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论《周礼》中的乡治思路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1年第3期 发布日期: 2022-01-03 浏览次数:

论《周礼》中的乡治思路

作者:宋化玉,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在《周礼》对国家治理的规划中,存在两种并行的思路。其一是从国家层面展开的管理民众,其二是乡间组织的礼治。这两种思路通过乡师与乡大夫在职责上的区分体现出来。《周礼》中的“乡”保留了春秋时期国野制度的原型,而又具有战国时期层级制地域行政的特点,这种“混合型”的制度设计与当时儒家的政治遭遇有关,反映了儒家对战国政治形势的回应。从《仪礼》中的乡饮酒礼、乡射礼,到《周礼》中的饮酒礼和射礼,礼仪的施行范围、参与人员及功能作用都有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归结为《周礼》尝试将原来的儒家乡士之礼转化为集权国家之下的地方礼治。《周礼》接续春秋晚期以来儒家重视民间礼教的传统,并将此与统一集权国家的政治趋势相结合,是儒家礼仪由民间走向国家的过渡一环。这种上下协调的思路,在战国中后期儒家各派处理国家与地方治权的诸多主张中独树一帜,并在汉代的政治实践中有多方面的呈现。

一、《周礼》中的两条治理线索

《周礼·地官》篇所介绍的乡治诸官中,乡师和乡大夫是最主要的两种职官。乡师的性质,注家认为是“教官之考”,即负责乡中官员的评比、考校之事。除此之外,还参与乡中一些具体的事务。乡大夫负责组织乡中礼仪、考察乡中的贤能之士,是负责教化民众、维持乡间礼仪秩序的主要官员、名副其实的“教官”。乡师与乡大夫虽皆列为教官之属,但前者的主要职责是“使民”,后者才是“教民”。

从乡师和乡大夫在职责上的区分入手,可以发现《周礼》中有两条并行的治理线索:一是自上而下的,由司徒、乡师等官员管理、调动民众,带领民众参与王国的赋税徭役、工程修建等事;二是乡中本身的治理,在乡大夫及其以下各级官员(州长、党正等)的组织下,通过各种礼仪活动,维持乡中秩序。这两条并行的线索在乡大夫以下各级官长的职责中也有体现。

二、《周礼》乡治思路的历史背景

《周礼》保留了春秋时期国野制度的原型,将之演变为更加系统的乡遂制度。一方面,《周礼》区分了乡与遂,对春秋之世的国、野之分有所因袭,并有一套专门针对乡间社会的治理规划。另一方面,《周礼》中制度设计的前提是统一的集权国家,政令由中央到地方层层展开,乡成为这种行政模式之中、扩展到都城百里之内的区域层级,需服从国家的政令。《周礼》寓地方礼治于集权国家之中,产生了“乡”这一性质混杂的地域组织,这种复杂的政治思路还应结合当时儒家的境遇进行体认。《周礼》将乡间礼治融合在集权国家政体之中,向时人昭示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儒家的礼治学说、不与当时各国的政治制度相违拗,甚至是有助于集权国家对地方社会进行管理的。这种做法既是儒家面对新的政治形势的生存之道,又是对自身礼治学说的创新。

三、从《仪礼》到《周礼》:乡中礼仪性质与功能的演变

《周礼》乡间治理的最大特点在于礼治,即以礼仪维持乡间秩序。《周礼》中的乡间礼仪有饮酒礼、射礼、冠婚丧祭之礼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饮酒礼和射礼。在儒家典籍中,《仪礼》对这两种礼仪的记载最为详细。“礼书互证”的方法是研究古礼的必由之路,但却易将两个文本中的礼仪混为一谈,忽视了其中细微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对于理解《周礼》中的乡间礼治又是十分关键的。首先,《周礼·地官》中的乡,与《仪礼·乡饮酒礼》中的乡,其规模和性质有较大差别。在《仪礼》中,没有出现层级明显的乡间行政结构,《仪礼》中的乡还保留着春秋时期小范围国中之乡的原型;《周礼》将乡变为集权国家之下的一级行政区域,其下另有若干区域层级,乡的范围与性质都发生了变化,饮酒礼与射礼的施行区域也随之而变。其次,从乡间礼仪的组织和参与者来看,《仪礼》中的乡饮酒礼、乡射礼有着士阶层自发组织的特点;而《周礼》中的饮酒礼和射礼,则是在国家官员带领下举行的、涉及乡民全体的礼仪。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从礼仪的功能来看,《仪礼》中的饮酒礼、射礼主要在于促进个人的礼仪修养、维系小范围的人际关系;而在《周礼》中,这些礼仪成为官长教民之具,并具备了选举人才的作用,礼仪在国家层面的政治管理功能被突显出来。

从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周礼》中乡治思路的产生其实并不突兀,在此之前,儒学内部有着长期的思想积累,只是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

在战国时期,儒家不止有《周礼》一派注重专制政体之下的乡间治理,在《管子》中,有几篇也涉及这一问题。《管子》底层社会治理的思路,而走向了一条极端之路,即主张地方治权与国家治权的分离。在集权国家与地方治理的矛盾中,该派强调底层政治应脱离国家政治;底层得以独立自治才是良好的政治局面。与之相反,《逸周书·大聚解》代表了另一种思路,即倡导以国家层面的政治为出发点,对地方进行控制和管理。实际上,这一思路在秦汉以后成为国家治理的常态。而《周礼》调和国家治理与乡中治理的思路尤其值得注意,其出发点在于面对大规模的集权国家时,如何保持基层社会的政治活力。这一思路在后世政治实践中的延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汉代察举制的施行,另一方面是地方官起用民间贤德者,共同治理地方,而治理的方法就是通过乡间礼仪。《周礼》的乡治规划在后世虽没有被原封不动地实施,但其核心思路被以上两方面的政治实践所承继,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文章摘自《中南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原文约15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