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宋金“海上之盟”新论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1年第3期 发布日期: 2022-01-03 浏览次数:

宋金“海上之盟”新论

作者:姜锡东,李金闯,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摘要:现代相关著述中普遍认为宋金之间存在一个宋金联合、夹击辽国的“海上之盟”。但重新梳理相关史料后可以发现,这种看法实际上似是而非,并不准确。真相是双方虽然多次谈判,但并没有达成正式协议和盟约,对辽作战是各自行动;双方最终达成的正式盟约,是金军攻占燕京等地后,辽占汉地的疆域买卖盟约。盟约破坏,金军南下攻宋,直接责任在宋方。从全面的长远的角度看,宋辽金政权在内部治理和外交决策上都有短板与失误,北宋最高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表现得更为充分。

一、研究状况

据笔者目前收集到的中文资料,学术界专门或比较多的研究论述宋金“海上之盟”的论著,共有二十多种,但在关键的细节上存有疏失。另对宋金“海上之盟”的深远影响及其深刻教训,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虽然比较丰富,但也有再探讨的余地。

二、过程、细节与历史真相

宋宣和四年、金天辅六年(1122年)金兵占领燕京(今北京)之前,宋金之间就联合灭辽和分占疆域问题多次派使协商谈判。但谈判的结果,究竟如何?

宋政和八年、金天辅二年(1118年)闰九月,宋朝马政、呼延庆、高药师等八十多人奉命携带礼物渡过渤海抵达金朝,向金朝口头表达了如下意愿:一是宋金建立友好同盟关系;二是联合夹击,共伐辽朝。金朝阿骨打君臣“共议数日”,决定与宋朝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留下宋朝使团成员6人作为人质,派李善庆等3人携带“国书”、礼物,随同马政等人到宋朝“还礼”。宋重和二年、金天辅三年(1119年)正月十日,金使到达宋都开封。宋金商谈多日,但不恰当地把三位金使分别补官、“给全俸”。金太祖对金使失职行为和宋朝轻侮举措非常愤怒,严惩金使,并对宋使“责以中辍,且言登州移文行牒之非,”扣留宋使半年。至此,宋金第一次谈判以失败告终。

宋宣和元年,金天辅三年(1119年)十二月,金朝经过反复权衡,决定与宋朝通好联合,夹攻辽朝。要求宋使呼延庆等归报朝廷。宋宣和二年、金天辅四年(1120年)三月呼延庆等归朝汇报有关情况后,宋徽宗和童贯等人商议决定:派赵良嗣、王瑰等人出使金朝, “议夹攻契丹、求燕云地、岁币等事。”宋朝使团仍然未带国书,“唯付以御笔”。四月,赵良嗣等人到达金朝后,根据宋徽宗御笔指示,与完颜阿骨打和金朝高级官员反复商谈。七月,金朝派使节(随同宋使一起)出使宋朝。九月,金朝使节到达宋朝首都开封,带来了金朝的“国书”。金朝的国书,就是对宋朝的正式答复。宋金第二次交涉和谈判,双方取得一些重要的共识,但在更加重要的未来疆界问题上分歧巨大。

由于宋金双方没有确定出兵夹攻的具体日期,也没有就极为关键的疆界问题达成共识,宋朝决定派马政、马扩父子等官员组成新的使团,于宋宣和二年、金天辅四年(1120年)九月,随金使到金朝继续交涉谈判。宋朝提前准备了正式的“国书”和补充性质的“事目”,主要向金朝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宋朝十分愿意与金朝交好联合,共同夹击辽朝,已派最高军事长官童贯领兵相应,请金朝回示举兵进攻的确定日期;夹攻的日期指金军到达辽西京(今山西大同)的月日,“若将来大金兵马不到西京,便是失约,即不能依得今来议定文字也”。第二,五代时期陷没于辽的旧汉地(幽、蓟、涿、易、檀、顺、营、平、云、寰、应、朔、蔚、妫、儒、新、武等州)汉民,都必须归于宋朝,否则宋朝不会向金朝转交50万两匹银绢。经过一个多月的争论和研究,金朝决定派使臣携带“国书”(伴随宋使)到宋朝。对于宋朝“国书”和“事目”中的两项关键要求,金朝实际上予以委婉拒绝。宋宣和三年、金天辅五年(1121年)二月十七日,金使渡过渤海到达宋境登州。此时,宋朝由于内乱和外压,对金态度发生逆转。金朝使节在开封滞留三个多月,宋朝君臣才决定:“复国书,止付曷鲁等还,不遣使。”宋朝给金朝的“辞句多是模棱两可”的国书,笼统地重复以前的要求,并再次要求金朝确定并通知金军到辽西京的日期,“以凭夹攻”。完颜阿骨打根据上述情况,认为宋朝已经绝交,便单独向辽展开战略进攻。至此,宋金谈判陷入僵局、交往中断,开始对辽各自为战。

