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九洲,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按状态来分,环境史所关注之环境有变态与常态两种类型。已有的环境史研究大都围绕环境变迁、灾荒发生、瘟疫流行等变态环境展开。这与文献多寡、史家偏好、思维惯性等有关。其实常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样很重要,值得深入发掘。有必要引入准静态视角来审视环境问题,同时借鉴更具静态色彩的学科研究理路,积极介入若干独特领域的研究。学界应加大对常态环境的研究力度,既可拓宽环境史研究的疆域,又有助于全面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常态环境与变态环境
常态环境是指在较长时间内稳定存在的环境状况,虽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不易为人所察觉。人类长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变态环境是指突然发生剧烈的变化、持续时间却很短的环境状况,虽然时间不长,但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极为惊人。在此类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都会遭受剧烈冲击并发生诸多变化。没有绝对静止的环境状态,所谓的常态是就相对意义而言,其实也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常态环境与变态环境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发生和缓的、渐进式的量变,而后者则主要发生猛烈的、短促的质变。量变通过较长时间来形塑某一区域社会的整体风貌,而质变则会迅速瓦解原有的社会格局并改绘该区域的社会风貌。在前工业时代,绝大部分的变态环境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人类导致的环境巨变,则往往是工业社会造成的。历史学者一再强调传统社会人类对自然干预力量之强大。
在环境史研究中,我们需要避免过度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本身是流动不居的,有史以来的自然环境巨变往往是由自身变化引发的。如太阳辐射的周期性变化、地震、火山爆发、磁场反转、洋流与大气环流异动等自然现象,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传统时代,人们无力应对;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依然束手无策。无论是探究变态环境还是常态环境,我们都应重视自然环境自身的演变逻辑,不必将一切变化过程都打上人的印记。没有人,自然照样有沧桑巨变。变态是暂时的,常态则是长久持续的,我们朝夕相伴的是常态环境而非变态环境。变态环境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留下浓重的印记,但常态环境更能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对社会的影响也往往更为深远。即使是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以后,过往的环境特质依旧会深刻地影响我们。族群会因所处环境不同而呈现浓重的地域特色。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环境会显著地影响人的身体和性格。同样地,中国古人也有类似论述。就个人而言,长期置身于其中或居住过的环境会深刻地影响我们,语言、思想、价值取向、饮食习惯也往往会为其所塑造,而之后无论所处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都难以撼动我们形成的文化习性。
就全人类而言,虽然我们所居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但远古祖先所生活过的环境状态在历经数百万年以后依然在影响着我们。常态环境与变态环境两者兼顾,方能更好地彰显环境史的独特魅力。
二、常态环境史研究的滞后性
常态与变态之环境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自然也都是环境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不过就目前的情形来看,绝大多数的研究成果是关注剧烈的环境变动之下人类社会的反响与应对,或者是关注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急剧的环境变动。常态环境下的人与自然间的故事,历来关注者甚少。诸多学者对环境史的环境问题作出预判时都突出了“变”字,在有意无意间,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变态环境上。
学界之所以忽视常态环境,原因有三。其一,从资料选取与操作难度来看,研究变态环境较常态环境为易。变态环境之变化显著,因而更有戏剧性,容易为普通人所感知并留下较详细的记录,历史学家可以较为便捷地捕捉相关信息并加以梳理。研究常态环境,因其变化并不明显,故而缺少戏剧性,资料留存反倒较少,从而成为历史学家研究的难题。不论是传统史学,还是环境史学,都面临同样的资料瓶颈,越是特异的人物、事件与现象,人们越是会留下大量的记载,越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人们越容易选择性失明。正因为如此,一部人类历史,乱世所留下的记载远多于治世,而且记载丰度与两者的实际时长严重不成比例。史料限制是史家关注变化的重要原因,研究晚近历史如此,研究古代历史更是如此。
