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丽春,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绘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时间和空间的文化产物,既受时代变迁的影响,又受地域环境的制约。明代江南地区的画坛,绘画中心位移受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突出,位移轨迹和范围主要集中于杭州、苏州、南京、扬州、徽州等区域。受此影响,明代江南地区画风的发展流变也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并对清代及近代画坛产生影响。从时间和空间的共同关注下探究明代江南地区绘画中心位移与画风流变,把握绘画中心的空间位移轨迹与位移动因,梳理画风的发展脉络,有利于拓宽中国绘画史研究视角,进一步深化中国绘画史的研究。
一、明代江南地区绘画中心位移
魏晋时期,文化中心随着晋室南渡而从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反映到绘画上,汉魏以来北方的佛教故事画在江南地区渐渐发展起来,顾恺之、陆探微等画家的成就为江南画坛树立了不朽丰碑。隋唐统一后,中国文化中心重回北方,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阎立本等聚集都城长安,创下绘画历史的辉煌。中唐、五代时期中原战乱,长安文人墨客纷纷南下,聚集江南,使江南地区绘画再次获得兴盛。北宋时绘画中心又一次随政治中心的转移重回北方。到了南宋时期的“靖康之变”,文化中心随政治中心第三次南迁到江南地区。从此,绘画中心在南方一直持续四五百年之久。尤其是明代,绘画中心基本锁定在江南地区范围内,并由杭州、苏州、南京等位置移变,其间的画风流变为明清两代及近代江南地区绘画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明前期和中期,绘画中心相继集中在杭州和苏州两个城市。明中后期开始,绘画中心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江西、安徽以及福建等地区。整个明代时期,江南地区的绘画中心位移轨迹呈现一种“集中—分散”的时空分布特点,明末清初基本处于该位移轨迹中的“分散”阶段,直到清代中后期,绘画中心又出现相对“分散—集中”状态。
明代江南地区画坛呈现繁荣景象,各地域画派竞相发展,一系列相对分散和独立的地域画派散布在江南地区大部分城市,形成多个以城市为个体的地域画派,如浙派、吴门画派、松江画派、新安画派、姑孰画派等。明初,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派,是明代绘画史上第一个以地域命名的画派,永乐年间都城北迁,杭州失去绘画中心地位,浙派画风慢慢式微,画家相继流寓南京等地。明中期开始,吴地的画家沈周、文征明等人承袭元代画家笔墨,开创了吴门画派。吴门画派兴起,众多画家聚集在苏州地区。苏州经济迅速趋于鼎盛,绘画也骤然成风,取得画坛的主体地位,成为明中期的全国绘画中心。晚明时期的松江地区出现了以董其昌为代表的苏松派、云间派等流派,与苏州地区的吴门画派渊源颇深,延续了百余年。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在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依然保持昔日繁华,不失江南地区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在南京本地独树一帜,别开生面。与此同时,皖南地区绘画在明清之际发展迅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着新安画派、姑孰画派、宣城画派等具有影响力的地域流派,使该地区成为江南地区新兴的绘画中心。
绘画中心位移是在全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对分离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般情况下,全国的经济与文化中心依附于政治中心,受皇家集权政治的决定和把控。而明代时期,江南地区商业繁荣,绘画人才随之涌入,绘画中心已经不完全依附于皇家都城所在地,经济因素成为影响绘画中心位移的主要因素。商业的繁荣推动了江南地区地域画派的大量生成,画派众多,画风各异,遍及江南地区,成为该时期南方绘画中心所在地。
二、明代江南地区画风流变
唐宋元时期,中国绘画以院体画风为主流,南宋赵伯驹、赵伯骕和元代马远、夏圭等画家,在秉承北宋画风成就的基础上以南宋院体画为主体的画风,并加以创新。而元代文人画风在此期间受到冷落和挤压,呈现隐性状态主流的院体画逐渐衰落。中国绘画发展到明代时期,文人画新风是主流画风,统领南北画坛并趋于繁盛。此时的画家具有较为一致的审美意趣和艺术追求,大多数推崇元代画风,尤其崇尚和承袭“元四家”绘画笔墨,具有较为统一的审美价值观念。