金太祖在金军进展神速、但战线过长、兵力分散、战局复杂的情况下,于五月向宋朝主动派出使节。主要目的有三:一是说明金宋双方各自出兵伐辽,都没有提前约定并通知对方出兵日期,金朝仍然愿意与宋交好、夹击辽朝残部;二是向宋朝通报,展示金军的战果;三是询问宋朝的打算,要求宋朝就夹攻辽朝和汉地归属等问题明确表态、明确答复。这是要害!

宋朝听说辽国衰落、在金国攻击下节节败退时,不少宋人发现良机到了,应该收复故土、洗雪国耻了。所以,宋朝一心要收复全部失地。但是,金朝始终不答应营、滦、平州之地,双方在1122年之前始终不能达成正式的协议和盟誓。当宋朝看到辽中京被金军攻克、辽天祚帝弃国西逃后,决定出兵伐辽,收复故疆。然而,这时的北宋最高统治集团内政严重失序,根本没有做好战争动员和军事准备。宋宣和四年(1122年)十月二十九日,貌似庞大的宋帝国大败于残辽手下,宋朝暂时丧失了独立攻取燕京地区的能力,转而乞求于金朝。

伺探宋朝意向的金使,于宣和四年九月到达宋都开封。此时,宋徽宗等人已经决定调集大军第二次进攻辽燕京地区,但并无十足把握。所以,宋徽宗在传旨和亲笔撰写的国书中,一方面仍然坚持要求占据所有旧汉地,另一方面又说如果宋军不能单独“尽收燕地”就要求金军“依元约夹攻”。十月二十六日,宋使与金使一起到奉圣州(今河北涿鹿)见金主完颜阿骨打。从金朝君臣的言谈和回复宋朝的国书来看,金对宋不积极夹攻辽十分不满,并准备自行进军燕京;金朝也打算把燕京及其所属六州归宋,但条件是宋朝必须向金朝转输五十万两匹银绢;至于西京地区,没有明确表态;对平、滦、营三州,依然坚决表示不给宋朝,即使宋军攻占也不给。

宋宣和四年、金天辅六年(1122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金使携国书到达宋都开封谈判。徽宗在童贯、刘延庆大军第二次伐辽攻燕已经惨败的情况下,仍然索要全部旧汉地,但金使恪守朝命,只允许有条件的归还燕京及所属六州,坚决不给平州路和西京地区。十二月三日,宋使(与金使一起)持国书北上去寻晤完颜阿骨打,除为宋朝的失当和军事惨败强辩遮掩外,主要是在燕京之外还要求占领平州路和西京全部旧汉地。但是,宋使未出发,金朝已经决定于十二月一日进军燕京。六日,金军占领燕京。至此,宋金南北夹攻灭辽问题已基本消失,金军确是灭辽主力。宋朝再要燕京,就不再是靠夹攻所得,完全是靠钱财购买了。十五日,宋使赵良嗣等人携国书到达燕京,再次索要所有旧汉地。这一次接待宋使和回复国书,金朝态度空前强硬,但还是决定割让燕地与宋以交好;然而,让地条件除五十万两匹岁币外,又提高了要价,要求宋朝把燕京及其属州的税赋收入交给金朝。

