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神献丝与三蚕圣姑——明清时期蚕神信仰文化中的“晋南故事情节”与习俗传统
作者:萧放,叶玮琪;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以“蚕神献丝”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蚕神信仰文化在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情节内容。本文聚焦明清时期山西南部的蚕神信仰与蚕桑习俗文化,发现并分析其中独特的“晋南故事情节”。晋南地区的《嫘祖养蚕》故事脱胎于马头娘传说,又具体地指向黄帝元妃西陵氏嫘祖的蚕神身份认同,这与晋南区域历史文化相关联;同时,由于明清时期潞绸“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繁荣发展,种桑、织造与养蚕缫丝同为丝绸业“三部曲”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地桑神桑女与蚕神嫘祖、天蚕神马头娘合称“三蚕圣母”,合祀于三蚕圣姑庙,并通常与机神庙祔祀在晋南地区的道教宫观之中;在民众生活中围绕蚕桑丝织活动形成了生动的习俗传统,在今天非遗保护运动的契机下,晋南桑蚕文化遗产理应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聚焦明清时期山西南部的蚕神信仰与蚕桑习俗文化,探究这一区域蚕神信仰在明清时期“前后左后的种种变化”,进而分析这些“晋南故事情节”变化的原因。
一、从马头娘到嫘祖:晋南“蚕神献丝”故事主人公的情节变化
蚕神何来“马头娘”?《山海经·海外北经》,战国时荀子《蚕赋》这两处记载虽未直接点出蚕神的名字,但却为之后人们对于蚕神的想象提供了依据,随后关于马头娘的故事便有迹可循了。
早期对于蚕神故事的完整记载是三国时吴人张俨,题名《太古蚕马记》。至唐代,又有孙颜所著《神女传》中《蚕女》一篇,明确指出蚕女就是马头娘。
为何在北周时期把蚕神与黄帝和嫘祖相联系起来呢?我们认为一方面是对蚕自然形态的崇拜向蚕业创始人崇拜的转变。但另一方面,育蚕缫丝,应归于妇功,到后周时,黄帝之妃西陵氏嫘祖便成为始蚕之人,享先蚕礼。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头娘与嫘祖成为中国蚕神信仰的两大系统。
在山西南部(今运城、晋城和长治地区),民间广泛流传着嫘祖养蚕的故事。该区域民众心中的蚕神脱胎于马头娘传说,又具体地指向了黄帝元妃西陵氏嫘祖蚕神身份认同。将嫘祖视为蚕业创始人的这一故事也与晋南区域历史文化相关联,可以说是本地人添加的本地元素。需要指出的是,在山西南部,马头娘与嫘祖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他们同为蚕神受到当地民众的祭祀。
二、地桑神与机神:祔祀道教宫观里的三蚕圣姑庙与机神庙
与大多数流传甚广的传说故事一样,山西南部嫘祖养蚕故事最早的起源时间恐怕是一件说不清楚的事情。但从晋南地区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和访谈中可知,明清时期是当地蚕神信仰的兴盛期。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可能由于明清时期潞绸“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繁荣发展,同为丝绸业“三部曲”的种桑、养蚕缫丝与织造也得到了相当的重视,进而衍生出关于地桑神和机神的传说。在当地大量的三蚕圣姑庙中,地桑神桑女与蚕神嫘祖、天蚕神马头娘合称“三蚕圣母”,受到民众的祭祀。同时,在当地还有独特的专为祭祀机神而建造的机神庙,这是蚕神信仰中具有地方特点的“晋南故事情节”。
值得一提的是,三蚕圣姑庙与机神庙一般没有单独的庙宇,通常祔祀在玉皇庙、炎帝庙、玉皇观等道教宫观中,设有专门的蚕神殿以供人们祭祀。
三、晋南蚕神故事的习俗基础及其现代价值
围绕着蚕业生产与蚕神信仰,晋南地区形成了丰富的蚕桑习俗传统。同时,民间还有三月初三“蚕神生日”的祭祀习俗,此时有庙会,还要唱“蚕戏”。蚕桑扎根于乡村,人民群众生活与蚕桑息息相关。
结语
本文通过细致梳理明清时期山西南部的蚕神传说与蚕桑习俗文化,发现并分析了其中独特的“晋南故事情节”。晋南地区的《嫘祖养蚕》故事脱胎于马头娘故事,又具体地指向黄帝元妃西陵氏嫘祖的蚕神身份认同,这是与晋南作为华夏文明摇篮这一区域历史文化特色密切关联的。同时,由于明清时期潞绸“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繁荣发展,种桑、织造与养蚕缫丝同为丝绸业“三部曲”也得到一定的重视,晋南地区习惯把地桑神桑女与蚕神嫘祖、天蚕神马头娘合称“三蚕圣母”,合祀于三蚕圣姑庙,并与机神庙祔祀在当地的道教宫观之中。今天在非遗传承保护的契机下,围绕蚕神习俗文化的民俗传统,应该成为潞绸织造非遗传承创新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是民俗学向“知行合一”实践民俗学探索的学科需要。
同时,作为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潞绸蚕神传说反映着当地民众的精神生活,应该成为地方文化传统重建的重要内容”。它在丰富乡民精神文化的同时,也有利于潞绸产业在新时代的创新创意发展,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文章摘自《中国农史》2021年第3期,原文约15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