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中法越南交涉时期中国的“瓯脱”筹议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2年第1期 发布日期: 2022-03-23 浏览次数:

【作者】易锐,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中法越南交涉时期,随着边疆形势日益危迫,瓯脱”古法逐渐受到中国朝野重视。自1882年起,曾纪泽屡向法方阐发“隔阂”理论,法国则顺水推舟,提出有名无实的"瓯脱"方案。法国方案虽遭中方驳斥,但因越南局势变化,旋为醇亲王等人所注重。李福协定签订前后,国内请设“瓯脱”之声渐起。至《中法新约》议订时期,清廷亦开始积极谋划“瓯脱”。中法勘界前夕,清朝关于“瓯脱”的呼声更是空前高涨,然终因法方强烈反对而停息。这一时期的“瓯脱”筹议,深刻地反映出晚清国人利用传统思想资源挽救边疆危局的努力,其中亦足见清朝疆土观念走向近代的曲折。

一、曾纪泽与中法“瓯脱”之议兴起

1882年,法国进攻越南北圻,引起中国重视。清朝驻英法俄公使曾纪泽积极关注越南局势,自该年起,多次对法国阐发“隔阂”理论。中法越南交涉时期的“瓯脱”之议,即滥觞于此。5月10日,曾纪泽就越南问题与法国外长佛来希尼会谈,此为曾氏对于“隔阂”理论的较早阐述。12月13日,曾对法再申此论,希望援引西方以小国隔阂大国的惯例,来达到存越固圉之目的。

是年底,北洋大臣李鸿章与法使宝海议定草案,拟由中法对北圻“分界保护”。1883年2月,茹费理上台组阁,否定了李、宝协定。6月21日,曾纪泽与茹会谈。他在继续阐发“隔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深不愿与西洋大国为邻,故法欲保护越南,则须与中国分护,使越南作为间隔之国”。茹则表示,法“非欲并土地”,与华无须间隔。

9月15日,法国外长沙梅拉库在节略中提出“中立区”方案,与曾氏“隔阂”理论形同实异。对此,曾纪泽有着清晰洞察。27日,曾与茹费理会谈,进一步阐明清政府态度,首次向法方提出“瓯脱”之法。曾氏之要求,与越南局势变化和总署指示直接相关。自8月25日《顺化条约》签订后,中国朝野深受刺激,情绪普遍激昂,多主北圻归华。由于双方要求相距甚远,故无法谈拢。

在国内,李鸿章与法使脱利古的谈判也同时展开。法方方案,同样遭到李氏反对。

二、奕譞等人对“瓯脱”方案的态度变化

曾、李的谈判皆陷入僵局之后,法国政府仍冀望中国接受其“瓯脱”方案。11月29日,即位不久的越南皇帝阮福升为权臣杀害,法国态度转趋缓和。12月中旬,总署电李鸿章“言以山西作瓯脱”。李虽尚不确定此事的准确性,但认为应接受以山西为“瓯脱”的提议。

这一时期,醇亲王奕譞的相关言论颇值得注意。他考虑越南局势变化或许对中国有利,但担心中国答应法方“瓯脱”之议陷入被动,遂主张暂观时局而不轻诺。不过,奕譞的看法很快改变。经权衡北圻战事形势,奕譞意识到有必要将“瓯脱”之议留作下策。23日,奕譞对“瓯脱”方案的态度更趋积极,奕譞觉得以李之性格,断难接受“瓯脱”之议,故须请人与之婉商。24日,奕譞致函翁同龢,奕譞之意,是希望张佩纶能去天津向李鸿章转达包括“瓯脱”在内的越事主张。至此,奕譞已然成为朝中力主“瓯脱”方案者。不过,因北圻战事持续展开,中法一时暂无重回谈判之条件。其后奕譞等人对越事的关注,也主要转移到战局方面。

三、中法订约与朝野“瓯脱”呼声的起伏

自1883年12月至次年4月,中国在北圻战场节节败退,清廷渐有对法妥协之意。1884年4月,李鸿章与法国海军上校福禄诺开始议和,决定“画界分守”。5月11日,《中法简明条约》签订,具体如何议定界务是其后需重点讨论的问题。6月26日,军机处上奏,以红河为界作上策,同时提出以关外之地为“瓯脱”的替换方案。这种方案,与奕譞之主张不无关系。

6月23日中法发生北黎冲突后,战事再起。7月19日,诏令曾国荃与法使巴德诺议约,指示“应于关外留出空地,作为瓯脱”。不过,随着战场捷报频传,清廷态度很快转趋强硬,不再强调“瓯脱”问题。北黎冲突之后的大半年里,中法在中国东南海疆和越南北圻近边展开战事。1885年3月,清军取得镇南关——凉山大捷,清廷则决定乘胜即收,与法议和。4月4日草约订立后,中国官员请设“瓯脱”之声渐强。

4月16日两广总督张之洞主要从避免中法冲突的角度阐述设立“瓯脱”的必要。20日,护理广西巡抚李秉衡亦奏请筹设“瓯脱”,立论与张类同。同日,张在电奏中,又据条约论证设立“瓯脱”的合法性。随后,吏部候补主事唐景崧对游勇问题的建议,使张愈感设立“瓯脱”之必要。此时,安置边外游勇,已成张氏请设“瓯脱”的主要理由之一。

