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快”船屋与近代上海外侨生活探究
作者:赵莉,院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摘要:“无锡快”是广受近代寓沪外侨青睐的船屋,为他们在江南一带旅行而用。该船型早年建于无锡管庄,源自江南官船,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内河航船。19世纪中后期,为满足西人使用需求,此船型经过改装。即在保持中式传统座船船型、属具构件等特点的同时,在舱室空间划分、装饰元素与动力设备等方面也体现出鲜明的西式色彩,演变成“洋泾浜”式风格的船屋。“无锡快”船屋承载了近代上海外侨的江南旅行生活,建构了他们的中国记忆,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引言
1904年,美国圣刘易斯国际博览会展出了当时中国16个口岸城市的171艘舟船模型。在来自上海口岸的13艘船模中,有一艘名为“西式船屋”(ForeignHouse-boat)的内河客船,因之,“无锡快”的俗称被人们熟知,它是近代寓沪外国人“从上海到太湖流域的郊野进行狩猎休闲所租用”的船型。该船模引发了笔者的思考:西式船屋和俗称为“无锡快”江南内河座船之间有什么关系?这类船模有什么特点?如何承载了近代上海外侨的休闲生活?又具有怎样的文化内蕴?笔者不揣浅陋,撰文对上述问题做初探。
一、“无锡快”:江南内河座船的源流与发展
“无锡快”,又名管庄船。管庄为今无锡宜兴,是建造该类船只的起源地。传统舟船由于航行速度较慢,人们喜好称之为快船,以寄托快速航行的愿望。19世纪后期,“无锡快”广泛行驶于江苏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太仓,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等地,为太湖流域常见的内河客船。
据旧海关巡江副事务长夏士德研究,“无锡快”船型源自江南地区的官员座船。这类船屋装饰华丽,客舱舒适,早年载人不载货,船只大小素以“档”为计。所谓“档”,是指乘船人数,而乘坐“无锡快”的人群多为江南地区富裕人家及其眷属。
二、西式船屋“无锡快”的发展
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外侨纷至沓来。与此同时,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促进上海城市中心的、北移,上海沟通太湖流域的内河航路也发生了变化。沪上外侨借助苏州河与太湖流域水网紧密相连的航运条件,租赁或购买船只游历于上海周边地区,“无锡快”自然为爱好旅行的外侨们所青睐。西式船屋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之所以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以英侨为代表的西方人骨子里对于旅行的癖好,其次是当时中国陆路交通条件比较落后,相对发达的内河航运便取而代之。
在使用过程中,外侨们逐渐对本土船屋产生了改装的迫切需求。改装的过程大约自1860年代起直至20世纪初,前后跨越了近40年,期间西式船屋一直处于发展演进状态。简言之,整体上是以江南船屋“无锡快”的结构为基础,依照对船只的航行速度、舱内的舒适程度两方面的需求,对船屋进行改装,从而产生了被称为“洋泾浜式”的中西结合船屋。
经过改装后的西式船屋在船型上仍然保持着鲜明的江南船屋特征:平底,船首船尾略翘且伸出船体之外,客舱位于船体中部,配有帆、橹、舵及披水板等在内的中式属具。船舷两侧各有狭长木板,设舷伸甲板作走廊之用。该船与江南船屋最大的区别体现在舱室上:舱室面积较大,舱门平直不复倾斜(这是不同于本土“无锡快”的标志性特点),舱室窗户为西式风格的百叶窗,舱顶气窗面积也较大,约占顶棚面积1/2,且为玻璃材质。另外,舱室被涂成了白色,白色鲜见于本土舟船,船首栏杆雕饰也具有西式风格。对照船模,综合19世纪中后期沪上外侨的记录以及研究资料,这类船屋的西式特征主要体现在舱室空间、装饰性元素以及动力设备等方面。总之,改装后的“无锡快”堪称既保持了中国传统舟船的风格,又提升了座船舱室的舒适度,实现了外侨对水上交通、旅途住宿的个性化需求,体现了中国传统造船技艺与西人船屋理念的融合。
三、西人的“中国船屋”岁月
被外侨视为“洋泾浜”(pidgin)的西式船屋,晚清时期一度风行于近代上海外侨间。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上海舟船,向世人展示了近代寓沪外侨的生活侧面,反映了20世纪初上海的都市形态与西化生活风尚对中国舟船文化的影响。
文章摘自《海交史研究》2021年第3期,原文约10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