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东魏北齐邺京部行里坊与网格化管理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1年第4期 发布日期: 2022-01-03 浏览次数:

东魏北齐邺京部行里坊与网格化管理

作者:牛润珍,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

摘要:东魏北齐邺京的网格化管理与其城制高度契合、统一,并影响东亚各国都城。其网格化管理是一种层级纲目网格系统,按地块区划分级管理,设部、行、里、坊四级,各置官守,分掌城市治安、道路交通、户籍、课役、农桑、奸盗防止等。古籍、墓志资料所见邺京六行、五十五里(包括城外)、九坊,反映了邺京网格化管理史实片断,由此史实片断可以观察到古人在天人理念指导下,将城制规划设计、城市建设与管理编织在一个系统内,形成有机整体,而且各有礼制可循,故都城建筑乱象少,城市社会超强稳定。都城管理又与外部环境相融合,由此确立都城“首善之区”的地位与作用。

一、城制与网格化管理

在东亚都城城制发展过程中,邺城具有重要地位,其城制不仅开启了中世纪东亚都城城制系统,其网格化管理制度又影响了唐代长安、北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及日本藤原京、平城京、平安京,高句丽平壤城、新罗王京、高丽开京及古朝鲜汉阳城等,为东亚都城网格化管理一典型代表。

东魏北齐邺京由南北二城构成,二城由同一中轴线南北贯通。南北城相接,南城在北城中轴线向南延伸带上规划设计。宫城位于南城北部正中,正门向南中轴线将全城分为东、西两半,城区东西、南北街道垂直相交,形成棋盘状街区,宫城、郭城、附廓环环相套,全城中心突出,城市功能由中心向四周呈环波状发散。城制布局与特点决定了城市的网格化管理,又通过网格化管理,强化并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将城市功能向周边辐射。邺京的网格化管理是一种级层纲目网格系统,它因都城空间结构而设置行政区划,分设邺、临漳、成安三县,县下设部、行、里、坊四级管理单位。部、行、里、坊建置,与编户族党、闾里、比邻相配合,由上而下,级层明晰,纲举目张,形成健全的网格化管理制度。

二、部与行

部、行之置,始见于北魏洛京。部尉是部的首长,官正九品;经途尉是行的首长,官从九品。东魏北齐邺京部、行之置,史料有明确记载。尤其是中轴线东、西两侧分设左、右部,似沿承北魏洛阳,而其对后来的东亚都城管理制度的影响颇为深远。

邺京部、行之置仅见于唐修《五代史志》,即《隋书·百官志》。笔者比对古籍文献与考古资料,确认“行”为邺京治安管理机构系统中的一个级层。而且,还可由“行”推知邺京街区区划及城内主要街道。部下置行。邺京左、右、后三部凡二十二行。由墓志所考见者有六行。墓志所见六行,其中二行属邺县右部尉,一行属临漳县左部尉,其他三行部属关系不明。每行皆有名称,行名又与里名相同。行之长官为经途尉,经为南北街路,途为东西道路,尉为低级军事官吏,行经途尉应掌管一行之道路交通与治安。

三、邺京之里

东魏北齐邺京行下置里,由行之字形与“行经途尉”官职推测,一行似为四里,由四个方形或矩形方块构成一个大方块。右部十二行包括四十八里,左部九行三十六里,后部十一行四十四里。有的街区较小,一行未必皆为四里,由此概算,城内里数当在一百二十八以内。邺京三百二十三里,减去城内里数,邺京城四周附廓之里数约有二百左右。

四、邺城之坊

邺京里坊沿承洛阳,然有变化。关于北魏洛京里坊,坊因官署而置。坊之大小视空间狭窄而定,并不一定固守“周一千二百步”,因此坊数多于里数。东魏北齐邺京坊、里之置亦应大体如此。从北魏洛京到东魏北齐邺京,坊与里混置,到了唐代长安时,皆统一为坊。

北魏墓志偶记及里,很少有坊之记载。东魏北齐墓志记坊的现象增多,说明坊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愈益重要,而且有取代里之迹象,这为唐代都城统一置坊提供了前提。

东魏北齐邺京按城区置部、按街区置行、按居民区及公共空间置里坊,由部、行、里、坊构建网格化管理。邺京的网格化管理并不仅仅是城市管理,城市管理与城制规划布局、设计、建设是一个整体,而维系这个整体的指导思想是天人关系。即在同一天人理念的指导下,将规划、建设与管理编织在一个系统内,形成有机统一体,而且各有礼制可循。因此,古代都城建筑乱象较少。城市管理适应城市空间结构,实行网格化管理,有利于城市社会稳定。

再者,城市管理又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由城内到城外,由城外到周边,由周边到地域乃至全国范围,通过内局与外局的效应,将都城功能辐射到所能达到的地区,由此确立都城“首善之区”的地位与作用。这些都是邺城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

 

文章摘自《历史教学》2021年第12期,原文约11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