其二,与史料问题相对应,社会大众与史家对日常的历史事件不敏感,对非同寻常的剧烈变动更感兴趣。这也是变态环境问题相关研究远比常态环境问题更丰硕的重要原因。超乎日常生活之外的战争、灾难、改朝换代、政治斗争等,显然更受大众的青睐,而反映日常生活的历史问题并不能激发大众的兴趣。需求决定供给,史家之论著不能完全与社会的需求脱节,自然也会在著史时向大众兴趣靠拢。我们在翻检传统史籍时会发现,每一时代之史书,都不可避免地打上该时代社会风潮之印记。作为社会大众之一的史家,自身的兴趣也往往与大众趋同。
其三,其他史学分支与环境史的交错与融合,也使得环境史学者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变态环境,而影响极大的则是历史地理学、灾荒史与疾病医疗史。这些史学分支都有独立的发展历程,只是后起的环境史试图将它们整合到自己的旗帜下,以构建更宽阔的学术疆域。这一整合既壮大了环境史研究的队伍,又为相关研究打开了全新的局面。早在环境史理念兴起之前,相关学科对变态环境之研究就已经较为深入了。历史地理学者非常重视人地关系,当历史地理学者切入环境史研究时,自然会格外关注环境变迁问题。近年来历史地理学者继续经营人地关系理念,关注人与自然互动所导致的环境变迁问题,在历史地理与环境史的交错地带辛勤耕耘,推出了一大批环境史论著,极大地促进了环境史研究的发展。但是在原有的学术理念与思维惯性影响之下,他们的注意点过多地集中在环境的变迁与环境的破坏上,对人为因素的关注相对较为薄弱。灾荒史的研究对象本身就是变态环境问题,因环境发生剧烈变动才会导致重要的自然灾害,重创生产秩序,并严重威胁民众的正常生活。因其影响巨大,故而古人极为重视,正史中但凡立志多有《五行志》,详细记录历代的灾异事件。灾荒为我们打开了研究的另一扇窗,因其来势汹汹,人与自然激烈交锋,彼此因应与相互制约关系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近距离地窥探人与自然彼此因应的过程。当环境史学者将灾荒史纳入旗下并梳理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时,势不能亦步亦趋,还需很好地区分“灾”与“非灾”两种情形。环境史对疾病医疗问题的关注同样使得变态环境问题更加光彩夺目。与灾荒不同,疾病既有与变态环境相关的流行病或称之为瘟疫,也有与常态环境相关的非流行病。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在已有的环境史研究成果之中,都对变态环境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常态环境问题则遭到了冷落。变态环境与常态环境是环境史中有关环境问题的一体两翼,目前的情形是厚此而薄彼。未来倘能实现平衡,更广阔的学术疆域就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三、常态环境问题研究的理念与取向
学界多重视变态环境而忽视常态环境,是因为变态环境问题在资料、操作及学术积淀等方面都有着先天的优势。如果要推动常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势必要采取全新的视角与方法。
有学者指出,为了更好地探究环境状态的问题,有必要在环境史研究过程中引入“准静态”的视角。这是一个“动中有静,静中又有动”的相对的概念,并不是不承认变化,只是认为变化缓慢且幅度很小,呈现近似停滞的状态。古人所谓的“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颇能反映准静态的真谛。在准静态视野下,我们可以深入探究常态环境下各种生态因素的状况,思考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进而审视人们如何调适自己的生计方式并形成特定的环境意识来适应特定的生态状况。
常态环境理念与准静态视角主要适用于四种状况:一,长时间变化不明显的环境问题;二,某一时代的环境史;三,某些特定区域的环境史;四,环境思想史。在“准静态”理念的指引下,环境史将实现“动静兼备”,过分关注变态环境的倾向将得以矫正,环境史的特色也将得到极大的彰显。探究常态环境问题,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学术积淀不足的短板,这就需要环境史学者具备更强烈的跨学科研究的觉悟。对静态有较多关照的民俗学、人类学、考古学的相关理念、方法,都值得我们借鉴。而这些学科与环境史交错的地带,更是我们探究常态环境问题时需用心开拓的疆域。对常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不够,是当今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学界过多关注变态环境,既与文献丰寡有关,又与史家偏好有关,更与相关学科的惯性思维有关。要推进常态环境问题研究,就必须引入准静态视角,采用跨学科方法,对若干特定领域进行深入探究。开展常态环境问题研究,将极大地丰富环境史的内涵,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审视人与自然之关系。
文章摘自《中南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原文约2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