宋宣和五年、金天辅七年(1123年)正月初四,金使李靖携国书到达宋都。宋徽宗原则上答应了金使的要求,但燕京及其所属州县的税赋数量需要另外派使再议。金使李靖告辞时,又突然跪地再三要求宋朝增输“去年岁币”(指去年宋输送给辽的五十万两匹银绢),宋徽宗竟也答应下来。正月二十五日,宋使赵良嗣等到燕京与金朝谈判。在金朝的武力恐吓下,宋使答应除去年岁币五十万两匹、今后每年五十万两匹外,宋朝每年再向金朝输送燕京及其六州税赋共一百万贯(折当货物)。同时,双方也准备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宋使报告宋徽宗后,宋徽宗全部答应,并派宋使赵良嗣等再去燕京回复并讨要西京地区。二月九日,宋使到燕京谈判,金朝答应归还西京地区,但宋朝必须赠输“赏设”以犒劳艰苦征伐西京地区的金军,宋朝全部答应。在宋金双方交换誓书,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四月,金军退出燕京,宋军占领燕京。而西京还没有来得及交割,双方关系就开始破裂,“靖康之难”的大幕拉开了。

三、真假是非

总之,所谓的宋金联合夹攻辽的“海上之盟”,实为似有实无之事,真有的是疆域买卖盟约,这才是宋金“海上之盟”的历史真相。其他的一切说法,统属误判误解。

众所周知的是,金朝于天会三年(1125年)十月撕毁盟约,大举南下,最终攻陷北宋首都开封,俘虏宋徽宗、宋钦宗等大批宋人北去,造成“靖康之祸”。实际上,金朝举兵南下,灭掉北宋,主要责任在宋朝。

盟约的破裂,以至刀兵相见,责任首先在宋朝,其次才是金朝,宋金双方都有责任。然而,双方盟约的破裂,还有更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对此,学术界已有许多研究成果,前述赵永春先生的系列论著和张天佑先生的论文值得认真参阅。在此,笔者拟从综合国力的视角,再作一些补论探讨。从双方史料和史实来看,正是由于宋朝综合国力明显高于金朝,宋徽宗等最高决策集团才极端错误地从骨子里轻视金朝,才不认真对待宋金盟约,才首先故意败盟,这是败盟的深因。金朝早已知道宋朝轻视自己、轻视盟约、首先败盟,但在初期尽量隐忍不发。后来自以为准备充分,便瞅准时机,不计后果地挥兵南下了。从长远战略来看,辽宋金最高决策集团的一错再错,对谁都没有好处。而广大的无辜群众,受尽人祸灾难。中国的社会发展,遭受巨大破坏。广大地区再次陷入长期的战乱动荡,经济凋敝,人口锐减,令人十分痛心!

宋金双方并没有就南北夹击、联合灭辽达成正式盟约,而是议而未定、各自为战;达成的正式盟约,是金兵攻占燕京后,燕京等地的疆域买卖协议;对这个不平等的买卖协议,宋朝并不想真正长期遵守,很快就开始破坏,甚至想攻灭金朝,导致金军大举南下进攻。

四、几点总结

总之,宋金双方并没有就南北夹击、联合灭辽达成正式盟约,而是议而未定、各自为战;达成的正式盟约,是金兵攻占燕京后,燕京等地的疆域买卖协议;对这个不平等的买卖协议,宋朝并不想真正长期遵守,很快就开始破坏,甚至想攻灭金朝,导致金军大举南下进攻,战火蔓延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立足21世纪,我们用更加科学、更加长远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段痛苦的历史,自然会从中总结出不少经验教训。

第一,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注意发展综合国力,不能有任何短板。宋金之间这场以悲剧告终的交往与博弈,从表面看,是军事力、经济力、文化力的竞争,金朝主要靠军事力,宋朝主要靠经济力和文化力。但从深处看,实是决策力的竞争,双方都有一系列的严重错误,最终都是失败者。综合国力真正强大的国家,绝不会被弱小国家彻底打败,除非他自己不求发展创新,自己腐朽掉。

第二,国与国之间、各民族之间虽有大小强弱之分,但交往相处,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循平等法则,否则,必留仇恨与怨怒,终成大患。

第三,必须真正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孔孟程朱等学者一再要求人们求道明理、循道而行,现代哲学也普遍要求人们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智者的告诫,岂可忘却?当时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宋朝文化,实居东亚最高峰,影响深广。

第四,对于历史上的恩怨,后人应该做的是,认真而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防止重蹈覆辙、一错再错,共同开创安全、平等、和谐、稳健的未来。同类相残的悲剧,应该尽力避免。

 

文章摘自《湖北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原文约15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