是一个主观认知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古代如此,今天也是如此。因此,从古至今,对于“江源”的认知,并不像以往研究者认为的是一个从错误走向正确的过程,而是一个标准变化的过程。

 

文章摘自《云南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原文约10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