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晴问雨:明代中后期日用类书中的农业占候研究
作者:杜新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摘要:明代中后期处于小冰期的笼罩下,逐渐转冷的气候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威胁,建阳书坊的书商迅速将农业占候纳入他们编纂的日用类书中,企图迎合民间社会对天气预测的迫切需求。日用类书中农业占候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某些日期的天干地支、五行以及天时等信息来推测未来的天气趋势与农业丰歉,它在继承先前文献的基础上又有诸多改进和创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与贩售粮食的商贾一起构成了日用类书中农业占候篇章的主要阅读群体。农业占候也可被视作明代中后期“天人之际”的一则案例,从中可以窥见气候变化及其导致的农业灾害对民众心态的影响。
本文绕开以现代人观念中的科学性或准确性来审视古代农业占候的先验性视角,试图回归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以社会史的进路来考察明代中后期日用类书中的农业占候,挖掘促使其刊刻与流行市肆的社会背景,厘清其中农业占候知识的类别及其主要内容,分析这些农业占候条目的文献来源以及创新之处,并尝试以其中所载农业占候的具体内容来间接推测它们的潜在读者。
一、小冰期:农业占候进入日用类书的契机
农业是一种以自然再生产为基础进行的经济再生产活动,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古人认为“夫稼,养之者天也”,农业生产必须顺应天时才能获得丰收。国家通过颁布历法来向民间授时,人们也普遍认为“天气变于上,人物应于下矣”,所以试图通过观察飞禽走兽与草木荣枯等自然现象来获取关于气候变化的信息,这类信息对古代农耕社会至关重要。但总体来说,农业占候在这些中古时期的农书里仅占极小篇幅,散见各处且时有时无,这种情况在元明时期发生了重大改变。
元明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一改之前温暖的局面,开始变得日趋寒冷,不单在中国,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气候也开始变冷,气象学家称之为小冰期。气候转冷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很大隐患,根据陈家其的研究,明代太湖流域的气候变化使得该地双季稻种植面积减少,粮食复种指数下降;水旱灾害频发,粮食产量下降;柑橘、茶树等经济作物的越冬受到威胁。频仍的自然灾害及其导致的粮食减产使当地人们对天气状况更加关注,元末明初的吴中人娄元礼编纂了一本农业占候书《田家五行》,该书因适应了当时人们的需要而得到迅速传播,弘治年间吴县令邝璠将其大量引入到自己所撰的《便民图纂》中,专辟“杂占类”与“月占类”两章来详述,至此,农业占候知识大量汇入农书并成为其中的一个单独部分。可以说,小冰期及其带来的气候变化为农业占候大量进入农书、日用类书提供了一个契机。
二、日用类书中农业占候的类型及其主要内容
明代中后期日用类书中的农业占候一般在“时令门”章节中,有些没有“时令门”的日用类书则将它置于“天文门”中,从现存诸种明代中后期刊刻的日用类书来看,至少有13部中包含农业占候。这批书籍多为福建建阳书坊所刻,其余氏、熊氏、积善堂、树德堂等书坊名称明显展示了它们的建阳性质。
明代中后期日用类书中所载的第一类农业占候是根据天干地支对一年中雨水、蚕桑等涉及农业生产的因素进行预测的推算方法。明代中后期日用类书中第二类农业占候是根据每年某些月份中的特定日期(如节气或节日)来进行占候预测的一系列方法,被古人称之为“月占类”。天时占候也是明代中后期日用类书中农业占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包括天文类与气候类两种形式,主要是根据日常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来推测未来天气或农事状况的方法。
三、农商并用:日用类书中农业占候的阅读群体
农业占候最初起源于民间,由居住在市井乡野的百姓所创造,在民间社会广为流传。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天气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他们的收成,故而对农业占候也最为关注。商贾群体是农业占候篇章的重要读者之一。
余论
传统农业本身就是“为之者人也”与“养之者天也”的产业,而农业占候又是一门关于“天人之际”的学问,通过对日用类书中农业占候的深入考察,我们或许可以从心态史的视角了解更多有关明代中后期农业发展、农产品商业化兴盛以及庶民文化繁荣等宏大叙事背后所涉及的微观细节。
文章摘自《史林》2021年第4期,原文约17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