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西夏文献中“二十四孝”故事文本生成考略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1年第3期 发布日期: 2022-01-03 浏览次数:

西夏文献中“二十四孝”故事文本生成考略

作者:郭明明,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

摘要:孝道观念在西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西夏文献中记载的大量孝子故事,多与中原地区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相符合。12—13世纪,是“二十四孝”故事形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西夏在吸取唐五代民间孝子故事和宋金时期流传于中国北方“二十四孝”故事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与改造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二十四孝”故事文本。这为我们认识12世纪前后“二十四孝”故事的流传、发展,以及儒家"孝道"观念和中原地区的风俗文化对于西夏的影响,提供了一个真实生动的例证。

西夏孝子故事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形成、传播、演变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以及儒家的“孝道”观念在西夏与中央王朝(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中,对西夏社会生活和风俗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一、西夏文献中“二十四孝”故事的文本形态

西夏文献所载孝子故事多见于《圣立义海》一书,聂鸿音、黄振华先生曾考证出了其中鲁义姑、闵损、陆绩、蔡顺、江革、老莱子、韩伯瑜、原谷、大舜、董永、王祥、姜诗、孟宗、刘殷、颜含、甄恬、文让、宋承等24人。笔者在此基础上,又补考出王裒、刘明达、賧子、杨香、王武子妻、鲍山、慈乌7位孝子故事的史源,据此共得出了《圣立义海》中31位孝子故事的全部面貌。

细考这些西夏文献中所记孝子故事的文本形态,笔者认为可将其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可称之为“翻译型”孝子故事,以西夏本《类林》《新集慈孝传》《德行集》《经史杂抄》《列女故事》等为代表。另一类为“再造型”孝子故事,以《圣立义海》为代表。

二、西夏文献中“二十四孝”故事的文本渊源

西夏时期,“二十四孝”故事处于宋辽金成型期和元代定型期之间,且西夏社会提倡孝道,儒家的孝文化在西夏发展昌盛,这一点在西夏文献,尤其是《圣立义海》一书中多有体现。笔者特意选取了学界公认代表唐五代时期“二十四孝”故事的敦煌遗书《孝子传》《二十四孝押座文》,代表宋辽金时期“二十四孝”故事的墓葬中之孝子图像,以及代表元代“二十四孝”故事的《二十四孝诗选》《日记故事》和高丽《孝行录》,通过列表比较分析的方法,以探究流传于西夏境内的“二十四孝”故事与前后各系统“二十四孝”故事之间的渊源关系。我们可以基本断定,《圣立义海》中孝子故事文本的生成,乃是西夏人将其所能接触到的反映于敦煌遗书中之唐五代民间孝子故事、宋金时期已经基本成型的“二十四孝”故事以及某部古《孝子传》所记六朝孝子故事融汇杂糅后,产生的一种新叙事。在这些“新”故事之中,我们已经很难准确地指出某一故事一定是从某一系统摘抄而来的,它们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而西夏“二十四孝”故事文本在内容及渊源上所呈现出的这种多元性,一定程度上可视作当时西夏与中原民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

三、西夏文献中“二十四孝”故事的文本价值

西夏文献中“二十四孝”故事文本的形成,在“二十四孝”故事传播、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历史意义。十一至十三世纪,墓葬中的“二十四孝”图层出不穷,但迄今为止我们仍未发现“二十四孝”故事的纸质文本,这就导致学界在探讨辽宋金时期墓葬中的“二十四孝”图像之时,往往缺乏文献的对照和依据。而《圣立义海》中“二十四孝”故事的出现,恰好可以弥补“二十四孝”发展史上的这一缺环。同时通过对其形成轨迹的考察,若能将《圣立义海》中的“二十四孝”故事和宋金墓葬中的“二十四孝”图以及高丽《孝行录》的记载相结合,就可以大致复原出一个完整的十一至十三世纪“二十四孝”文本。

此外,“二十四孝”虽为中原汉文化之原生产物,但这一“文化意象”却不仅仅为汉族、中原乃至华夏所独有,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与汉文化产生联系的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周边诸国,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其影响,有的还出现了自己的“二十四孝”版本。西夏文献中所记载的“二十四孝”故事就是“二十四孝”产生之后较早被翻译成民族文字,完整传播到中原以外地区的一个文本。其形成即受到了中原因素深刻的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党项本民族鲜明的特色。

 

文章摘自《西夏学》2021年第2期,原文约2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