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前期华北平原蚕桑丝织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作者:王昊,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一、唐前期华北平原蚕桑丝织业的发展
唐前期华北平原蚕桑丝织业不仅分布广泛,属于本区的41州均出产丝织品,而且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来看,都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华北平原是唐前期蚕桑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
二、蚕桑丝织业发展的环境因素
蚕桑丝织业的生产过程包括种桑、养蚕、繅丝、织造、染色等一系列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某些环节必须满足一定的自然条件才能顺利进行。桑树是喜温植物,其生长发育依赖于一定的温度条件,适宜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养蚕同样需要温暖的气候条件,与桑树不同的是不宜湿度过大,尤忌湿雨过多。有学者依据竺可桢勾勒的魏晋至南宋气温变化曲线进行分析比对,发现黄河流域的蚕业盛衰基本上和此曲线相一致,温度高时蚕业兴盛,温度低时蚕业衰落,反映的正是气候对栽桑养蚕的影响。综合分析桑树和蚕生长所需的气候条件,亚热带北部及亚温带交界地区比北部温带地区温暖,又不像亚热带南部髙温湿雨多,最适宜发展蚕桑生产。与种桑、养蚕对气候条件要求较高不同,以手工为主的繅丝、练漂、染色诸环节主要对燃料和水资源有一定需求,进一步看,则是依赖于良好的植被与水环境条件。史料中缺乏织绢一匹需要消耗多少燃料与水资源的记载,难以进行量化计算。不过从整个华北平原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来考虑,丝织品生产所需要的燃料和水资源数量应该是相当可观的,燃料和水资源的消耗又是以植被和水环境为基础的,因而蚕桑丝织业的发展也要依赖于良好的自然植被和水环境条件。上文分析了蚕桑丝织业生产所需的环境因素,那么唐前期华北平原的生态环境状况能否满足需要?下面从气候、植被与水环境三个方面对当时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考察。根据竺可桢的研究,唐前期处于温暖期,年平均气温比现代高出约1.5℃。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对竺可桢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修正,对某些时期的气候冷暖状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就唐前期气候温暖这一点,基本是没有争议的。气候冷暖变化与区域干湿变化也存在较为明确的对应关系:冷的时期,华北地区偏干,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偏湿;暖的时期,华北地区湿润,华东地区,特别是长江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偏干。由此可以推断,唐前期华北平原气候相对比较湿润。唐前期华北平原的植被资源仍较丰富,植被破坏还远未达到后代的严重程度,这为丝织业生产所需的燃料和草木灰提供了基础。整体来看,当时该地区水环境总体良好,水资源仍较丰富,满足了丝织业生产的水资源需求。
三、余论
唐前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华北平原成为最适宜种桑养蚕的地区,而当时植被与水资源仍较丰富又为该地区的丝织业生产提供了燃料与水源基础。正是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华北平原成为唐前期蚕桑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唐前期华北平原蚕桑丝织业的发展得益于彼时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反过来,其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生态效应。种植桑树具有涵养水源与保持水土的作用,对该地区的水环境产生良好的生态效应;养蚕产生的蚕矢用作肥料则在改良土壤、保持地力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文章摘自《唐史论丛》2021年第1期,原文约25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