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法国在第三共和国前期的知识生产与传播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1年第3期 发布日期: 2022-01-03 浏览次数:

法国在第三共和国前期的知识生产与传播

作者:吕一民,浙江大学历史系。

人称“欧洲的世纪”的19世纪,对法国等欧洲国家来说,既是“浪潮涌动、创造力迸发的一百年”,同时也是“权力竞逐的世纪”。第三共和国前期法国朝野人士对“知识”所表现出来的超常热情,也可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们对某一方面权力的渴求,以及对法国重新成为一流强国的期盼。

第三共和国是在第二帝国因战败垮台之际应运而生的。为此,共和国初期,战败的法国人在蒙受割地赔款的民族耻辱时,也难免会聚焦如下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即一个至少在表面上看足以傲视其他列强的头等强国何以会在普法战争中如此不堪一击?这当中,一些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把败因与法国在知识生产,特别是教育体制方面的种种不足联系在了一起。

此外,第三共和国起初不过是个在战火中诞生的“早产儿”,其“合法性”颇有争议。围绕着究竟该实行共和制还是君主制,法国曾出现过激烈的政体之争。为让共和制真正落地生根,共和派人士展开了异常艰巨的斗争。这一经历令共和派人士掌权后愈加清醒地意识到,经历了大革命开启的一个世纪的动荡、冲突之后,法国不仅亟待依托理性、民主,在寻求民族团结和精神统一上获得突破,共和国本身也需要让自己更令人信服地和“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在当时的大背景下,“知识”早已被当作“进步”最理想的标志。

共和派在执掌政权后,始终把教育改革作为优先关注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共和派执政之初的当务之急是确立和巩固共和政体,其早期的教育改革遂以“反教权和世俗化”为中心任务,尤其是确立了初等教育改革的三项原则:义务、免费、世俗化。为坚定青少年共和信念、加强其爱国主义情感,中小学还增设了道德与公民教育课;而在共和政体巩固之后,教育改革即很快转变为以振兴经济,亦即适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满足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导向。与教育改革的上述变化相呼应,各个知识领域在法国也更明显地处在不断专业化和细化的过程当中。

原本就在法国素有影响的理性主义,随着实证主义的发展,日益被赋予科学和意识形态的色彩。知识也开始更多地被视为“理性启蒙下的权力”统领的现代公民社会的基石。因应知识体系的发展完善,致力于获取知识的人员,得益于第三共和国当局的倡导和支持,专业化程度亦不断提高,给法国社会带来了积极影响。其中,一些科学家不仅迸发出了强烈的求知欲,还显示出了非凡创造力。

从事物理、化学之类实验科学的研究者所传承的科学理念,这一时期已逐渐被奉为一切认识活动的模式。

第三共和国前期,大多数法国民众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识素养均有引人瞩目的提高,这显然与当局重视知识生产和传播是分不开的。

当时大多数法国教师心中也普遍怀有一种实施公民文化和知识教育的强烈使命感。

除了依靠各级学校的课堂传播知识,法国这一时期也极为重视借助其他途径来达到传播目的,例如,数量日益增多的各种报刊、遍布全国各地的市镇图书馆,甚至包括主办大型博览会等。

由上可见,法国在第三共和国前期,无论是在知识生产还是传播方面,不但举措颇多,而且产生了较好效果。这一切,包括后来法国成功经受住一战的严峻考验,进而实现对德复仇的愿望,很大程度上均与法国此时在知识生产和传播方面的举措和成效密切相关。

 

文章摘自《光明日报》2021年8月30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