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传承与变迁:妈祖文化“护国庇民”特征与社会发展互动研究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1年第4期 发布日期: 2022-01-03 浏览次数:

传承与变迁:妈祖文化“护国庇民”特征与社会发展互动研究

作者:林明太,福建省妈祖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连晨曦,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

妈祖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得益于官方对海神信仰的支持。宋元以来,全国沿海各地与海外联系日多,保护出海渔民及商人安全成为政府的重要事项。因此,历代政府通过对海神妈祖不断册封,以彰显其地位。有宋一代,妈祖因其“护国庇民”的功绩,已完成从“女神”到“夫人”再到“天妃”的升格,这也是此后妈祖信仰得到普遍认同的保证。自宋代以降,历代文献中陆续出现妈祖在危难之际显灵,护国庇民的记载,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庇佑册封使臣出行

路允迪奉使高丽,是妈祖第一次取得宋朝政府所赐庙额,进而让妈祖信仰合法化。这一时期,官方对妈祖信仰表示认可的主要方式是加封。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南宋时期妈祖信仰遍及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受华夷观念的影响,古代中国政府多热衷于建立发展以自身为中心的朝贡体系。这使妈祖信仰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其“护国庇民”的功绩亦口耳相传,广为人知。郑和船队在出洋前与安全归来后,都会祭拜妈祖,数次在停留地点修建天妃庙。明清时期妈祖信仰的兴盛,亦与册封琉球使臣有关。官方的重视无疑促进了妈祖信仰的兴盛。

促进商业贸易顺利开展

妈祖信仰在促进古代河海贸易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商人队伍的日益壮大拓展了妈祖文化传播的空间。明清之际,海商出海通番,舟船之上多置妈祖神像,焚香祷告,祈求航程平安。妈祖在商业领域庇护商民的事例不仅表现在远洋海商的对外贸易上,也反映在国内商人沿河沿江的贸易中。

妈祖信仰对古代河海漕运的影响

漕运作为古代物资调度的重要手段,对维系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早在宋高宗南渡之后,为漕运方便,船在舟山群岛设库建仓,建立中转站。时闽、粤船户信奉天后,为求航行平安,便在舟山群岛建庙供奉妈祖。元、明、清三朝首都物资供给的海运及大运河的安全畅通,舟工行船者多仰仗妈祖女神庇佑。为答谢妈祖保佑漕运的顺利进行,元政府多次进行规模浩大的祭典。大运河和海路漕运的成功是元代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中的重要文化推动力就是妈祖信仰。元代对海运漕粮的依赖造就了妈祖在国家祭祀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漕运沿线重要地方均置有妈祖庙,国家每年于漕运初发时或在漕粮顺达后遣使代祀,这一传统为明清政府所沿袭。

维持社会安定

随着社会发展与时间的推移,妈祖信仰的功能逐渐拓展,在社会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妈祖不仅成为官军平定叛乱的守护神,其宫庙也成为宣讲政策、教化人心的场所,妈祖宫庙作为基层民众的重要集会地点,一度是官府发布告示政令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充当政府与民众间沟通交流的媒介。妈祖信仰地位的提升不仅与其在风浪艰险中护佑官民的功绩息息相关,还被赋予了浓厚的助战功能。妈祖信仰在助战功能之外,还承担着解决庄民纠纷;设立义渡、公示庙产、杜绝纷争、维护家族内部团结等功能。

综上所述,妈祖信仰的“护国庇民”特征主要体现在庇佑册封使臣出行、促进商业贸易顺利开展、对河海漕运航程的庇佑以及维系社会安定等方面。妈祖信仰在获得官方屡次褒封的过程中确立了其正统地位,透过妈祖信仰发展传播的历程,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社会的诸多面相。妈祖信仰的形成与传承归根结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

 

文章摘自《形象史学》2019年第1期,原文约15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