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代救荒中的劝善思想
作者:郭学勤,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明朝中后期,士绅用劝人为善的方式动员民间力量参与救荒。他们总结了长时间的切身经历形成了劝善思想。这一思想首先是援引儒释道的因果报应思想,利用民众的信仰去解决灾荒这一社会问题;其次,士绅利用血缘、地缘关系的作用劝富人多行善事,帮助同族及乡里的贫困饥民渡过难关,这是中国古代人情社会的传统在灾荒应对过程中的作用;再次,明代士绅还会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向富民分析灾荒可能导致的社会动乱甚至农民起义,这是利用利害关系劝人行善,体现了劝善思想及行为具有维护社会治安的功能。在明中后期官府救荒普遍推行不力的前提下,士绅的劝善让民间救荒这一传统得到发扬,特别是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民间救荒效果显著。
对于明代救荒过程中士绅劝善思想的来源、内容以及这一思想起到的作用,学界未做具体探究。本文试图就此展开论述。
一、援引儒释道因果报应思想
明代中后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盛行骄奢淫逸之风。明末士绅注意到利用人们的信仰去解决灾荒这一社会问题的务实理念。
积谷备赈是为了给灾民准备果腹的粮食,而仅有粮食是不够的,因为疾疫总是伴随着灾荒而来,为了预防某些疾病的产生和流行,灾荒时有些物品是必须提前准备的。民众参与救荒是积德行善之事,那么他们会得到什么果报呢?明代士绅记载救荒得到回报的案例,可以分为这样几种:其一是得子。其二是中榜。其三是长寿。劝善者记载了大量捐赀捐粮赈灾而得到这三种善报的案例,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追求的也正是这三种回报。
既然救荒积阴德,于自己于后代都有益处,守财或是想发灾荒财会有悲惨的下场,很多人就还是愿意舍财求福的。这些劝善思想取得了非常显着的效果。明代中叶以后,随着中央政治的腐化,中央对地方社会的控制能力减弱,而与此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江南等一些富庶地区出现部分藏镪百万、乘坚策肥的商贾大户,他们即是士绅最为看重的民间力量。在官仓无粮、百姓捐粮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士绅如何让这些民间力量乐于出粮救荒?在宗教信仰比较普遍的地区,佛道等宗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广为人们所接受,采用因果报应之说劝说救荒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利用血缘与地缘关系劝善
如果说利用儒释道的因果报应思想是明代士绅在借助神灵的力量规劝民间力量救荒,拉近世人与神灵之间的距离,那么血缘、地缘关系给明代士绅提供的则是可以劝人为善的情感的思路,增进富民与穷人之间的感情。相较于因果报应思想,利用血缘、地缘关系的作用来劝说人们参与救荒似更符合中国古代人情社会的传统。
明代末年,官府大力倡导地方自赈,这种形式在灾荒年月成为赈济的主要形式。到了明代晚期,朝廷无法拿出钱粮赈济灾民,皇帝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乡绅富室身上,地方自赈应该相当普遍。
三、分析利害关系劝善
维护所辖地区社会稳定是明代地方官员的职责,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导致社会动乱,成为地区不安定的因素,这一因素也成为他们劝善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往往会从分析利害关系出发,动员富户参与赈济灾民。明代士绅在劝说富民为救荒出力的同时,也会注意对哄抬物价的富户以及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的穷人予以惩治。
明代士绅宣扬劝人为善拯灾救荒的思想,包含着儒佛道等宗教的因果报应思想,说明明末士绅已经注意到利用人们的信仰去解决灾荒这一社会问题,带有“现世化”和“儒家化”的特点,更符合民众的心理要求,这和以往朝代单纯的因果报应思想有所不同。明代士绅的劝善思想还利用血缘、地缘的关系来劝导民间力量参与救荒。明代士绅还从如不及时救荒可能会导致社会动乱甚至农民起义利害关系的角度来开导富民,站在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劝导民众,体现了他们职责中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能,同时这也是符合民众利益的。无论明代士绅劝善思想属于哪一种类型,他们在救荒中的劝善的原则还是让富民自愿,这在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应该予以肯定。
四、结语
明代士绅劝善思想的广为流传,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筑牢了从善的思想基础,特别是江南等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有多余钱粮的民间力量相对雄厚,钱粮解决较北方容易,救荒效果明显。所以,明末北方地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而南方地区却少有社会动乱,这也正是南北方不同的救荒效果所形成的不同结局。
文章摘自《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原文约10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