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清代中俄茶叶贸易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研究
作者:倪玉平,崔思朋,清华大学历史系。
摘要: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通道,北方草原丝绸之路是其中的一条重要线路。有清一代,茶叶是中国出口俄国的大宗商品之一种,在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上的经济往来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清代,以茶叶贸易为核心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万里茶道。万里茶道也成为此时期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发展的新阶段,极大地推动了清代中国与俄国等周边国家及地区之间的交流互动。时至今日,在国家发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万里茶道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借鉴意义。
万里茶道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度契合,本文欲以此为研究视角,从较长历史时段变迁角度入手,透析万里茶道上中俄之间的茶叶贸易,以期获得对万里茶道的新认识。
一、北方草原丝绸之路衰落与万里茶道形成
草原丝绸之路在辽元时期进入鼎盛发展阶段,此后渐趋衰落。元朝的覆灭无疑给北方草原丝绸之路造成巨大破坏,尤其是蒙古人退居蒙古草原后,蒙古诸部与明朝多陷入对立冲突的严峻局面,直接导致丝绸之路的衰落。
正是在此背景下,万里茶道应运而生。万里茶道,又被称作“中俄茶叶之路”,是清代中国与沙俄之间交往的重要通道。万里茶道全程长约1.3万公里,起自福建崇安(今武夷山),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及内蒙古诸省,向北进入蒙古草原后从伊林(今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进入今蒙古国境内,穿越蒙古沙漠戈壁后经库伦(今乌兰巴托)抵达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继续向北进入今俄罗斯境内,然后由东向西延伸,依次经过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十几个主要城市。万里茶道大约形成于17世纪中后期,沿线覆盖200多座城镇,繁荣两个多世纪后在民国时走向衰落,它充分见证了沿线各地因茶叶贸易而盛衰变迁的数百年发展历史。
万里茶道的开辟与长期存在,源于俄国和蒙古地区社会对茶叶的高度依赖与巨大消费需求。在蒙古草原上,饮茶在蒙古族饮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蒙古人非常重视茶,甚至还把茶当成食品,将每年七月当作采茶月。
二、万里茶道的历史变迁
清朝成立后,尤其是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迎来了长城内外和平统一的局面,清廷将蒙古草原纳入中原王朝的直接控制区,不再是通过大修长城以防范蒙古部落的南下侵扰。对于经营蒙古贸易的旅蒙商,清政府发给龙票,以资凭证,龙票“不仅是经商执照,实质是一种专利特许证,因为不是每家旅蒙商都能请领得到的,而是特别发给极少数几家商号的”。正是这些能够获取经营蒙古草原上商贸活动资格的旅蒙商们,成为清俄茶叶贸易与万里茶道出现的主要推动力量。万里茶道存在两个多世纪,由其所跨越的时间段来看,以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两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为标志,为俄商合法化进入中国打开了方便之门。乾隆时期,万里茶道逐渐走向鼎盛。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俄万里茶道上的茶叶贸易有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等条约陆续签订,俄商在中国各茶区开设货栈收购和制造砖茶,直接削减中国对俄的茶叶出口数量,并享有对华贸易的特权,晋商在与俄商的竞争中逐渐失势。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与1901年西伯利亚铁路建成通车,给了万里茶道致命打击。20世纪20年代时,曾经在中俄茶叶贸易中独占鳌头的商号大盛魁黯然关张,宣告了万里茶道的结束。
三、万里茶道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
前文指出,北方草原上这条繁荣了千余年的草原丝绸之路在明代出现衰落,但这并非表明草原丝绸之路自此持续衰落下去,恰恰相反,清代形成了以“万里茶道”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新的丝绸之路形态。万里茶道无疑是清代北方草原丝绸之路新的发展阶段,而非丝绸之路衰落后重新兴起的新商道,是清代中国丝绸之路广阔网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与域外国家及地区之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途径,是亚欧大陆各地区之间文明互输、资源共享的大通道。万里茶道对俄国社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万里茶道上的商业活动不止于茶叶贸易,其所产生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
文章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原文约11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