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唐宋诗歌海洋灾害书写论析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1年第3期 发布日期: 2022-01-03 浏览次数:

唐宋诗歌海洋灾害书写论析

作者:李朝军,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摘要:发轫于唐诗的海洋灾害书写,至两宋已由片段而全篇、由意象而叙事,蔚为大观。特别是两宋不少诗篇以灾害事件为中心,反映了宋帝国东部沿海南北各地遭受飓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历史图景,形成忧悯受灾疾苦、歌咏御灾业绩、反省人类过失等系列应灾主题,表现了华夏先民历经苦难、依海而生的峥嵘历程和斗争精神,展示了当时士人应对海洋灾害的精神成长过程,实现了对海洋灾害这一民族心腹大患的生命体察和人性关怀,标志着这一题材的写作日趋成熟。许多诗作以对飓风、波涛、水族、海堤以及人海抗争的形象刻画,开拓了中国诗歌新的意象天地和艺术境界。这类诗作突出反映了人海冲突的一面,是当时诗坛对海洋题材创作的重要补进。

一、片段书写与专题吟咏

海洋灾害明显进入诗界视野,是从初盛唐沈佺期、宋之问以及张说等人贬谪岭南遭遇飓风才开始的,及至中唐韩愈、柳宗元,南迁士人们仍在诗里反复诉说飓风的可畏和险恶。中晚唐诗人还不时将对飓风的忧惧写给去往新罗、日本的中外使节和友人,设想他们航海去往异国途中可能遭遇的惊涛骇浪,表达他们对航海旅客的牵挂和友情。以上几方面的创作情况都有多个作家多首诗作参与,可以说代表了唐诗海洋灾害书写的主流。但是唐诗却在寥寥几首看似非主流的作品里出现了专门关注海洋灾害的创作。

首先,盛唐李白的《哭晁卿衡》是哀悼日本友人归国途中不幸遭遇沉船溺亡的作品。其次,中唐刘禹锡《踏潮歌》十分生动地描述了元和十年(815年)发生在广州出海口的一次沓潮涨落的全过程。随后,晚唐大将高骈在进兵经略安南之际作《南海神祠》,向海神表达其率领大军战胜海上风浪、安然渡海的祈愿。最后,颇值得关注的是五代时期吴越王钱镠的《筑塘》,诗作反映他带领钱塘军民奋力修筑捍海大堤的壮阔历史场面,体现了当时人海争地冲突的尖锐性和斗争的艰巨性。至此可以说,海洋灾情及其救治真正成为诗歌的表现主题和主要内容,标志着海洋灾害诗歌题材的初步确立。

二、大灾难纪事和日常生活视角

和唐代相似,宋代诗坛较早关注海洋灾害也是由士人征行岭南引动的。不过,与唐人对飓风普遍忧惧的态度不同,宋人意象性和片段式的飓风书写很少将其视为现实的灾害威胁。两宋诗坛大大拓展了海洋灾害题材的写作,广泛深入地反映了多种多样的海洋灾害及其救治情况。

宋诗更多地以律诗、绝句的形式多角度展现海洋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损害和困扰。至于沿海地区日常家居受到的困扰在宋诗里更不鲜见。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还有部分宋诗虽然很少直接写灾难场面,但侧重写飓风肆虐时的巨大声势及其带来的凶险环境,留下了珍贵的临灾体验记录。

三、应灾主题和救灾精神

面对各类海洋灾害带来的挑战、威胁和灾难,唐宋诗坛不免一时充满恐惧、忧虑和无奈的情绪。但是,随着由唐入宋,士人们愈来愈多在诗里直面海洋灾害,形成一系列应对和适应海样灾害的主题吟咏,凝聚着可贵的捍海救灾精神。首先,随着大灾大难的书写,不少诗作流露激切而痛楚的忧民情怀。其次,唐宋诗坛在反映灾情民苦的同时,难能可贵地出现了部分聚焦当时社会救灾、治灾作为的诗作,发时代强音,堪称此类诗歌创作的亮点。第三,面对海洋灾害强大的自然力,御灾捍患的英雄、君臣和有关神祇自然就成为时代和诗坛呼唤、歌颂的对象。第四,随着治灾行动的推进,宋代士人在飓风(黑风)、瘴雾(海雾)、海浪等海洋灾患面前内心逐渐强大起来,与唐人多忧惧明显不同。第五,诗坛在关注灾害救治和士人临灾精神修为的同时,也注意到沿海市井呈现出来的安宁景象。第六,在几次大海灾(风暴潮)的咏写里,部分宋诗对于致灾缘由和惨痛教训表现了异乎寻常的反思。此外,唐宋诗坛还歌咏了在海洋灾害背景下凸显的中外友谊。

四、艺术特色、诗史意义及文化价值

就艺术表现而言,唐宋诗坛涉及这一题材的作家、作品较多,题材、体裁各异,难以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不过,部分作品也突出展现了与海洋灾害密切关联的写作特色。首先,古体大篇如刘禹锡《踏潮歌》、刘弇《元丰辛酉七月九夜大风四十韵》、左纬《大观戊子秋七月大雨,洪水薄城,几至奔决》等,均以浓重的笔墨刻画灾难发生时的自然情状和惨烈场面。其中登峰造极的允推南宋员兴宗的《永嘉水》。其次,成于众手的此类创作艺术,大多各得其宜,别具匠心。总体而言,古体与律绝特色鲜明,隐然而成两大营垒,长篇、短制对列。前者多叙事详明,描写生动,感情激越,后者则精心刻画局部场景,角度新颖,情思隽永;两者均不乏印象深刻、令人回味的佳作。

综上所述,发轫于唐诗的海洋灾害书写,至两宋已由片段而全篇、由意象而叙事,蔚为大观。在这一题材的写作中,唐宋诗歌形成忧悯受灾疾苦、歌咏御灾业绩、展现坚毅人格、传递中外友谊、理性反省人类过失等积极的思想主题,彰显了华夏先民在捍海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美德情操。

 

文章摘自《广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原文约1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