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建民,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三八”国际妇女节进入中共革命情境中,成为动员与解放妇女的代表性符号与重要活动场域。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中心,在对中共组织“三八”妇女节纪念活动的观察中,不难发现其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节日纪念,而且融入了全民族抗战的时代主题、妇女解放的活动体现、形象与行动的规训等内容,但也存在着历史语境中难以回避的一些缺失。在一定程度上说,节日与性别在革命的语境中发生了极具时代特色的嬗变,不仅反映了妇女自身生存状态重大而复杂的变化,而且有益于窥视中共革命丰富多彩而又艰辛曲折的历史进程。
一、斗争:全民族抗战需要“她”
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之火从东北烧到华北,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暴露在血雨腥风中,乡村社会几乎在一夜之间陷入浩劫。1937年至1945年,晋察冀边区因敌祸天灾家破人亡者比比皆是,而敌祸尤甚天灾,在生理和心理上饱受磨难的妇女,其所经历的恐怕是终生都挥之不去的梦魇。
在民族解放战争的语境下,妇女要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仅是其自身摆脱被欺辱蹂躏的需要,亦是中共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必需环节和重要内容。毛泽东对妇女以及妇女动员赋予时代的使命:“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如此般历史性的使命与期待,使得妇女动员的开展必须在理念、内容、形式、情境等方面着力,方能发掘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妇女力量。“三八”妇女节即在此历史情境中,发生了因时、因势、因地的变化。
实际上,早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三八”妇女节即已传入中国,并逐渐引起了中共的重视。无论是在大革命时或是大革命后的革命低潮中,“三八” 妇女节皆被赋予了浓厚的革命色彩。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召开了“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大会,为活动赋予了开创性的象征意义。此后,在中共革命的曲折发展中,“三八”妇女节逐渐融入革命语境中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开展“三八”妇女节纪念时,遵循着中共已经形成的一套独具特色的社会动员规律,并在民族解放战争时代主题的映照下,活动的理念和主题突破了单纯的性别视野。“三八”妇女节在中共革命的语境中不仅仅意味着妇女动员及解放,而且与社会解放、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建立了紧密联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将“三八”妇女节融入妇女动员语境时,不仅仅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同时也营造了要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联系起来的氛围。这自然是与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展紧密关联。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三八”妇女节表现出诸多先前所未有的特点,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严峻形势分不开,同时又与妇女的生存状态变化紧密联系。中共运用日渐成熟的群众路线,将“三八”妇女节打造成集中展现妇女工作进程和成果的平台,诠释着妇女如何在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中投身于抗日战争中。
二、肯定:谁说女子不如男
中共在妇女动员时,面对的不仅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现实,亦回避不了千年以来性别偏见语境下妇女边缘化的差序格局传统。中共在组织行政管理、思想政治工作、权力运行机制等基本操作之外,将“三八”妇女节在妇女动员的情境中政治化,创设了节日与政治相伴相融的独特公共文化场域及氛围。
中共领导下的“三八”妇女节,赋予了纪念活动更多的革命意蕴,让妇女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亦即成为节日的应有之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纪念“三八”妇女节时,首先营造出了一种带有特定氛围的场域。使置身其中的妇女沉浸于此独特氛围中,进而在心理上衍生出新鲜、兴奋、激动、认同等一系列的变化,从而构建有益于妇女动员的集体情感和记忆。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通过“三八”妇女节对妇女进行动员时,是在中共以往妇女动员的经验基础上,融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意识形态元素,适时更新内容,利用妇女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其参与到节日的准备与进行中。妇女在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三八”妇女节活动中感受着参与感、获得感、成就感,不但在心理上得到了从未有过的体验,而且逐渐生成了对中共认同和支持的情感。通过“三八”妇女节和其他妇女活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运动深入开展。全面抗战3年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妇女面貌已然焕然一新。
三、规训:形象与行动的双重训导
在中共的妇女动员话语体系中,妇女从思想上的释疑解惑到行动上的规范践行,是一整套的逻辑环节。在中共通过氛围的营造和活动的展示引导妇女意识到自身的主体诉求后,思想和行动的训导自然就应运而生了。也因此,动员妇女抗日,展示妇女的力量,自然成了“三八”妇女节的首要任务。中共在革命的实践中愈发意识到,只有引导妇女认识到不能在抗日战争中“独善其身”,才能使其产生思想与行动上的双重变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三八”妇女节亦即展示着这些变化:一是妇女展示出新的形象,二是妇女发挥出新的力量,三是妇女影响着妇女。
中共通过“三八”妇女节开展妇女运动,并在改造和塑造节日活动中搭建了一个平台,传播着价值观念、凝聚着思想共识、形成着集体记忆。中共在对节日政治价值形成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基本评判,发现、挖掘和利用“三八”妇女节所蕴含的内在元素,建构价值观念传播的平台和载体,在革命策略的推行中完成对乡村社会秩序的重建。
四、缺失:让女人成为“人”
客观上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运动不断深入开展,“三八”妇女节亦成为极具代表性的符号。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一直尝试妇女动员的差异化制度。在政策基本贯彻的地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妇女动员基础。秩序尚未完成重建的新解放区,从动员视角出发的家庭和睦是那里妇女工作的中心。不同地区的制度区别,反映出本就复杂的妇女动员置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必然给“三八”妇女节等活动带来更严峻的考验。
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三八”妇女节的背后,锣鼓喧天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自然解决,特别是考虑严峻的战争形势。认为妇女的动员或解放就是要承担尽可能多的责任,诸如此类的观念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偏见或误解,而是受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的限制。不少妇女意识中也未完全清楚妇女解放的意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或多或少存在的这种现象,表明在一些地方妇女运动偏离了实际,这已经不仅仅是“三八”妇女节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妇女解放作为一个历史过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成为模范根据地,妇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和评判标准,这也是审视“三八”妇女节的时空场景。进一步说,“三八”妇女节演变为中共实现民族解放意图精准化表达的时空场域,围绕着妇女展开的活动以及倾向,不仅仅是观察中共在革命年代践行群众路线的一个视角,亦是透视社会变迁和思想感情变化的重要媒介。
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例,中共在进入乡村动员妇女时,与“三八”妇女节之间建立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共通过主导和改造“三八”妇女节,将政治文化与节日文化相融合,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政治的宣传和战争的动员; 另一方面,“三八”妇女节融入中共的话语体系获得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在更高层次的平台上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三八”妇女节的高度政治化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这既说明纯粹的“三八”妇女节在严峻的革命战争环境中实属不切实际,又说明当时“三八”妇女节只有在革命的语境中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价值。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三八”妇女节每年定期召开,逐步构建成一个独特的公共政治文化空间,中共将宣传教育观点与节日内在元素、民众思想心理相结合,在丰富自身宣传路径、技术和方法的同时,精准把握住了节日政治传播的价值定位,使得“周期性的庆典仪式发挥了一种焦点的作用”。同时,妇女们在节日活动中感受着思想和行动上的冲击,实际上也是在接受着革命主义的教育,强化着自身的认同感进而增加了社会凝聚力。
摘自《青海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原文约1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