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论秦始皇陵“水银为海”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1年第4期 发布日期: 2022-01-03 浏览次数:

论秦始皇陵“水银为海”

作者:王子今,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秦始皇陵以“水银”为“大海”的设计,体现了这位帝王对海上世界的向往,也可以看作当时海洋探索与早期海洋学成就的标志之一。秦始皇多次出巡海滨,并有“梦与海神战”以及以连弩射杀巨鱼的经历。正是在这一行为之后,他即走向人生的终点;而还葬骊山途中,又有“鲍鱼”故事。秦始皇对海洋的关注,起初谓“东抚东土,以省卒士;其事大毕,乃临于海”,但随后则受到燕齐海上方士神仙学说的强烈影响。地宫中“水银为海”的象征意义,亦可与仙化追求相联系。关注秦宫苑“海池”的存在,考察秦始皇陵地宫的海洋文化元素,应当有助于深化对中国海洋学史的认识。

秦始皇陵地宫以“水银”为“大海”的设计,体现了这位帝王对海洋世界的向往,透露出他探索海上未知世界的强烈欲望。地宫中的“海”,亦可能体现仙人长生追求的象征。联系秦宫苑“海池”的存在,考察秦始皇陵地宫的海洋文化元素,可以全面了解秦人信仰世界在上层社会的表现,也应当有助于深化对中国海洋学史的认识。

一、骊山葬制:以“水银”为“大海”

秦王政即位后,就开始经营陵墓建设。我们今天获得的有关秦始皇陵的知识,从文献渠道来说,主要来自司马迁在《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关于秦始皇陵营造规模及地宫的结构,“水银为海”,被看作秦始皇帝陵形制的标志性特征。“水银为海”更能体现秦陵设计者重视海洋的文化意识。秦宫苑中“海”的模型的存在,可以与秦始皇陵中“水银为海”的设计联系起来理解。

二、秦始皇帝陵汞埋藏异常的发现

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的记载,1981年已经被考古学者和地质学者用新的地球化学探矿方法——汞量测量技术测定地下汞含量的结论证实。

2002年11月至2003年11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完成的秦始皇陵地宫地球物理探测取得了新的收获。此次物探成果包括“再次验证了地宫中存放着大量水银”,“再次验证了历史文献上关于地宫中存在高汞的记载”。进行探测的地质学家对“地宫的探测”作了说明:“本次复核了土壤汞测量结果,并进行了壤中气汞量测量,还测试了土壤汞的热释谱”;“两次土壤汞测量结果基本一致”,“汞异常的范围基本上围限在上述重力异常推断的地宫开挖范围之内,即只在地宫的范围内观测到明显的汞异常,这对推断汞异常来自地宫增添了依据”;“本次测量同样是封土堆中心的东部和南部异常强,北西侧最弱”。

三、古墓“水银池”设计传统

有学者在考察战国至两汉陵墓的防盗措施时,指出“以汞灌墓”的方式,以为“此法仅见于秦始皇陵”。考古发掘工作所获得的相关信息是有限的。但是我们看到历史文献中有墓中集中放置“汞”的记载。陵墓地宫设计使用水银的方式,较早见于沿海齐国和吴国的丧葬史料。后世陵墓使用水银的情形见诸史籍。

四、“棺中水银”及相关现象

丧葬使用水银,据说有利于尸身防腐的作用。水银殓葬确有技术层次的效用。然而我们讨论秦始皇陵地宫设计时更为关注的,不是水银的防腐和防盗功能,而是“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的构想所反映的海洋意识。

五、“海”与“仙人”、“长生”追求及冥世“东海”意识

在秦汉社会的信仰世界中,神仙和“海”有密切的关系。燕齐海上方士较早借助海洋的神秘性,宣传自己的学说。而发生于环渤海区域的“仙人”、“长生”理念的精神征服力,也因海洋扩展其影响。“入海求仙人”,“求仙药”,“求仙人不死之药”,“求芝奇药仙者”,成为帝国政治中枢下达的重要行政任务。以“求仙人”、“求仙药”为目的的“入海”成为投入成本相当高的行政行为。“大海”与“仙人”、“长生”有神秘关系的理念后来得到继承。

六、“海”与“天下”象征

在秦汉人的意识中,“海”不仅是“仙人”所居,“奇药”所在,其神秘境界也被理解为体现政治气运的符命祥瑞。关注典型反映秦政治意识的“海内”观,结合当时社会意识中“天下”与“四海”、“天下”与“海内”的关系,在这一认识的基点上思考秦始皇陵“水银为海”的文化意义,可以推知这一设计或许有以“海”的模型作为“天下”象征的出发点。从前引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可知秦始皇陵地宫汞异常“北东侧最强,南侧次强”符合海洋地理实际的情形,也与这种推想相合。

结语

考察秦始皇陵地宫的海洋文化元素,应当有助于深化对这一历史时期我们民族文化的时代精神以及中国海洋学术史的认识。

 

文章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5期,原文约11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