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宋代色彩社会发微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1年第4期 发布日期: 2022-01-03 浏览次数:

宋代色彩社会发微

作者:程民生,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色彩存在于宋代所有社会事物中,作用超出现代的想象。宋代建筑物的基本色调以土黄以及青、白为主,所谓粉墙黛瓦,饰之以红。宋代服色虽有细密的规定,整体趋势无论官府还是民间都呈宽松景象。民间服饰由单调变成五颜六色,官员服饰则向高贵的朱紫蔓延。宋代政治对色彩有所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可谓“色彩治国”,作为礼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治国理民于无声有色之中。宋代的主色调并非冷色而是暖色。宋人还创造了新的色彩如油紫、碧色,瓷器釉色的创新更多,尤以紫、天青为突出;更有皮影、烟花等光彩创新。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色彩诗词名句,大多出自宋人。色彩创新乃中国文化奇观,为宋文化大发展的表现之一。

古代对色彩的重视远大于现代,礼乐文明中的色彩规范与运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对此,艺术学界在某些方面已多有关注,史学的研究似很少涉及。与历史的多姿多彩一样,历史学也应是多彩的。现以宋朝为例,试聚焦这一重要视点,以求指教。

一、宋人的色彩概念

沿袭文化传统,宋人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种。正色是指青、赤、黄、白、黑五种纯正的颜色,今有“中华五色”之称;间色是五种由正色互相混合而成的颜色,指绿、碧、红、紫、骝。这一理论是五行学说的产物,五行对应的五正色,故又称五行色,再按五行相克原理有序合成,为五间色。与西洋的红黄蓝三原色不同,五方正色系统在红(赤)、黄、蓝(青)之外,增加了白、黑两极色(在源于西洋的现代美术上属于无彩色系或中性色),更敏感也更周到,体现了东方的审美观和宇宙观。

五正色就是中国的五原色,为色彩本源之色即所有色彩的基本元素。但多数情况下五色并非专指五正色,而是泛指五颜六色。

色彩有着很强的象征性和情感性,每种色彩给人的感觉不同。千百年来,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视觉观念,不同色彩代表着不同情绪和事物。宋代色彩的展示应用,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事关重大,延续着古来的色彩崇拜。色彩在生活中无所不在,乃至潜入梦中。在宋代天文学中,星象的色彩变化就是一部彩灯闪烁的人间预警系统。色彩的军事功能和政治功能,可谓古代的军事色彩学和政治色彩学,证明了色彩在社会历史中不可替代的广泛性、象征性和神圣性。

宋代色彩的社会作用之大,超出现代的想象。

二、宋代社会的色彩表现

触目所及,皆是色彩,就人文色彩而言,最大面积的表现就是固定的建筑色彩和流动的服饰色彩。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色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西方建筑是雕塑的建筑不同,中国建筑是色彩的建筑。建筑用色分两类,一是建筑材料如砖瓦石土木等原色,二是粉刷漆绘等装饰色。砖瓦等建筑材料,除了一些宫殿、寺观外,多是青灰色。至于装饰用色,可选择面广泛,最能反映人文色彩的爱好,也最具礼教特色。

礼乐文明讲究规范等级,以维护秩序,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目的。以服饰颜色这一鲜明标识来区分官员等级、民众职业,一目了然,是最简单有效的制度,历代都有相关的规定,沿袭成俗。概括而言,宋代服色虽有细密的规定,整体趋势无论官府还是民间都呈宽松景象,民间服饰由单调变得五颜六色,官方服饰则向高贵的朱紫蔓延。

三、宋代色彩的创新

天然和人为的色彩尽管甚多,宋人仍不满足。为适应生活和审美的需要,创造了新色彩,并在色彩的表现与进步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长期以来,紫色与朱红区分不大。染匠把山矾叶烧灰,先将匹帛染成青,再染紫,成为浓重的紫色,创造了新的色彩和染法,解决了朱紫难分的历史难题。另一创新是碧色。

土与火烧制的瓷釉色彩,在宋代出彩更多。宋代瓷器是中国历史的顶峰,主要特点就是色彩的创新。染色技术的创新,除了前言的染紫、染碧外,还有雕版印染等。

在社会生活中,宋人充分发挥了光彩作用,如花灯彩色。最突出的光彩创新是影戏。更有烟花,把色彩展示、演绎到了天空舞台。

宋人的色彩美感大为提高,对色彩的描绘、体现即色彩美的感知和享受,使文学作品中的色彩元素更加新奇绚丽。在绘画方面的色彩创新尤为突出。就微观而言,表现在绘画颜料的使用。就宏观而言,表现在绘画形式和画风创新。

 

文章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8期,原文约8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