5月5日,上谕正式同意筹议“瓯脱”,唯强调不能以“瓯脱”安插边外游勇。此上谕,张之洞等人对设立“瓯脱”之期望更加强烈。5月10日,唐景崧电张,再申设立“瓯脱”之迫切。不过,随着对谈判进程的了解,张之洞渐感“瓯脱”纳入条约之望渺茫。6月9日,《中法新约》签订,该约规定仅可对中越旧界稍作改正,“瓯脱”之议终无体现。

四、勘界前夕国内“瓯脱”筹议的高涨与顿挫

在过去数年,廷臣疆吏、驻外使节、报刊舆论,皆不乏积极主张保藩固圉与“瓯脱”隔阂者。即使和议已成,上谕已下,其内心断难立即甘心接受藩属丧失和强邻逼处的事实。随着补救之法的酝酿和法越局势的变化,“瓯脱”之议在中法勘界前夕出现了空前高涨的局面。

1885年下半年,出使英俄大臣曾纪泽向总署抄呈其与法人巴吕密谈节略,建议设立“瓯脱”。随后,使法大臣许景澄亦有类似建议。对清廷产生明显影响。此时清廷不仅主张力争“瓯脱”,甚至连岑毓英令还数省之请也予以一定认同。

自1885年11月至年底,是中法战争前后清廷支持“瓯脱”之议最为坚定的时期。其间,疆臣边吏、勘界代表、驻外使节纷纷响应,但是彼此之间态度、方案、目标多有不同,反映出各方疆土观念的差异。

张之洞对于力争“瓯脱”的上谕,态度颇为积极,提出慑以兵威与议界从缓的对策。从随后信函可知,其方案大抵是拓界百余里至谅山,以南数百里设“瓯脱”,且中国可在边界“屯兵筑垒”。云贵总督岑毓英要求则颇激进,提出“瓯脱”宜宽至千余里。尽管岑奏称其主张与清廷“瓯脱”谋划暗合,但内心明显更希望法国能退还数省以安游民并存越祀。负责滇越勘界的周德润,亦有以“瓯脱”来安插流民的想法。负责桂越勘界事宜的邓承修和李秉衡也较积极。但相比之下,二人态度不及岑毓英强硬。同时,二人反对张之洞所说的于“瓯脱”边界屯兵筑垒。这一时期,李鸿章对于“瓯脱”之议态度始终冷淡。与之类似,随邓办理勘界事宜的直隶候补道李兴锐,也不甚看好“瓯脱”之议。

清廷虽主画宽“瓯脱”,但唯恐与法开衅,立场并不坚定,其态度很快因法方质询而转变。不过,地方督抚和勘界大臣仍在积极谋划。张之洞旋以其情报电请总署代奏:法国众多议员和提督杜布来皆主张放弃北圻。随后,法方指责中国违约,并以停止勘界相威胁。清廷基本放弃了“瓯脱”方案,转而一再饬令勘界大臣勘定原界。在此情形下,相关官员也不得不遵旨而行。次年6月,中法签订《续议界务专条》,中越勘界告一段落。

 语

中法越南交涉时期,清朝的“瓯脱”筹议经历了颇为曲折反复的演变过程。1883年,受曾纪泽一再阐发的“隔阂”理论影响,法国顺水推舟提出有名无实的“瓯脱”方案。法国方案虽遭中方反对,但因越南局势变化,旋为醇亲王等人所重视。1884年李福协定签订前后,朝野请设“瓯脱”之声渐起。至1885年《中法新约》议订时期,清廷亦开始积极谋划“瓯脱”。中法勘界前夕,国内“瓯脱”呼声再次高涨,一时盛况空前。然而由于法方强烈反对,清朝“瓯脱”之议最终被迫于1886年停息。这一历史过程,充分反映出晚清藩属丧失与强邻逼处的新情势下,时人以传统古法来隔阂强邻、保疆固圉的迫切心理和艰辛努力。从中可见,时至19世纪后期,国人对边界、边防以及主权的看法,仍与近代领土理念存在不小差异。

当然,清朝内部对于“瓯脱”之法的认知与态度之分歧也不容忽视。与张之洞等人积极倡呼“瓯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鸿章始终对此态度消极,而寻求更具实际意义的分界保护或边外拓界。不仅如此,“瓯脱”倡议者心中的方案,也颇不同。如张之洞提出在“瓯脱”边界屯兵筑垒,邓承修则以其不合“瓯脱”本义而极力反对;与他人方案中“瓯脱”范围较为狭窄不同,岑毓英则主张“瓯脱”宜宽至千余里。这说明,持“瓯脱”之论者,很大程度上是以“瓯脱”之名来标榜各自的边境筹划方案。经过中法越南交涉时期的重挫,清朝“瓯脱”筹议基本走向消退。甲午战后,中国遭遇了朝鲜这一最为重要的藩属解体的打击,但“瓯脱”之法未见国人再次提起。“瓯脱”之议的消失,意味着中国疆土观念突破了过去一种重要的思想藩篱,由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摘自《安徽史学》2021年第6期,原文约15000字。