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宋代大象的自然与社会生态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1年第3期 发布日期: 2022-01-03 浏览次数:

宋代大象的自然与社会生态

作者:程民生,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大象作为野生动物或驯畜,具有生态环境区域的标志性和外交、礼仪的象征性。中原地区的野生大象,在宋初挣扎一番后绝迹。此后主要分布于东南地区、西南地区的北回归线南北一带,以闽粤沿南海地区最为密集。宋代立法保护野象,并禁止民间象牙贸易。自南宋以来发生急剧变化,越来越多的居民为生存大力捕杀野象,地方官也鼓励捕杀,到南宋末大象在东南地区几乎绝迹。宋代是此前最重视利用驯象的时期,最早设置了朝廷养象所,象仪列为大驾卤簿的最前列。驯象在宋代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外交和朝仪作用,更是粉饰太平的道具,丰富了官民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一、宋代野生象群生态

历史时期野象分布呈南移趋势,到了宋代速度加快,主要在南方地区。兹按现代省区为准分述这一布局。

宋初的河南、湖北、湖南这一中南地区,野生大象一度十分活跃:一是活动时间密集,地域广阔;二是处于流动状态;三是个体分散状态;四是推测宋代建国初年,湖北、河南交界一带突发灾难事件,致使一向群居的野象原来的家园不能适应需要或遭到破坏,不得不分散四处寻找食物和栖息地。

与上述地区不同,宋代野象在两广地区有着良好的生存环境。广东的野象,主要分布在潮州(今广东潮州)、循州(今广东龙川西)、新州(今广东新兴)、恩州(今广东阳江)、惠州(今广东惠州)、广州(今广东广州)、韶州(今广东韶关),广西路雷州(今广东湛江)和化州(今广东石龙)等地,比较广泛。

广西的自然环境比广东更荒凉,野象有生存环境。福建的野象主要在其南部的漳州。宋代云南地区仍然有象。

宋太宗初期的乐史记载,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结合部的南州,即后来的夔州路南平军(今重庆市綦江区南)土产象牙;南邻溱州土产象牙且入贡。可知这一带有野象。

二、宋代的驯象

亚洲象有灵性,易驯服,常被人用作役畜,参与人类各种活动,为人类社会作出直接的贡献。这一角色的变换在宋代有着突出表现,由于宋朝境内以及大理国的民间有关资料稀缺,这里主要研究朝廷的驯象。

大象体格庞大威猛,皮厚刀枪不入,历史上很早就被用于军事。

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的中南半岛,是盛产亚洲象的地区,宋朝在与这些国家的外交活动中,大象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宋朝也曾应请求向契丹赠送过大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与“祥”谐音,是吉祥的象征。太平有象是中国传统吉祥形象,即象驮宝瓶,寓意天下太平、五谷丰登。高大雄壮、稳重如山的象,早在汉朝就成为朝廷重大典礼中的仪仗,宋朝也是“每遇大礼,须用此”。在大驾卤簿中,驯象位居最前导。

人类早有训练动物表演的马戏,所谓驯象,主要就是依照人的意志表演。与唐代驯象用途多暴力倾向不同,宋代相当平和,是其一贯的内敛气质的体现。在都城,皇家驯象成为一项娱乐。

三、驯象的管理

宋代驯象由朝廷驯养管理,专设养象所,也称象所,这是见于史籍的最早专业养象驯象机构。养象所位于京师外城南熏门外的皇家园林玉津园东北。南宋效仿北宋,在杭州设置象院,位于南宋初新开的临安南门荐桥门即崇新门外,位置与开封南门外相同。驯象的具体管理人员,来自产象、贡象的外国。另外,宋初的两浙路即吴越国有驯象。

结语

宋代是我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格局发生巨变的时期。人象生存环境的冲突达到白热化,野象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遂使宋代成为历史上野生大象分布发生巨变的决定性时期。宋代发生的这一现象,是生态史上的重大事件,奠定了此后至今野象局限在西南一隅的生态残局。大象作为野生动物或驯畜,具有生态环境区域的标志性和外交、礼仪的象征性,也即除了对环境的敏感显示着气候、植被的变迁外,对军事、外交、朝仪、医药、商业、手工业、娱乐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文章摘自《中原文化研究》2021年第3期,原文约15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