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清末民初北京茶馆与市民日常生活探析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1年第4期 发布日期: 2022-01-03 浏览次数:

清末民初北京茶馆与市民日常生活探析

作者:杨贺,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清末民初,北京茶馆林立、种类繁多。根据营业性质与经营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野茶馆等类型。茶馆与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被赋予了信息与社交中心、交易与雇佣中心、矛盾调解中心等多重角色,同时它还是北京市民观看表演和进行围棋、虫鸟、灯谜等游戏的场所。透过茶馆的时空变迁,可以一窥近代北京社会由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型过程中新旧文化的熔融与冲突,是北京城市记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北京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演进过程,从封建王朝的帝都到北洋政府的国都,再到国民政府的故都,一系列复杂的角色转变让这座古城饱经风雨,经历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座中国城市的演变轨迹。而北京的茶馆就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潮中跌宕起伏,演绎了一部活生生的人间话剧,描绘了一幅鲜活的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画卷,映射着整个近代北京社会的时代变迁和人文个性。

清代以来的北京,茶馆林立,种类繁多,而各种史料所记大都以营业性质与经营范围来作为划分茶馆的标准,经过归类汇总,主要可分为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野茶馆等四种。

一、多样的茶馆

大茶馆在清代绝对称得上盛极一时,这根源于清王朝对旗人多方面的特殊政策。同时,清王朝旗、民分治,内城为旗人居住。为防止旗人耽于享乐,所以茶馆这种公共休闲空间便成为了两全其美的选择。大茶馆以“大”为名是有道理的,首先是格局大。大茶馆根据设施及所销售食品的不同又可分为红炉馆、窝窝馆、搬壶馆、二荤铺四种。

大茶馆没落后,北京出现了很多比较有特色的茶馆,清茶馆就是其中之一。清茶馆一个“清”字指明了这种茶馆只卖茶水,没有其他点心和饭菜。这种茶馆没有大茶馆的规模和气派,但服务却更加灵活,而且价格低廉,功能也相对多样,所以数量迅速增加。

书茶馆,即既卖茶,又可听评书的茶馆。名为茶馆,实际到这里的顾客大部分都是为听评书而来。书茶馆讲究“开书不卖清茶”,所谓清茶,就是只喝茶,不听书。评书开讲之后是不可以的。开书时间有三个,下午一时至三时,叫“说早儿”,三四时至六七时为“白天”,七八时至十一二时叫“灯晚”,上午一般是不开书的。而“说早儿”一般都是无名角色才肯说,有名的角色都是轮流来说白天和灯晚。而书茶馆也是分档次的,主要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茶馆的规模,二是名角的分量。二者本身也是相辅相成的。

野茶馆,闻名知意,就是郊野之茶馆。野茶馆便在景色优美、风光旖旎、人流相对较多的郊外之地应运而生。野茶馆一般流行于盛夏。而有的人又偏爱秋冬到野茶馆,体验另一种风味。著名的野茶馆有以土炕得名的六铺炕茶馆,以垂柳闻名的绿柳轩茶馆,以百架葡萄闻名的葡萄园茶馆等等。

二、茶馆与市民日常生活

茶馆名为饮茶之地,但实际上其功能远远超出了饮茶止渴的范畴。茶馆是一个“自由世界”,而对自由的渴望是不分阶级阶层的,不同的人会赋予茶馆不同的内涵,而茶馆也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一)信息与社交中心。(二)交易与雇佣中心。(三)调解中心。

三、茶馆里的表演与游戏

茶馆除了具有交流信息、社会交往、交易空间等较强实用性的功能外,实际上其最大的作还是休闲娱乐,是名副其实的社区公共休闲空间。不同的茶馆通常会提供不同的文娱活动,市民既可以观看评书、戏曲等曲艺表演,又可以参与斗蟋蟀、下棋、猜谜等多样的游戏活动。

四、“新”与“旧”的熔融与冲突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转型最激烈的阶段之一,传统与现代的交织缠绕是其中永恒不变的主题。新与旧会发生的冲突很多时候也并不适用于北京,戏院中可以同时上演戏曲、话剧和电影而并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这一切无不体现出独具“北京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转型,而茶馆作为传统休闲空间的典型代表,其自身也演绎着一系列熔融与冲突。

五、结语

北京的茶馆是一个微缩世界,茶馆的变迁体现着时代的更迭。在历史的长河中,北京茶馆一度消亡,但是其自身蕴含的文化因子却成为了“京味”文化的一部分而保存了下来。

 

文章摘自《农业考古》2021年第5期,原文约13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