浙派作为杭州画坛的主流画风,沿袭南宋院体画风,在此基础上吸收当地民间画风元素,注重笔墨造型,讲求刚劲大气而又秀润清朗,为职业画家传统画风注入新的活力,受到明初统治者的认可和推崇。在明代“院体”画风的影响下,浙派画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一直延续到明代中期后,由盛行逐渐转向衰退。永乐年间,随着都城迁都北京,浙派画风在南京丧失绘画中心地位,其画风慢慢销声匿迹。而苏州地区延续元代文人画风,虽然明前期处于受冷落的非主流地位,但该地区绘画传统的丰厚文化底蕴为明中期吴门画派的发展与繁盛孕育了条件。吴门画派代表的元代文人画风经过百余年沉寂后重新复兴,在宋元文人画传统画风中融入他法,开创明代文人画新风,一改皇家审美统辖画坛的局面,以元代独特的欣赏趣味和画风取得民间市场、江南士大夫审美风尚等非官方的承认,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一股强劲的文人画画风纵横于大江南北,占据画坛主流。
随着晚明松江地区董其昌“南北宗”论的提出,元代文人画风的面目笼罩了整个江南画坛。这些地域画派的出现,使元代文人画在晚明时期的江南一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兴盛。明代初期活跃在江南地区的“浙派”民间画家在吸收传统绘画基础上,在创作实践中融会贯通,创新变化,形成独特的地域派别,成为江南地区最有影响的画风。
明中后期江南地区商业繁荣,城镇和市民阶层兴起,各种人文艺术发展强盛。江南地区庞大的文人画群体对社会影响很大,他们的审美情趣直接影响市民阶层的审美取向,呈现商业化、世俗化等特色,此时期绘画题材大多来源于生活,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两大基本内容,生活美和自然美构成该地区的绘画基础,画家们不乏革新,游历于大山之间,发挥着师法自然、外师造化的风格特点。可以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与资本主义的萌芽,明代中后期的文化艺术具有很大程度的商业化特点,当时的商业精神已逐步潜浸在文化艺术领域,主要表现在商业活动与艺术文化的普遍联系以及士人与平民百姓的审美趣味的趋同。
万历时期社会政治与思想文化发生重大转变,中国绘画也发生重大的转折和变化,形成一股倡导绘画展现自我、抒发性灵的审美思潮,出现一大批追求人性解放、个性鲜明的画家,尤其是以江南为核心的南方地区,大范围的地域画派纷纷涌出,松江派、苏松派、云间派、虞山派、娄东派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地域画派画家陆续出现,阳明心学以及阳明后学思潮的兴起与推行,促使社会出现求新求异的文化氛围。绘画领域的画家在此影响下,思想意识得到进一步觉醒,审美观念发生重大变异,绘画上更加注重独抒性情,形成一股以绘画来倡导和展现自我、表现人格自由与平等、反对传统审美规范的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潮。前代以古为上的审美观念开始转变成一股革新的潮流,特别是江南地区,派系纷呈、风格各异。该地区的创新型画派,在吸取前人绘画技巧的同时,大胆创新、变革,呈现一种自娱自适、抒写性情、倡导独立、张扬个性、以主观意志为主导的审美观念。这一时期,以董其昌、陈洪绶、徐渭等为代表的重要画家,在思想上推崇李贽、袁宏道等明末士人所标榜的个性解放思潮。其文人画风及绘画思想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推动下,追求主体个性化,对代表王权的传统伦理观念予以革命和挑战。另外,与之并行的画风是明清易代所引发的以弘仁、髡残,新安诸家如程邃、程正揆、查士标以及“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明代遗民画家表达悲愤、追求个性解放的“野逸派”粗笔水墨画风,以其个性的绘画思想和创新的笔墨技法开创了江南绘画的繁荣景象。
西洋写实性画风,作为一种外来的、崭新的面貌成为明代时期中国画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明中后期进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画坛的发展与演变。西洋画家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基础上,运用西方明暗凹凸、比例和焦点透视等西洋画技法进行创作,笔致精巧工细、形象逼真是西洋画风的典型特征,造型上强调立体和空间的表现力,重视透视,注重色彩,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西洋绘画这种写实画风格唤起中国画家对西洋画风的兴趣和赞赏。发展到明末清初,追求个性、尚奇求变的时期,中国画家积极吸纳西洋的画风与技法,促进了中国画坛的多样化发展。
文章摘自《南都学坛》2020年第6期,原文约1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