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阎锡山的帮会与“残留”日本人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1年第3期 发布日期: 2022-01-03 浏览次数:

阎锡山的帮会与“残留”日本人

作者:孙江,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

摘要:名为吉冈二郎的日本人留下的参加中国帮会的凭记——会簿,是研究阎锡山的帮会与“残留”日本人关系的切入口。此历史可溯及阎锡山在抗战时期为强化个人威权和对敌斗争而成立的两个帮会——民众山进步总社(洪帮)和民众进步委员会(青帮)。抗战结束后,阎锡山为了进行反共战争,借助帮会吸收和整合“残留”山西的日本人;而日本人之所以热衷加入帮会并自行设立帮会,乃是因为这些曾经的“皇军”士兵,在群氓无首下,从帮会模拟亲缘的人际关系中发现了日本社会固有的“亲分子分”的结合原理。

一、民众进步社

1937年11月太原沦陷前后阎锡山就成立了帮会组织——民众山进步堂,也即先有1937年的民众山进步堂,后有民众进步总社。民众进步总社是1940年阎锡山在吉县克难坡成立的,阎自任社长,王靖国副之。下设“洪进处”,负责组织工作,处长傅受之,总务处长刘吉人,各县设有分社。

二、民众进步委员会

阎锡山还组建了另一个帮会组织——民众进步委员会。1942年,阎锡山在克难坡成立民众进步委员会,自任会长,委员会由五十余人组成,傅存怀担任会务主任,办公室主任为萧寿恺。民众进步委员会下设道务和总务两科,县级设分会,由3-10人组成。

民众进步委员会总部设在太原,将全省划为14个“区”,每个区建立一个分会,每个分会下辖若干市县,县级仍有分会。民众进步委员会主任吴绍之系阎锡山绥靖公署秘书长。与安清同义委员会相比,“区”级是民众进步委员会的发明,承袭了阎锡山治理山西的“区”制。1947年年底,民众进步委员会设立了代号“6753组”的特务组织,组员8名,皆为安清道友,给予一等兵待遇,任务为侦查共产党地区的情况,并调查阎锡山支配地区共产党工作人员的情况。

三、“残留”日本人与帮会

民众山何以会吸收一个日本人加入呢?在缺乏吉冈二郎本人资料的情况下,吉冈短笺中“日侨管理处”为笔者提供了从残留山西日本人这一背景来考察的线索。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时,滞留山西的“支那派遣军”第1军约5.9万人、日本居留民约4.7万人,依照《波茨坦公告》的相关规定,这些人将被陆续遣返回国。但是,为了对付共产党的军队,阎锡山违反《波茨坦公告》和国民政府的规定,开出优渥的条件,劝说旧日军战斗人员和技术人员留在山西。勾连残留日本人与中国人的组织名为“亚洲民族革命同志会”(简称亚民会),该组织原为1945年5月阎锡山和日军勾结的产物(会长阎锡山),战后转而成为阎锡山联络“日侨”的机构。

如果说,阎锡山为了在组织上凝聚残留日本人,改变了抗战时设立的青帮和洪帮——民众进步总社和民众进步委员会的性质,那么从战犯的供词里还能发现另一现象,即残留日本人之间弥漫着结帮风气,原因何在呢?原来,来自日本不同地方、出身各异甚至可能还存在身份歧视等问题的残留日本人,曾经都是“统帅”天皇的士兵,生为天皇子民,死入靖国神社,彼此之间是有连带感的。但是,当他们放下武器,不再是“皇军”的兵卒后,作为阎锡山的“雇佣军”,成员内部的关系就需要其他原理来凝聚。

五、结语

阎锡山在抗日战争开始后热衷于帮会活动,乍看起来,颇不可思议,但细细思考的话,亦为顺理成章之事。在抗日战争期间特别是战争长期化后,阎锡山也以模拟亲缘关系来强化个人的威权,而分别侧重人与人的平行关系和上下关系的洪帮和青帮满足了阎锡山的双重实际需要。

耐人寻味的是战后残留日本人与帮会的关系,根据现有资料,很多日本人不仅加入了这种中日成员混杂的帮会,而且日本人中也有帮会。在此,强调“师徒如父子”结合原则的青帮,由于与日本社会“亲分子分”相似,在日本人中似乎很流行。相比之下,侧重“兄弟”平行关系的洪帮——民众山进步堂,虽然有证言和证物,流行程度似乎要弱一些。

 

文章摘自《史学月刊》2021年第5期,原文约11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